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藏族小学生学会快乐朗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wu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西藏,我们的藏族小学生要做到快乐地朗读一篇汉语课文,某种程度上来说,并不是一件易事。藏族小学生存在着汉语学习的特殊性,如:学习的语言较多(藏语、汉语、英语),汉字吐字不清,发音不准,文章句读读不好等诸多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快乐中培养藏族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营造快乐氛围,调动朗读的兴趣
  针对藏族小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就得给学生创造更好的读书的机会,多读,读好,读中培养兴趣,在读中悟,在读中得到快乐。只要给学生营造好了氛围,充分熟悉文章的内容后,才能有兴趣地把课文读好,才能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整体把握。
  1 营造不同情景,激发朗读兴趣。如:《小小竹排画中游》这篇课文,一年级的学生,刚开始识字还有困难,只有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地去把课文读通、读顺、读熟后,才能提升到快乐朗读上来。指导学生在欢快的情景中读,学生就能积淀出欢快的语感——“鸟儿唱,鱼儿游”是多美呀;指导学生在赞美的情景中读,学生就能歌唱好——“江南鱼米香,小小竹排画中游”这个中心句。
  2 多种朗读形式,展现朗读魅力。在指导朗读《从现在开始》这篇课文中,二年级孩子的天真与活泼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争先恐后地扮演各种动物。猫头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袋鼠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小猴子说:“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三句话,孩子们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声声入耳,动作可爱,读出了猫头鹰大王的狂妄与神气,袋鼠大王的激动与无知,小猴大王的平淡与和气。这篇课文,孩子最终通过表演读,让课文活灵活现地变成了舞台剧,我只能感叹:“给孩子一个舞台,孩子们个个都是优秀的主角”。
  二、激发想象力,读出快乐的汉语语感
  1 开启想象,迸射快乐。朗读就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再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调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升华语感,让朗读更显完美,能体会朗读的快乐。
  在教学《第一场雪》时,在理解的基础上,师说:“胶东半岛终于迎来了三年自然灾害后的第一场雪,让我们拿手中的相机去拍摄不同的画面吧。让我们把拍摄不同画面的愉快心情用朗读把课文体现出来。”因为那个年代的历史情况离学生较远,不能从背景材料中获得想象,老师转变个角度去激发藏族学生对课文画面的想象,会有异曲同工的效果。结果是,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师顺势引导要想拍好文章的画面,首先要把课文读出感情,才能为我们拍摄的画面注入新的灵魂。读出第一场雪带给您当时人们的喜悦,这样才能展现“图片”的魅力。
  整节课中,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想象力,拍摄了许多不同的“画面”,而且读出了这些“画面”的内涵。
  2 升华想象,大胆创新。朗读的大胆想象,就得运用朗读的一些技巧。老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让学生尽情施展自己的快乐朗读才能。
  苏轼认为:“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想象读,就能达到品读的效果,品读能陶冶人的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品味。例如:在教学《高粱情》时,全文围绕一个问题“高粱为什么能在贫瘠的土地上长得这么茂盛呢?”让学生反复读,藏族学生就能很快找出答案。你们认为该怎样去读出高粱隐喻人的这些品质呢?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秆”这部分应读得浑厚,因为“秆”是正直、挺拔的象征;有学生说:“气根”这部分应读得大气,因为“气根”有坚忍不拔的品格……看,通过学生们想象地朗读课文,学生感知了文章内容,大胆想象,领会了意境。
  三、把握主题基调,快乐地表情达意。
  快乐朗读,不仅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重要措施。把课文读出声,把课文在有声地再现,这个过程学生要去美美地享受,就能培养出良好的语感。
  1 读悟结合,内化课文。朗读课文时,藏族学生应该认真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感情。重点提示学生:表示赞美的、喜爱的应该读得欢快、激昂;表示悲壮、伤感的应该读得缓慢、沉重。同时,学生应该认真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地把握速度。重点提示学生:表示开心、激动的句子,应该读得较快一些;表示生气、悲愤的句子,应该读得慢一些。
  2 积累方法,厚积薄发。在指导学生快乐地朗读课文中,还应让学生注意积累朗读的经验,把握好朗读的语调,抓好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训练方式,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发展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指导《哪座房子最漂亮》的朗读时,我就提醒藏族学生注意文中的标点符号,文中的“哪座房子最漂亮”用了问号,而课题却没有用问号,该如何区分并读好呢?一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老师的范读显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的东西,学生难以接受,但老师到位的范读,学生一学就会。藏族学生学老师的表情,学老师的声调,学生在学老师快乐地朗读课文的过程中,同样也学会了不少朗读的技巧。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学习重点句描写父亲动作,外貌的这句话时,“他挖了8小时! 12小时! 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学生通过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针对每次的朗读都提出新要求,一部分学生已经泣不成声,提升了读的质量。通过读,学生体会出了父亲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了深沉的父爱,把学生带入了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朗读让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从而心灵受到震撼。
