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最前沿阵地。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的一些工作特别是依法行政、依法治理难度较大,笔者就影响乡镇依法行政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了一些实地调查了解,现予梳理归结,一孔之见,贻笑大方。
关键词:依法行政;制约因素;调查探究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紧密,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最前沿阵地。广大农民群众在共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体会到了乡村干部的无私奉献和真诚服务。但还存在一些影响乡镇依法行政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感到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一些工作特别是依法行政、依法治理难度较大,听到了乡村干部关于当前农村工作“四难”的呼声,发现个别乡村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现予梳理归结,一孔之见,贻笑大方。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作中的“四难”问题
1.产业发展难。无论乡镇领导还是普通乡村干部都普遍感到以前的“天下第一难”计划生育工作变成了现在的产业开发,尤其是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大、风险较高的行业产业。以果产业发展为例,在被调查的80多名乡村干部中,有60多名认为该地果产业规模小、专业人才匮乏、机制不活、产业发展与市场没有有效对接,群众普遍积极性不高,乡村把近60%的精力、人力、财力投入到了发展产业方面,但成效不明显。
2.建办公益事业难。乡村干部普遍想不通的是群众现在没有“公心”了,没人愿意主持公道,一切只向“钱”看。修渠补路、造林绿化等关系“大伙”的事情,群众不愿掏票子、干活叫不上趟子,工作迈不开步子,乡村不花钱再无其他方子。有的村庄附近山林着火,群众要乡村掏足工钱才去救火;有的村自来水通到农民自家门口,进户管道也等着村上掏钱来挖。
3.发钱比收钱难。乡村普遍感到在税费改革之前,大额度向群众收钱比较难,现在收取少量而且对群众有益的钱(如新农保、新农合)都收不上去。更让村上干部为难的是过去收不上来,现在发不下去,如不是普惠制的惠农资金、农村低保资金等难以按照上级“保户不保人”的要求公平公正地发下去。个别村实行“轮流坐庄”,搞平均主义;更有甚者一些长期享受困难救助的家庭把国家救助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还不满足,一味地向国家索取,向乡村索要。
4.年轻干部管理难。在不同年龄段的乡镇干部座谈会上,大家普遍反映乡镇工作压力大,主要领导难当,副职工作难开展,干部管理办法不多。60、70后的一般干部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却主要承担一些乡镇重点工作落实,但这些人由于身份、学历、年龄等原因,提拔晋升基本无望,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80、90后干部重享受、轻奉献,怕吃苦、责任心差,工作不安心,一心只想进城。在X镇16名80后干部问卷调查中,所有人三年内最盼的事情就是到县直部门工作。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干部难以管理,个别乡镇甚至管不住一般干部,特别是80后干部;也有部分乡镇因个别干部违法违纪、脱岗溜号,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作中,一些容易被忽视和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1.乡镇主导产业与群众意愿脱节。乡镇都结合实际,确定了一部分主导产业,抓办了一些典型。但建办的一些典型没有生命力,一些正面典型反倒成了反面典型,这与群众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经营机制不健全,与市场不对接等因素有关。如果园建设,乡镇在决策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规模,忽视了群众的地块、家庭等实际,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
2.乡镇自主权过小。机构改革之后,乡镇积极转变职能,在新农村建设、惠农资金发放、改善民生等方面主动作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乡镇对干什么工作、什么时间干基本上自己说了不算。除自身承担的工作量大、事务繁多影响之外,主要是县直部门各强调各的工作重要,都对乡镇安排工作并且定时限、定要求,签订“一票否决”责任书,时常进行督查考核,乡镇自身的工作节奏经常被打乱。
