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的亲历实际、手脑并用为特征,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设计和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浙江省《劳动与技术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劳技教学应逐步渗透技术设计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简单图样,并用图样进行简单的作品设计,通过作品引导学生设计,促进其掌握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形成良好的技术意识。笔者在《风筝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曾尝试运用“项目主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现谈谈具体做法和一些收获。
一、认识风筝:选择主题,培植技术设计欲望
设计是一种“有目地的创作行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通过活动中的一系列思考、讨论、交流产生设计欲望。
1.从生活需求出发,激发设计兴趣
学生在创作和学习时,倘若内容和题材是学生比较熟悉并与他们生活有关,其学习兴趣和效率就会倍增。所以,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服务。放风筝是学生们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于是,笔者把四年级劳技《风筝的设计与制作》和四年级美术《风筝风筝飞上天》这两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我爱风筝”这个项目主题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以任务驱动为契机,明确设计目标
要使学生会设计,教师首先应做实做足课前调查,并对学生的课前调查作指导,使之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我爱风筝”这个项目活动,其目标是让学生搜集各种风筝的资料,了解风筝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风筝,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据此设计了“认识风筝” “巧手秀风筝”“风筝飞蓝天”三个主题活动。在各组设计方案前,引导学生对风筝起源、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风筝骨架的类型特点等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利用网络、书本或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寻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有的把信息记录在摘录卡上,有的以《风筝知识小报》的形式呈现。这样的调查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丰富学生的信息,还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风筝艺术,激发他们对探究风筝的兴趣,从而产生设计的欲望。
二、巧手秀风筝:设计方案,应用技术设计实践
项目主题的设计原则应是题目范围小,切合实际,力所能及。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浅薄,各项技能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设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如何确立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从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解决,那就需要教师从中积极发挥作用,变更多的“教”为“引”,为学生的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
1.适时点拨,突破设计难点
每一件设计都需要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设计的关键环节,采取提问、追问、友情提示、引发讨论等方式,帮助纠正差错,使学生想得更多、更细、更深,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能力。笔者从学生初步制定的设计方案来看,发现他们许多细节没有考虑到,如:扎骨架时绑线的方法,两根竹篾条的位置,提线的长度等。如果教师不及时干预跟进,那么“设计方案”这一环节纯粹是画蛇添足。笔者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困惑加以适时点拨,如绑扎骨架,提醒学生线缠多了加重风筝的重量,可以采用“X”形缠绕法固定骨架比较合理;扎骨架,两根竹条的位置,上下比例应该是3∶8,左右是4∶4的关系;提线长度应取风筝面宽度的2倍长最为适宜……这样适时点拨,使学生的设计更规范,又非常自然地帮助学生突破知识、技能上的重难点。
2.作品欣赏,拓展设计思路
在完善设计方案前,教师应呈现各种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风筝范例,引导学生学习评价这些作品,指出作品中的合理性、新颖性以及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并能提出合理化、具有特色的改进举措,形成自己理想的方案构思。首先让学生从作品的外形、材料的利用等方面去对范例进行分析“你准备怎样改制原先设计的风筝呢?”学生大胆构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设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要完成的作品与先前学到的技术经验联系起来,如在作品的外观造型、尺寸大小、工艺制作、材料选用、颜色搭配等方面去构思作品,画出作品草图并简单说明设计的原则和用途。最后交流各自的方案“你是怎么设计的?听了同学的设想,你觉得可以怎样调整原来的设计?”在师生和生生的智慧碰撞中,学生的设计方案变得更加成熟,考虑问题更全面(见表1)。
