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著作,开启了音乐史著作撰写的先河,为我国音乐史学研究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后辈的研究者留下宝贵的资料;同时也为后辈研究者指引了一定的方向,拓宽了道路;本文对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著作作了简单梳理。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史;著述
中国音乐史书的著述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的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状况深入结合,描绘着不同时期音乐史学家对音乐历史的总结。由于每个音乐历史学家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对音乐历史的了解和个人喜好偏重的不同,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下所撰写的中国音乐史著述也不尽相同。
我们若想系统的了解中国音乐史著述的特点,并从其中归纳出中国音乐史书的编纂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去很好的回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重写音乐史”话题;以及中国音乐史的著述在新时期、新世纪应该如何在编著方面去下功夫?因此,对不同版本、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音乐史书的研究和讨论,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要探讨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书著述研究与分析。
一、建国前不同版本的中国音乐史概述
建国前的中国音乐史书,经目前整理有这样几部音乐史书在音乐史的研究与价值上取得了大家的公认。他们分别是1922年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9年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1930年许之衡的《中国音乐小史》、1931年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3年缪天瑞的《中国音乐史话》、1944年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这几部音乐史著作,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其代表性也是其他音乐史书不可比拟的。它们为中国音乐史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形成起到了开创性的历史功绩。其写作特点,各有千秋;书写内容,重略不同;撰写语言,大不相同。这一时期的著书人通常是出过国、留过洋、见过世面的读书人,他们有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并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对音乐史进行研究。当然这里也有像郑觐文这样没出过国,同样对中国传统音乐事业钟爱的音乐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大都是都经历了民国年间的战乱,饱受了社会环境与历史变幻的多重考验。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著书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对音乐真实、真切、真诚的爱。他们致力于将历史中音乐的魅力与过去发生的音乐事件整理记述,以便后人研究与讨论。今之所有学习音乐之人,都应该向他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和谢意,以表达我们对这些音乐研究前辈为中国音乐史学所做出的历史贡献的尊重与感谢。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史的论述主要以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以及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来分析其音乐史的编纂特点,去探讨那个时代对音乐史的书写特点与不足。前文已经讲述,探讨音乐史著述,并不是究其缺点与瑕疵,而是为现今音乐史的著书能够多找一些有价值的书写方式、方法,并尽量去避免过去音乐史研究中撰写所产生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要以史为鉴。
二、重点版本的介绍
(一)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
叶伯和的史著《中国音乐史》,是国内公认的第一本“中国音乐史”著作,他开创了近现代以来中国音乐史著书的先河,为中国音乐史书的发展和后来的著述不断出现提供了标杆,打下了基础,描绘了蓝本。这本音乐史著述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编纂的,在自序中曰:“幼承庭训,略治经史。因我素性酷好艺术,关于音乐的历史的研究曾格外留心,……于是就引起我写这本册子的念头”①。他认为音乐史的研究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可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去些必要享受。其编撰的音乐史的思想在书中的总序中是这样述说与体现的,他说:“音乐史,是研究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第二项才是考证历”②。由于在日本留过学,其音乐的分期不自然的就把我国的不同朝代的音乐与欧洲不同时期的音乐进行了比较。他的音乐史著作,与后人编写的音乐史著述相比,字数虽少,但却显露着新的音乐史观以及将音乐史的内容著述成文字,形成书面形式。作为近现代第一本中国音乐史书,他为中国音乐史著述的发展与兴盛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道路。我们对这本书的阅读与借鉴在于吸收叶伯和本人在音乐史书的著述方面的开创性的精神,在于将西方的音乐著述方式拿来为我所用,在于敢吸收不同的国度的先进经验。他的著述为中国音乐史的著述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我们不能忘记这位曾经为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开辟道路的先人。但是,这本书作为开创性的音乐史著述,其内容多有不完善与不合理之处,他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性和不足。我们应将其置身与历史的发展之中,对他的不足与缺失加以包容,以此来褒扬这位为中国音乐史著述发展起开创性意义的史学家。