3.乡村债务不断增加。税费改革之前,乡镇为了完成财税上解任务和保职工工资发放,层层分摊,对群众缴不上来的“缺口”,只好由乡村两级借贷来“填平”。近年来,财力相对宽裕加上国家转移支付,保证了乡村正常运转。但是乡村尤其村级每年都有新增债务发生。这既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不足,要求乡村配套产生的部分债务,更多的是由于发展产业、建办典型过程中,民间资本没有激活,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乡村为保证工作落实不得不举债搞建设。
4.“啃公”现象比较普遍。随着“以工哺农”政策不断深入,国家对“三农”投入逐年加大,各项补贴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现在群众普遍自我发展、自主创业、自力更生的意识逐年下滑,靠政府、靠组织的思想日益严重。如在自然灾害面前,大部分人没有想着如何抗灾减灾,而是盼着核查干部来,拉着核查干部看,围着干部转,害怕自己沾不上,更有甚者人为破坏,制造假现场,一味地要国家救助,要组织照顾。
5.村上开不起群众会。召开会议是传达国家政策、统一党员群众思想、凝聚发展合力的最直接的途径。多年来,乡村充分运用这一“法宝”破解了许多农村发展中的难题,也形成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的优良作风。但现在村上很少开或者不开、也很难开得起群众会议。这既有干部怕麻烦、怕多事不愿开会,又有群众忙于家务、不愿参加的因素。群众对国家和上级政策不了解、不知晓,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干部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平台,村级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有所减弱。
6.干部成为发展产业的主力军。各乡镇按照产业富民的思路,抓规划、抓投入、抓落实,促进了农村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在产业发展尤其是果、菜产业发过程中仍然主要是以行政命令推动为主,群众真正参与的程度并不高,部分乡村干部直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个别果园建设中,由于认识的偏差,群众对发展果园抵触情绪较大,乡镇供树苗、给物资、提供技术服务,群众就是不愿出力,有的甚至人为破坏;地块整理、果树栽植、日常管理都靠乡村干部来落实。
7.党员思想没有群众先进。党员是党的“缩影”,党员的行动代表党的形象。总体上来看,该地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农村党员能够立足实际,在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但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党员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处处跟组织讲条件,向政府要好处,对村上工作不支持、不配合,有时公开带头反对;部分党员由于放松了对自己主观世界改造,思想消极落后,有的甚至公开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关键词:依法行政;制约因素;调查探究
乡镇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同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直接、联系最紧密,是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最前沿阵地。广大农民群众在共享农村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深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政策的温暖,体会到了乡村干部的无私奉献和真诚服务。但还存在一些影响乡镇依法行政的困难和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了解,感到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乡镇一些工作特别是依法行政、依法治理难度较大,听到了乡村干部关于当前农村工作“四难”的呼声,发现个别乡村存在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现予梳理归结,一孔之见,贻笑大方。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作中的“四难”问题
1.产业发展难。无论乡镇领导还是普通乡村干部都普遍感到以前的“天下第一难”计划生育工作变成了现在的产业开发,尤其是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大、风险较高的行业产业。以果产业发展为例,在被调查的80多名乡村干部中,有60多名认为该地果产业规模小、专业人才匮乏、机制不活、产业发展与市场没有有效对接,群众普遍积极性不高,乡村把近60%的精力、人力、财力投入到了发展产业方面,但成效不明显。
2.建办公益事业难。乡村干部普遍想不通的是群众现在没有“公心”了,没人愿意主持公道,一切只向“钱”看。修渠补路、造林绿化等关系“大伙”的事情,群众不愿掏票子、干活叫不上趟子,工作迈不开步子,乡村不花钱再无其他方子。有的村庄附近山林着火,群众要乡村掏足工钱才去救火;有的村自来水通到农民自家门口,进户管道也等着村上掏钱来挖。
