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旨在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但现阶段,由于高校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上是偏重于理论教授,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较弱。教学内容无法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弱化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针对此种情况,本文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做出了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 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研究
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宗旨是为了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实践、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快、相关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等方面,由于目前还处于传统教学模式阶段,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课程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上,必须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質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计算机技能。
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办公时代已经全面开启,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处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办公环境之中。在这种信息化浪潮肆虐的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大学生是否能在工作中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处理和办公成为工作的必备前提。因此现阶段,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对其计算机操作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
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技能”,重点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将原来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转化为培养学生学习信息化基础知识、利用信息化基础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让学生在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文化的冲击,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意识,掌握信息化时代对计算机的相关技能的处理和应用能力。[1]
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在高中时对计算机的接触和学习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在近几年的计算机教学中发现,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有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各项操作,比如:汉字的输入、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网上冲浪、会使用计算机做简单的表格处理,会发电子邮件、浏览购物网站等;有的学生只会利用计算机登录社交软件、打字、浏览网上信息等;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懂,这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中时期学校对计算机的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
针对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高校要照顾水平较低的学生,从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教起,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利研究出一套适用于所有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2.2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对于大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利用计算机处理学习和工作中的事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繁多,可操作性非常强,而且许多知识点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操作才能领悟明白,但是现实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总学时一般为80个小时左右,这个时间对于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学到1/2左右,很难实现深入浅出的对实际操作的教学。
现阶段,在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之间不匹配的矛盾也是阻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技能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3现阶段的教学方式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高校大学生刚步入校园,在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一开始因为学习的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
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学内容越来越难,学生慢慢开始出现倦怠的情绪,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领悟,后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也没有跟上,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脱节。慢慢的开始对课程内容摸不着头绪,在课堂上感觉无所适从,最后干脆放弃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和学习,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不懂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就会被信息化时代所淘汰。[2]
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策略
为使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能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需要高校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其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3.1在教学模式上入手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传授理论知识,每个学生发放一个键盘,认识基本的操作和按钮的位置所在,并没有条件实现每个学生一台电脑,来随时的进行实际的操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要摒弃这种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应该设置“理论教学-上机实操-实训-成果考核”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个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利用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学习内容的计算机实操项目来增强实操技能,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训方式来达到计算机操作的知行合一,最终再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审核学生的实操技能,弱化理论知识的考核,从而达到真正的提升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能力。 3.2从教学内容上入手
现阶段,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包含计算机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DO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
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包含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和连接方法,系统软件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等。
在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还可以根据总的学习课时来调节学习时间,将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氛围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以便缓解课时不够用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通过对两大板块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的教学内容更加明确,能做到有重点、有的放矢的学习。高校通过对教学内容划分不同的版块,明确各版块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3]
3.3從教学方法上做出彻底改革
1.因材施教
由于高校大学生初入校园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千差万别,这就决定高校在针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教学中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大学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就要不断的加深基础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的难度,引导他们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而针对一些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就要要求其对基础知识和后续的基本操作反复进行学习和练习,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掌握牢固即可。
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取长补短,不能针对学生群体采取一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总结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2.开展校内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中,针对课上学习时间匮乏的这种状况,高校应该设置网络课程,在校内网开展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自主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学习。
网络学习课程应该和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课件、基础知识测试、操作项目练习等模块,让学生熟练掌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牢固掌握的内容,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进行选择性练习,因为网络课程设置了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学生可以选择笔试测试来检测自主学习的掌握程度,最终能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升自身的计算机综合操作技能。[4]
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高校的师资建设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要提升教师的计算机综合水平和素养,提升教师的薪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专项知识的培训,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稳固师资队伍。让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中去。高校要注重吸入更多的优秀教师,以便能提高教学水平,不断的推动计算机科研工作的进步。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是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设置的必修课程,缘由是目前信息化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成为人们工作中的常态。
因此,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哪个行业都要使用到计算机这个设备,这就需要高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明确教学目标,从划分教学模块,确定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实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操作技能。
参 考 文 献
[1]夏其表.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S1).
[2]夏其表,王洁,张广群,等.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24):82-85.
[3]欧阳柏成.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2):32-33.
