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 让数学思维自然流淌

来源 :新课程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ippers3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的核心追求应该是努力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关于数学学科的自由而深刻的思维品质。这种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借助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通过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数学的內在规律,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本文结合苏教版《数学(必修1)》第二章“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一课,谈谈如何巧设问题,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自然发展。
  一、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了二次函数的概念,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形式(顶点式、交点式、一般式),二次函数的图像以及简单的二次函数求最值问题。此阶段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研究二次函数。而含参数的二次函数主要从动态角度继续研究,它与不等式、数列、导数等章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高中数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问题。为此,学生必须把二次函数基础问题理解透彻,才能灵活处理。这一节课是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希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的理解,同时感受新的学习方式所带来的乐趣,将学习过程中所习得的方法迁移到定轴动区间、动轴动区间以及已知最值求参数的问题中。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二次函数的相关问题,具备了一定的归纳、转化、类比能力。但是一遇到函数问题,很多学生就会学习信心不足,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也或多或少有些恐惧感。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掌握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动轴定区间)的求法。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做好准备工作,充分体现教师是潜在的更高级的力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并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勇敢探索和灵活运用类比、分类讨论、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根据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掌握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动轴定区间)的求法并会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丰富的多媒体展示,体验数学活动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笔者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各种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从基本的二次函数在已知闭区间上的最值出发,通过添加参数,不断地变动区间和函数的开口方向,总结出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求最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在重难点上,巧妙分层设计问题,启发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教学媒体设计
  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动轴定区间问题,直观形象地展示对称轴变动的过程,函数的最值如何变化;利用PPT制作教学课件展示主体研究内容,以变式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问题1 函数f(x)=x2+2x一3在闭区间[0,2]上的最小值是-3,最大值是5。
  函数f(x)=-x2+2x-3在闭区间[-2,2]上的最小值是-11,最大值是-2。
  问题2 想一想: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与哪些因素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对二次函数定轴定区间问题的复习回顾,抓住影响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的因素(如开口方向、对称轴、区间),为后面解决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作好铺垫。这部分内容可以放在学生的预习学案上,让学生课前完成。
  2.分组研讨,探究新知
  问题3 求函数f(x)=x2+2ax-3在闭区间[-2,2]上的最小值。(用a表示)
  小组展示:f(x)=(x+a)2-a2-3。(配几何画板演示,直观清晰)
  对称轴是直线x=-n。
  ①当-a<-2即a>2(如图1)时,f(x)在[-2,2]上单调递增,
  所以f(x)min=f(-2)=-4a+1。
  ②当-2≤-a<2即-2  f(x)min=f(-a)=-a2-3。
  ③当-a≥2即a≤-2(如图3)时,
  f(x)在[-2,2]上单调递减,
  f(x)min=f(2)=-4a+1。
  [设计意图]问题3是前面两小题的变式,给函数的一次项系数添上参数,那么函数的对称轴就动起来了,它与区间的相对位置不确定,因此需要进行分类讨论解决问题。在具体解题的过程中,需要画图像,在传统教学中多以教师手工绘图为主,但是手工绘图有不精确、速度慢的弊端,更主要的是图像画到写字板上是固定的,不能动态地体现函数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应用几何画板快速、直观地显示及变化功能则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分组展示时,能基本写出结果,但是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追问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1)为什么要分类讨论?(对称轴和区间的相对位置不确定);(2)怎样分类讨论?(按对称轴在区间的左侧、中间、右侧讨论);(3)检查书写问题(分类讨论有没有做到不重不漏,最终结果有没有写成分段函数的形式)。
  问题4求函数f(x)=x2+2ax-3在闭区间[-2,2]上的最大值。(用a表示)
  [设计意图]设计一题多解的题目,可以让小组讨论完成。因为解法的多样性,不同学生有了不同的思考方向,在小组讨论中,能互相启发、提示,从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信心与积极性。问题4是求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精彩纷呈,根据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分成四种情况讨论,产生了方法1。   小组展示方法1:f(x)=(x+a)2-a2-3(配几何画板演示),对称轴是直线x=-a。
  ①當-a<-2即a>2时,
  f(z)在[-2,2]上单调递增,
  所以f(x)max=f(2)=4a+1。
  ②当-2≤a<0即0  f(x)max=f(2)=4a+1。
  ③当0≤-a<2即-2  f(x)max=f(-2)=-4a+1。
  ④当-a≥2即a≤-2时,
  f(x)在[-2,2]上单调递减,
  所以f(x)max=f(-2)=-4a+1。
  小组1在解完题后,经过反思,能合并的合并以后,发现此题可以分成两种情况讨论,形成方法2。也有小组认为可以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找到最终分成两类的原因,借助图像观察到,分界点是区间的中点,分类依据是对称轴与区间中点的相对位置,从而发现了方法2。此设计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反思、善于归纳总结的好习惯。
  总结归纳: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只有可能在端点处或者顶点处取到。
  [设计意图]思考拓展题的设计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一题多解也体现了数学的魅力。学生经过思考,总结出若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向上,那么函数的最大值在端点处取到,因此,只要比较f(-2),f(2)的大小,就产生了第三种方法。
  根据以上问题3和问题4的探讨,我们再进一步深入思考。
  (1)若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向上,那么函数的最小值可能在哪里取到?