  学会朗读,就得先学会快乐读书。学会了快乐朗读,藏族学生就能把文章中蕴藏地丰富感情出于口,入于耳,再理解于心。学会了快乐朗读,藏族学生就能身心同时受到感染,会情不自禁地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意境于内心深处,这是一次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有声再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杨再隋》《中国教育报》
  [3]《跟窦桂梅学朗读·窦桂梅》长春出版社
其他文献
中国,一个诗意的国度。然而,当今高中新诗教学却令人尴尬:  1 诗篇匮乏:高一开始就介绍并讲授了新诗,但只有《再别康桥》《雨巷》等十多首诗歌。有限的篇目和两周教学时间,要引领学生读写过关,极为困难。  2 新诗教学机械、呆板:学习生字生词、交代时代背景、理清段落结构、分析艺术特色、概括诗歌主旨,这种毫无个性的教法,抹杀了诗歌的生命,浇灭了学诗的热情。在学生的眼里,学诗,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肢解诗歌
学生作文,往往凭空杜撰,生搬硬套或是东摘西凑,千篇一律。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写作能力低,还没掌握好写作的技巧。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和技巧的关键是在阅读教学中,注意读写结合,寓写作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从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而阅读正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技巧。而如何才能做到读写结合,寓写作训练于阅读教学之中呢?下面以《少年闰土》一课为例,谈谈我教学中的这一尝试。  一、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地品评词句,提高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可见,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对于中学生,阅读至少具有如下两方面的意义:  首先,阅读是我们获得一种诗意体验的最好的训练方式。文学作品作为最能个性地传达生活之美的载体,从荷马史诗到托尔斯泰的小说,从《离骚
期刊
当前,由于片面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别是受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教学模式化,教条化,功利化倾向严重。许多教师眼睛只盯着分数,一门心思抠“知识点”,让学生整天挣扎于题海之中,不愿花精力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观察社会,思考生活,感悟人生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被消磨殆尽,学起来耗时费力,效益低下。即便有的考得高分,也往往只能“玩”语言文字,人文精神却严重缺失,难以做到和谐发展。这种“半截子”人才
“妈妈,我想吃……”rn“孩子,你过敏……”rn这个让人伤感的画面,已经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里了.除了等孩子慢慢长大,变得能够耐受过敏食物,难道就没有其他办法减少过敏反应
期刊
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不可替代的优势迅速融入现代教育教学,其突出表现为多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多媒体可以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大量教学信息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双刃剑的特质越来越明显,笔者将通过教学体验谈一下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效追求。  一、多媒体在现代教育中的优越性  (一)多媒体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对
教育心理学家向我们揭示:学的思维过程是从问题开始的。语文教学主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兴趣的产生往往起源于有价值的问题,古语云:“学起于思,想源于疑”就是这个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主体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各种资源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从而引起学生认识兴趣和认识上的矛盾,形成探究的愿望,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进而培养自
期刊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事故也频繁发生,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也称为“绿色保险”,其标的是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的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发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一方面有利于贯彻落实“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另一方面,还有利于企业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和环境保护能力。自2007年以来,我国一直积极推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试点工作,但该险种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