[4]杨竹 张文波. 基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 科学中国人,2015,0(8X).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 应用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研究
引言: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宗旨是为了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学习奠定基础。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实践、信息知识更新速度快、相关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等方面,由于目前还处于传统教学模式阶段,守旧的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课程发展的需求。因此,高校在这门课程的设置上,必须要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質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计算机技能。
一、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当今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信息化发展的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办公时代已经全面开启,人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处在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化学习办公环境之中。在这种信息化浪潮肆虐的形势下,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大学生是否能在工作中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处理和办公成为工作的必备前提。因此现阶段,无论是计算机专业还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用人单位对其计算机操作技能都有一定的要求。
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技能”,重点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将原来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转化为培养学生学习信息化基础知识、利用信息化基础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让学生在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过程中感受到信息文化的冲击,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意识,掌握信息化时代对计算机的相关技能的处理和应用能力。[1]
二、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高校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在高中时对计算机的接触和学习程度各不相同,导致大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
在近几年的计算机教学中发现,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有的学生能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各项操作,比如:汉字的输入、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操作、网上冲浪、会使用计算机做简单的表格处理,会发电子邮件、浏览购物网站等;有的学生只会利用计算机登录社交软件、打字、浏览网上信息等;而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都不懂,这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高中时期学校对计算机的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
针对计算机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高校要照顾水平较低的学生,从计算机的基础操作教起,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利研究出一套适用于所有学生学习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2.2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对于大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对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利用计算机处理学习和工作中的事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特点就是知识点繁多,可操作性非常强,而且许多知识点需要理论结合实践操作才能领悟明白,但是现实是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总学时一般为80个小时左右,这个时间对于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才能学到1/2左右,很难实现深入浅出的对实际操作的教学。
现阶段,在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中,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之间不匹配的矛盾也是阻碍高校大学生计算机技能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2.3现阶段的教学方式难以提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高校大学生刚步入校园,在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中,一开始因为学习的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学习效果也非常显著。
随着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学内容越来越难,学生慢慢开始出现倦怠的情绪,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没有领悟,后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也没有跟上,造成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脱节。慢慢的开始对课程内容摸不着头绪,在课堂上感觉无所适从,最后干脆放弃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这非常不利于学生以后步入社会的工作和学习,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不懂计算机的基础操作就会被信息化时代所淘汰。[2]
三、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策略
为使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能适应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针对目前计算机教学的现状,需要高校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和改革,以其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3.1在教学模式上入手
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传授理论知识,每个学生发放一个键盘,认识基本的操作和按钮的位置所在,并没有条件实现每个学生一台电脑,来随时的进行实际的操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就要摒弃这种教学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高校应该设置“理论教学-上机实操-实训-成果考核”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个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宗旨就是利用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论知识的讲解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利用学习内容的计算机实操项目来增强实操技能,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训方式来达到计算机操作的知行合一,最终再对学生进行学习成果的考核,考核的重点在于审核学生的实操技能,弱化理论知识的考核,从而达到真正的提升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的能力。 3.2从教学内容上入手
现阶段,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内容的学习,可以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两大版块,一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二是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包含计算机基本的概念和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硬件系统,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和DOS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和计算机体系结构等。
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包含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和连接方法,系统软件和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操作等。
在针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中,还可以根据总的学习课时来调节学习时间,将对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氛围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以便缓解课时不够用给学生带来的学习压力,通过对两大板块的学习,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的教学内容更加明确,能做到有重点、有的放矢的学习。高校通过对教学内容划分不同的版块,明确各版块的教学要求和目标,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3]
3.3從教学方法上做出彻底改革
1.因材施教
由于高校大学生初入校园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学习方法和接受能力等方面千差万别,这就决定高校在针对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教学中要实行因材施教的方法。
针对大学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就要不断的加深基础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的难度,引导他们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而针对一些计算机水平较差的学生,就要要求其对基础知识和后续的基本操作反复进行学习和练习,将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掌握牢固即可。
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取长补短,不能针对学生群体采取一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总结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
2.开展校内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学习中,针对课上学习时间匮乏的这种状况,高校应该设置网络课程,在校内网开展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自主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学习。
网络学习课程应该和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应该包含:教学目标、教学课件、基础知识测试、操作项目练习等模块,让学生熟练掌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牢固掌握的内容,学生可以针对自己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自主进行选择性练习,因为网络课程设置了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学生可以选择笔试测试来检测自主学习的掌握程度,最终能通过自主学习提高等级考试的通过率,提升自身的计算机综合操作技能。[4]
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对高校的师资建设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要提升教师的计算机综合水平和素养,提升教师的薪资待遇,定期对教师进行计算机专项知识的培训,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稳固师资队伍。让教师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教学和科研的工作中去。高校要注重吸入更多的优秀教师,以便能提高教学水平,不断的推动计算机科研工作的进步。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是高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设置的必修课程,缘由是目前信息化时代,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基础操作,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成为人们工作中的常态。
因此,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社会对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论是哪个行业都要使用到计算机这个设备,这就需要高校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明确教学目标,从划分教学模块,确定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实现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全面改革,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操作技能。
参 考 文 献
[1]夏其表.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S1).
[2]夏其表,王洁,张广群,等.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10(24):82-85.
[3]欧阳柏成.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4(2):32-33.
[4]杨竹 张文波. 基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 科学中国人,2015,0(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