  (2)若二次函数的图像开口向上,那么函数的最大值可能在哪里取到?
  问题5
  求函数f(x)=-x2+2ax-3在闭区间[-2,2]上的最大值。(用a表示)
  [设计意图]问题3和问题4是图像开口向上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而对图像开口向下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并没有涉及,但是处理方式是类似的,以此考查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能力。
  问题6 已知二次函数f(x)=2x2-(4+k)x+3在区间[-l,1]上的最小值为1,求实数k的值。
  [设计意图]问题1~5是根据含参数的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区间求最值,而这道题则是已知函数最值求参数的问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方法是类似的,方法一通过对称轴与区间的相对位置,可以分成三类讨论,但是如果解析式改成f(x)=2kx2-(4+k)x+3(k≠0)(*),就需要对开口方向再进行讨论,一共分成五类;方法二根据此题抛物线开口方向向上,二次函数的最小值只可能出现在两个端点处和顶点处,展开三类讨论,即使函数改成(*)式,也可以根据最小值可能出现的位置分成三类,分别解出k,再检验是否确实在该处取到最值。
  3.问题梳理,畅谈收获
  本节课的总结,笔者没有采用传统课堂中的教师提问方式,而是引导学生在组内进行知识梳理、整合、方法提炼,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让课堂从无趣到生动。
  六、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而传统数学课堂中生硬的记忆、反复的练习会阻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探究,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自然地流淌,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结合本节课的问题设计,有以下两点反思。
  1.注重问题的整体性
  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突出情境问题的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过程中的新知呈现方式几乎全是教师讲授,尽管也会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辨析概念,但这些所谓的问题是随意的、孤立的、无探究性的。这样的教学过程零散、不流畅,影响知识的整体性和思维的系统性,进而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本次的教学设计是以6个问题组成的“问题串”引领学生进行连续的、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从而使整节课构成了一个思维的整体。
  2.注重问题的层次性
  本节课主要是解决含参数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对问题的难度作了分层处理,使问题难度有梯度,适合各层次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数学思维自然升华。这种层次不仅是逻辑之间的层次,更主要的是思维过程的生成性。设计思路是由静入动和如何动。课堂上解决的是动轴定区间问题,那么学生自然而然会由这个问题的解决又不断产生新的问题,如:定轴动区间怎么办?动轴动区间怎么办?函数类型变化了怎么办?随着新问题的提出,思维又向前推进。
  (责任编辑:李佳)
其他文献
【摘要】天真烂漫的童年应该是充满快乐的。作为新时代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应以教育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指导学生,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  【关键词】尊重;信任;宽容;快乐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谁不想让花儿朵朵绽放?  班级是孩子情感和价值的磁场,为了是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他们应该在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成长,在一种充满快乐、爱和互相理解的氛围中成长。    1 创设
期刊
根据近几年来我国中学生身体素质调查统计显示,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这样必然影响了中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降低了学习效率。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引起了高度重视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用行政手段规范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管如此,但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现象始终没有扭转。本文通过科学调研和文献资料分析、探讨,以期对提高中学生身体素质有所帮助。    1 我国中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反思  1.1 学校学习环境
期刊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也已经深刻感受到新的课程改革正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学生和教师的生活。那么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新课程改革在中学的实施状况到底怎样呢?是否已经达到了我们预期所期望的结果了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最近特利用设置问卷,并结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高中政治的教学方式正在发生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正在冲击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但在教学实践的过程,还有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完善,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1 师生互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高中政治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有了较大的发展。教学中,师生通过创设各种情境,运用各种手段,真正互动起来了。然而,在本人的教学实践以及和同
期刊
地理科学蕴涵着丰富的、全面的德育教育,对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和社会生活都有很大作用。地理德育知识与地理知识能力有机地渗透在一起。只有把知识和能力内化深化为学生的个性德育素质,才能长久保持、才能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所以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应停留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知育层面上,还应提高到德育、美育层面上。  如何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德育教
期刊
《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手册》的使用推进了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小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学生的评价上,由过去的一卷定成绩的评价体系,转变成根据学生各方面表现作出综合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争取更全面地发展自己。本文有个与之相关的有意思的评价故事要与大家分享。  我们班有一个各门主科成绩都非常好的同学,尤其在数学、语文以及英语方面,甚至达到了高中的水平,经常说出一些大家从来没听说过的理
期刊
[摘要]笔者在探寻一些名校诸多成功模式后,认为最有价值的经验是“激情教育”。正如著名教育家李金池先生所坚信的:“激情有着强大的魔力,没有激情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学校,应让激情之火燃烧校园!”本文就从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实现激情教育。  [关键词]激情 教育 实现  激情是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徐匡迪院士在《我们今天怎样做老师》中曾经说过:“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
期刊
[编者按]“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新城小学承担的江苏省中小学教学重点课题,主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现实,选择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话题、课题展开数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为使一线教师系统地了解该校这一教学实践的研究进展,熟悉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本刊将陆续发表该课题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摘要]
期刊
“愉快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  政治这门课,往往被认为只要读读背背成绩就上去了,因此有些学生课堂上就少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便成了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要让学生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提高学习成
期刊
[摘要]物理核心素养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其中,科学探究是形成其他物理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本文以初中物理《光的反射》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展示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和探究水平特点的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课设计。  [关键词]物理核心素养 科学探究 教学设计 光的反射  一、问题提出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