风筝的设计
作品
主题 菱形风筝 合作组 梦想组合
工具
及材料 美工刀、直尺、剪刀、胶水(透明胶)、颜料、棉线、拷贝纸、竹篾条
制作
步骤 第一步绑扎 第二步绷线 第三步黏糊 第四步拴提线 第五步美化
图
解
注意
事项 ①找准中心线;②“X”形缠绕法 ①扎系牢固 ①先糊再裁;②胶水不能太多 ①长度取风筝面宽度的2倍长为适宜 ①待胶水6成干后再上色;②尾线不要太长
表1
三、风筝飞蓝天:实践探索,完善技术设计意识
加工制作是技术思维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设计能力的体现。通过制作过程,将观念形态的图样与被加工的原材料逐渐趋向结合,直到统一,共同转化为劳动的制品,从而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通过“做中学”获得技术知识,产生设计需求,并在不断完善设计的亲身体验中认识技术和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意识。
1.规范操作,增强技术指导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演示的整个过程中,若能在某些环节上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及时地启发学生,让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能和教师的讲解演示活动相配合,那么这将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其正确掌握劳技课的基本技能和技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绑扎风筝”教学为例,当学生基本了解制作风筝所需的工具材料后,教师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准竹篾条的中心线?”学生说“可用尺子量出它的中心点”,教师随即把小刀刀口支在竹篾条的中心线上,出现了竹篾条左右不平衡,教师及时追问:“竹篾条两边不平衡怎么办呢?”随后又有学生说“在轻的一边缠点胶带加重”,“还可以移动中心线”。这时,教师提醒学生“制作作品要讲究规范操作,竹篾条重的一边可以用小刀修薄,直至两边平衡为止,这种方法更科学”。如此适时点拨,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宝贵的意见和改进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更让学生长智慧。
2.深度反思,调动设计拓展
作品是设计的具体展现,也是学生反思、改进设计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学生容易发现制作时考虑不到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设计,最终在学习他人、完善自己的基础上形成更完美的新的设计。如开展“风筝飞蓝天”主题活动时,教师请学生带着自己做的风筝去操场放飞,孩子们在放飞中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风筝飞上天,而有的却飞不起来?为什么有的风筝在空中“翻跟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靠什么飞上天?怎么才能飞得平稳?为什么有的风筝小而轻飞不上去,而那些又大又重的反而飞得高飞得远呢?这些都是风筝制作的技术含量问题,能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就会发现这是跟风筝骨架的轻重有关,跟风筝尾线的长短有关,还跟风筝的形状、所选取的材料有关。教师这样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反思,学生由此经历反复思考、交流、改进的过程,对风筝的设计有更多的启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学生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项目主题式”活动,必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技术意识,他们也就能设计制作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注:本文所选课例来自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册主题五《风筝的设计与制作》)
(浙江省温岭市横湖小学 317500)
一、认识风筝:选择主题,培植技术设计欲望
设计是一种“有目地的创作行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自主地提出具有生命力的鲜活的主题,通过活动中的一系列思考、讨论、交流产生设计欲望。
1.从生活需求出发,激发设计兴趣
学生在创作和学习时,倘若内容和题材是学生比较熟悉并与他们生活有关,其学习兴趣和效率就会倍增。所以,劳动技术课的教学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教学资源,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服务。放风筝是学生们喜欢的一项活动。它既锻炼了身体,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于是,笔者把四年级劳技《风筝的设计与制作》和四年级美术《风筝风筝飞上天》这两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确定“我爱风筝”这个项目主题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以任务驱动为契机,明确设计目标