(二)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
王光祈的史著成书于1931年,正式印刷出版是中华书局在1934年完成的。他本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明确抱着‘音乐救国’之理想……开辟了一条新的史学道路”③。他的这本音乐史书是他在留学德国期间所编写的一系列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目之一,就像冯和俞两位所言“这本音乐史书就是受民族音乐学和德国音乐的影响完成的”。本书共有十章,在音乐史的撰述中强调强化民族精神和音乐进化两个方面;在音乐的治史方面强调“以实物为重,典籍次之,推类又次之”的治史观念。杨荫浏先生对此书的编撰实不大满意,他认为:“这本书用大半的篇幅去研究乐律问题……这些是我不能同意的”④。他在治史观上提出的观点一直为我们现今所提倡,不能不说明他的先见之明和良好的治史思想。他在中国音乐史的著述中引入西方的进化论观点,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我们应该对这种敢于吸收西方的先进治学方法的胆量与卓识感到敬佩,也应该为他将中国音乐的历史介绍到西方所做出的努力致以谢意。他的音乐史观和音乐史治学方法都为我国的音乐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与写作范本。
(三)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
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著述是在1943年底完稿,次年出版的是油印本,1952年在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他的这本音乐史与上述三位的《中国音乐史》相比,不论是从内容的全面性方面,还是从研究内容的深入程度以及音乐史观等等诸多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进步。他将本书的使命归结为真实地反映中国音乐的历史史实和与音乐剧有关联性的音乐哲学思想,希望读者读后各自能够有发表不同的见地的余地。全书除了引言、结论、尾声外,共分为四大部分。注重音乐的形态特征和音乐思想,这两个方面作为全书的核心部分。论述的重点以乐器、乐种、音乐体裁和乐谱等几方面;采用的方法和观念也基本是西方国家的理念,他在学习西方音乐史学的基础上,充分的结合了我国音乐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并通过我国研究古代音乐史学的“逆向考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后世著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杨荫浏先生的这本音乐史书是中国音乐史学界甚者说是中国音乐学界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史书著作。它的内容详实,写作妥当,不乱加评论,史料丰富有据可查。这本音乐史书的成书是中国音乐史发展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重要著作。 (四)其它同一时期音乐史著作
上述这四本音乐史书对我国音乐史的著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们采用不同的撰史方法和不同的撰史语言以及撰史风格。为中国音乐史书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蓝本和体例设计。除了上述的中国音乐史书外,还有一部分以史为主要写作方向的论著:1912年柯政和的《音乐史》和《音樂教學法,音樂史》、朱谦之1925年的《音乐的文学小史》、1937年田边尚雄的《中国音乐史》、1940年朱谦之的《支那音乐史》等等。这些音乐史著述,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音乐史书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这些音乐史书的纂写和留存,对中国音乐史书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资料查询价值,同时这些音乐史书的留存也为音乐史中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可贵的财富。他们留存的价值虽然不能言之不重。但是,在史学的研究与探索中他未必不能给我们提供借鉴与反思。
结语
这一时期的音乐史书的编撰,总体而言是建立在文献资料和现存的古谱曲、古史书的基础之上,他们依靠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深入的挖掘古代史书、文集、传记中关于音乐内容的著述,进行梳理。以此来书写中国音乐史。其中缺乏的是经过考古实物与史书记载的双向考证。这种问题,在后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考古学的兴盛中得以解决。音乐史是音乐发展的历史,是历史行进中不同形态的音乐进行演进的过程。这些音乐史书的编著及出版,经过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因此,也可以说,他也是音乐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当今对音乐史的研究,不能避而不谈或者说逃避这些音乐历史中有关音乐史的研究与讨论。笔者以为也正是有这些音乐史书的出版,才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以及中国当代音乐史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史学材料。这些音乐史书它们本身就是《音乐史》,他们更是音乐“史”。我们对它们的研究将会为我们音乐史学的发展与改革创新提供新的知识内容和史论依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音乐史书,开发这些音乐史书的价值和写作意义,对我们当代音乐史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注 释:
①叶伯和《中国音乐史》,昌福公司,1922.
②郑祖襄《“明道救世”与近现代音乐史学》,《艺术百家》2012:108.
③冯文慈、俞玉滋《.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王光祈》,《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5.