3.发钱比收钱难。乡村普遍感到在税费改革之前,大额度向群众收钱比较难,现在收取少量而且对群众有益的钱(如新农保、新农合)都收不上去。更让村上干部为难的是过去收不上来,现在发不下去,如不是普惠制的惠农资金、农村低保资金等难以按照上级“保户不保人”的要求公平公正地发下去。个别村实行“轮流坐庄”,搞平均主义;更有甚者一些长期享受困难救助的家庭把国家救助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还不满足,一味地向国家索取,向乡村索要。
4.年轻干部管理难。在不同年龄段的乡镇干部座谈会上,大家普遍反映乡镇工作压力大,主要领导难当,副职工作难开展,干部管理办法不多。60、70后的一般干部大多文化程度偏低,却主要承担一些乡镇重点工作落实,但这些人由于身份、学历、年龄等原因,提拔晋升基本无望,工作积极性越来越低。80、90后干部重享受、轻奉献,怕吃苦、责任心差,工作不安心,一心只想进城。在X镇16名80后干部问卷调查中,所有人三年内最盼的事情就是到县直部门工作。由于这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造成干部难以管理,个别乡镇甚至管不住一般干部,特别是80后干部;也有部分乡镇因个别干部违法违纪、脱岗溜号,影响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工作中,一些容易被忽视和没有预料到的问题
1.乡镇主导产业与群众意愿脱节。乡镇都结合实际,确定了一部分主导产业,抓办了一些典型。但建办的一些典型没有生命力,一些正面典型反倒成了反面典型,这与群众没有真正参与进去、经营机制不健全,与市场不对接等因素有关。如果园建设,乡镇在决策过程中,由于过分追求规模,忽视了群众的地块、家庭等实际,导致群众不理解、不支持。
2.乡镇自主权过小。机构改革之后,乡镇积极转变职能,在新农村建设、惠农资金发放、改善民生等方面主动作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但乡镇对干什么工作、什么时间干基本上自己说了不算。除自身承担的工作量大、事务繁多影响之外,主要是县直部门各强调各的工作重要,都对乡镇安排工作并且定时限、定要求,签订“一票否决”责任书,时常进行督查考核,乡镇自身的工作节奏经常被打乱。
3.乡村债务不断增加。税费改革之前,乡镇为了完成财税上解任务和保职工工资发放,层层分摊,对群众缴不上来的“缺口”,只好由乡村两级借贷来“填平”。近年来,财力相对宽裕加上国家转移支付,保证了乡村正常运转。但是乡村尤其村级每年都有新增债务发生。这既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不足,要求乡村配套产生的部分债务,更多的是由于发展产业、建办典型过程中,民间资本没有激活,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乡村为保证工作落实不得不举债搞建设。
4.“啃公”现象比较普遍。随着“以工哺农”政策不断深入,国家对“三农”投入逐年加大,各项补贴惠及千家万户,农民群众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现在群众普遍自我发展、自主创业、自力更生的意识逐年下滑,靠政府、靠组织的思想日益严重。如在自然灾害面前,大部分人没有想着如何抗灾减灾,而是盼着核查干部来,拉着核查干部看,围着干部转,害怕自己沾不上,更有甚者人为破坏,制造假现场,一味地要国家救助,要组织照顾。
5.村上开不起群众会。召开会议是传达国家政策、统一党员群众思想、凝聚发展合力的最直接的途径。多年来,乡村充分运用这一“法宝”破解了许多农村发展中的难题,也形成了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的优良作风。但现在村上很少开或者不开、也很难开得起群众会议。这既有干部怕麻烦、怕多事不愿开会,又有群众忙于家务、不愿参加的因素。群众对国家和上级政策不了解、不知晓,群众与群众之间、群众与干部之间缺乏交流沟通平台,村级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有所减弱。
6.干部成为发展产业的主力军。各乡镇按照产业富民的思路,抓规划、抓投入、抓落实,促进了农村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但是在产业发展尤其是果、菜产业发过程中仍然主要是以行政命令推动为主,群众真正参与的程度并不高,部分乡村干部直接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个别果园建设中,由于认识的偏差,群众对发展果园抵触情绪较大,乡镇供树苗、给物资、提供技术服务,群众就是不愿出力,有的甚至人为破坏;地块整理、果树栽植、日常管理都靠乡村干部来落实。
7.党员思想没有群众先进。党员是党的“缩影”,党员的行动代表党的形象。总体上来看,该地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大部分农村党员能够立足实际,在农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发挥了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但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党员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处处跟组织讲条件,向政府要好处,对村上工作不支持、不配合,有时公开带头反对;部分党员由于放松了对自己主观世界改造,思想消极落后,有的甚至公开参与封建迷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