④杨荫浏《.音乐史问题漫谈》,《音乐艺术》,1980:12.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音乐史;著述
中国音乐史书的著述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与当时的文化、社会、历史、政治状况深入结合,描绘着不同时期音乐史学家对音乐历史的总结。由于每个音乐历史学家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以及对音乐历史的了解和个人喜好偏重的不同,在他们的思维活动下所撰写的中国音乐史著述也不尽相同。
我们若想系统的了解中国音乐史著述的特点,并从其中归纳出中国音乐史书的编纂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及去很好的回答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重写音乐史”话题;以及中国音乐史的著述在新时期、新世纪应该如何在编著方面去下功夫?因此,对不同版本、具有代表性意义的音乐史书的研究和讨论,在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所要探讨的是20世纪上半叶的音乐史书著述研究与分析。
一、建国前不同版本的中国音乐史概述
建国前的中国音乐史书,经目前整理有这样几部音乐史书在音乐史的研究与价值上取得了大家的公认。他们分别是1922年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1929年郑觐文的《中国音乐史》、1930年许之衡的《中国音乐小史》、1931年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1933年缪天瑞的《中国音乐史话》、1944年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这几部音乐史著作,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其代表性也是其他音乐史书不可比拟的。它们为中国音乐史这门学科的建立和形成起到了开创性的历史功绩。其写作特点,各有千秋;书写内容,重略不同;撰写语言,大不相同。这一时期的著书人通常是出过国、留过洋、见过世面的读书人,他们有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并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对音乐史进行研究。当然这里也有像郑觐文这样没出过国,同样对中国传统音乐事业钟爱的音乐人。他们生活的年代大都是都经历了民国年间的战乱,饱受了社会环境与历史变幻的多重考验。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著书的真正原因在于,他们对音乐真实、真切、真诚的爱。他们致力于将历史中音乐的魅力与过去发生的音乐事件整理记述,以便后人研究与讨论。今之所有学习音乐之人,都应该向他们致以最高的敬意和谢意,以表达我们对这些音乐研究前辈为中国音乐史学所做出的历史贡献的尊重与感谢。我们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史的论述主要以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以及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纲》来分析其音乐史的编纂特点,去探讨那个时代对音乐史的书写特点与不足。前文已经讲述,探讨音乐史著述,并不是究其缺点与瑕疵,而是为现今音乐史的著书能够多找一些有价值的书写方式、方法,并尽量去避免过去音乐史研究中撰写所产生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要以史为鉴。
二、重点版本的介绍
(一)叶伯和的《中国音乐史》
叶伯和的史著《中国音乐史》,是国内公认的第一本“中国音乐史”著作,他开创了近现代以来中国音乐史著书的先河,为中国音乐史书的发展和后来的著述不断出现提供了标杆,打下了基础,描绘了蓝本。这本音乐史著述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编纂的,在自序中曰:“幼承庭训,略治经史。因我素性酷好艺术,关于音乐的历史的研究曾格外留心,……于是就引起我写这本册子的念头”①。他认为音乐史的研究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可以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去些必要享受。其编撰的音乐史的思想在书中的总序中是这样述说与体现的,他说:“音乐史,是研究一般思想史、文明史的重要部分,……第二项才是考证历”②。由于在日本留过学,其音乐的分期不自然的就把我国的不同朝代的音乐与欧洲不同时期的音乐进行了比较。他的音乐史著作,与后人编写的音乐史著述相比,字数虽少,但却显露着新的音乐史观以及将音乐史的内容著述成文字,形成书面形式。作为近现代第一本中国音乐史书,他为中国音乐史著述的发展与兴盛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道路。我们对这本书的阅读与借鉴在于吸收叶伯和本人在音乐史书的著述方面的开创性的精神,在于将西方的音乐著述方式拿来为我所用,在于敢吸收不同的国度的先进经验。他的著述为中国音乐史的著述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我们不能忘记这位曾经为中国音乐史的发展开辟道路的先人。但是,这本书作为开创性的音乐史著述,其内容多有不完善与不合理之处,他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有其历史局限性和不足。我们应将其置身与历史的发展之中,对他的不足与缺失加以包容,以此来褒扬这位为中国音乐史著述发展起开创性意义的史学家。
(二)王光祈的《中国音乐史》
王光祈的史著成书于1931年,正式印刷出版是中华书局在1934年完成的。他本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位明确抱着‘音乐救国’之理想……开辟了一条新的史学道路”③。他的这本音乐史书是他在留学德国期间所编写的一系列有关音乐方面的书目之一,就像冯和俞两位所言“这本音乐史书就是受民族音乐学和德国音乐的影响完成的”。本书共有十章,在音乐史的撰述中强调强化民族精神和音乐进化两个方面;在音乐的治史方面强调“以实物为重,典籍次之,推类又次之”的治史观念。杨荫浏先生对此书的编撰实不大满意,他认为:“这本书用大半的篇幅去研究乐律问题……这些是我不能同意的”④。他在治史观上提出的观点一直为我们现今所提倡,不能不说明他的先见之明和良好的治史思想。他在中国音乐史的著述中引入西方的进化论观点,从一定程度上讲,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我们应该对这种敢于吸收西方的先进治学方法的胆量与卓识感到敬佩,也应该为他将中国音乐的历史介绍到西方所做出的努力致以谢意。他的音乐史观和音乐史治学方法都为我国的音乐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与写作范本。
(三)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
杨荫浏的中国音乐史著述是在1943年底完稿,次年出版的是油印本,1952年在上海万叶书店出版。他的这本音乐史与上述三位的《中国音乐史》相比,不论是从内容的全面性方面,还是从研究内容的深入程度以及音乐史观等等诸多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进步。他将本书的使命归结为真实地反映中国音乐的历史史实和与音乐剧有关联性的音乐哲学思想,希望读者读后各自能够有发表不同的见地的余地。全书除了引言、结论、尾声外,共分为四大部分。注重音乐的形态特征和音乐思想,这两个方面作为全书的核心部分。论述的重点以乐器、乐种、音乐体裁和乐谱等几方面;采用的方法和观念也基本是西方国家的理念,他在学习西方音乐史学的基础上,充分的结合了我国音乐发展各个时期的特点,并通过我国研究古代音乐史学的“逆向考察”,形成了独特的理论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后世著史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杨荫浏先生的这本音乐史书是中国音乐史学界甚者说是中国音乐学界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史书著作。它的内容详实,写作妥当,不乱加评论,史料丰富有据可查。这本音乐史书的成书是中国音乐史发展一个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重要著作。 (四)其它同一时期音乐史著作
上述这四本音乐史书对我国音乐史的著述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们采用不同的撰史方法和不同的撰史语言以及撰史风格。为中国音乐史书的撰写提供了重要的蓝本和体例设计。除了上述的中国音乐史书外,还有一部分以史为主要写作方向的论著:1912年柯政和的《音乐史》和《音樂教學法,音樂史》、朱谦之1925年的《音乐的文学小史》、1937年田边尚雄的《中国音乐史》、1940年朱谦之的《支那音乐史》等等。这些音乐史著述,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音乐史书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这些音乐史书的纂写和留存,对中国音乐史书的研究提供了范本和资料查询价值,同时这些音乐史书的留存也为音乐史中史的研究提供了难得可贵的财富。他们留存的价值虽然不能言之不重。但是,在史学的研究与探索中他未必不能给我们提供借鉴与反思。
结语
这一时期的音乐史书的编撰,总体而言是建立在文献资料和现存的古谱曲、古史书的基础之上,他们依靠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深入的挖掘古代史书、文集、传记中关于音乐内容的著述,进行梳理。以此来书写中国音乐史。其中缺乏的是经过考古实物与史书记载的双向考证。这种问题,在后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考古学的兴盛中得以解决。音乐史是音乐发展的历史,是历史行进中不同形态的音乐进行演进的过程。这些音乐史书的编著及出版,经过了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因此,也可以说,他也是音乐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当今对音乐史的研究,不能避而不谈或者说逃避这些音乐历史中有关音乐史的研究与讨论。笔者以为也正是有这些音乐史书的出版,才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以及中国当代音乐史提供了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史学材料。这些音乐史书它们本身就是《音乐史》,他们更是音乐“史”。我们对它们的研究将会为我们音乐史学的发展与改革创新提供新的知识内容和史论依据。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音乐史书,开发这些音乐史书的价值和写作意义,对我们当代音乐史学研究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注 释:
①叶伯和《中国音乐史》,昌福公司,1922.
②郑祖襄《“明道救世”与近现代音乐史学》,《艺术百家》2012:108.
③冯文慈、俞玉滋《.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王光祈》,《王光祈音乐论著选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5.
④杨荫浏《.音乐史问题漫谈》,《音乐艺术》,19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