要使学生会设计,教师首先应做实做足课前调查,并对学生的课前调查作指导,使之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我爱风筝”这个项目活动,其目标是让学生搜集各种风筝的资料,了解风筝的知识,设计制作一个有创意的风筝,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据此设计了“认识风筝” “巧手秀风筝”“风筝飞蓝天”三个主题活动。在各组设计方案前,引导学生对风筝起源、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风筝骨架的类型特点等内容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利用网络、书本或向别人请教等途径搜寻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有的把信息记录在摘录卡上,有的以《风筝知识小报》的形式呈现。这样的调查活动不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现,丰富学生的信息,还帮助他们进一步了解了风筝艺术,激发他们对探究风筝的兴趣,从而产生设计的欲望。
二、巧手秀风筝:设计方案,应用技术设计实践
项目主题的设计原则应是题目范围小,切合实际,力所能及。由于学生知识经验浅薄,各项技能都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在设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地方。如何确立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从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解决,那就需要教师从中积极发挥作用,变更多的“教”为“引”,为学生的设计提供指导和帮助。
1.适时点拨,突破设计难点
每一件设计都需要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设计的关键环节,采取提问、追问、友情提示、引发讨论等方式,帮助纠正差错,使学生想得更多、更细、更深,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能力。笔者从学生初步制定的设计方案来看,发现他们许多细节没有考虑到,如:扎骨架时绑线的方法,两根竹篾条的位置,提线的长度等。如果教师不及时干预跟进,那么“设计方案”这一环节纯粹是画蛇添足。笔者针对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困惑加以适时点拨,如绑扎骨架,提醒学生线缠多了加重风筝的重量,可以采用“X”形缠绕法固定骨架比较合理;扎骨架,两根竹条的位置,上下比例应该是3∶8,左右是4∶4的关系;提线长度应取风筝面宽度的2倍长最为适宜……这样适时点拨,使学生的设计更规范,又非常自然地帮助学生突破知识、技能上的重难点。
2.作品欣赏,拓展设计思路
在完善设计方案前,教师应呈现各种不同造型、不同材质的风筝范例,引导学生学习评价这些作品,指出作品中的合理性、新颖性以及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并能提出合理化、具有特色的改进举措,形成自己理想的方案构思。首先让学生从作品的外形、材料的利用等方面去对范例进行分析“你准备怎样改制原先设计的风筝呢?”学生大胆构思,努力挖掘自己的创造潜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多个设想。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把要完成的作品与先前学到的技术经验联系起来,如在作品的外观造型、尺寸大小、工艺制作、材料选用、颜色搭配等方面去构思作品,画出作品草图并简单说明设计的原则和用途。最后交流各自的方案“你是怎么设计的?听了同学的设想,你觉得可以怎样调整原来的设计?”在师生和生生的智慧碰撞中,学生的设计方案变得更加成熟,考虑问题更全面(见表1)。
风筝的设计
作品
主题 菱形风筝 合作组 梦想组合
工具
及材料 美工刀、直尺、剪刀、胶水(透明胶)、颜料、棉线、拷贝纸、竹篾条
制作
步骤 第一步绑扎 第二步绷线 第三步黏糊 第四步拴提线 第五步美化
图
解
注意
事项 ①找准中心线;②“X”形缠绕法 ①扎系牢固 ①先糊再裁;②胶水不能太多 ①长度取风筝面宽度的2倍长为适宜 ①待胶水6成干后再上色;②尾线不要太长
表1
三、风筝飞蓝天:实践探索,完善技术设计意识
加工制作是技术思维的另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学生设计能力的体现。通过制作过程,将观念形态的图样与被加工的原材料逐渐趋向结合,直到统一,共同转化为劳动的制品,从而也验证设计的可行性。通过“做中学”获得技术知识,产生设计需求,并在不断完善设计的亲身体验中认识技术和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劳动的情感和意识。
1.规范操作,增强技术指导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是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目标。课堂上,教师在讲解—演示的整个过程中,若能在某些环节上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及时地启发学生,让学生深度思考,使学生能和教师的讲解演示活动相配合,那么这将规范学生的操作,使其正确掌握劳技课的基本技能和技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绑扎风筝”教学为例,当学生基本了解制作风筝所需的工具材料后,教师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找准竹篾条的中心线?”学生说“可用尺子量出它的中心点”,教师随即把小刀刀口支在竹篾条的中心线上,出现了竹篾条左右不平衡,教师及时追问:“竹篾条两边不平衡怎么办呢?”随后又有学生说“在轻的一边缠点胶带加重”,“还可以移动中心线”。这时,教师提醒学生“制作作品要讲究规范操作,竹篾条重的一边可以用小刀修薄,直至两边平衡为止,这种方法更科学”。如此适时点拨,不仅帮助学生获得宝贵的意见和改进方法,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更让学生长智慧。
2.深度反思,调动设计拓展
作品是设计的具体展现,也是学生反思、改进设计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作品的观察、比较,学生容易发现制作时考虑不到的问题,也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反思自己的设计,最终在学习他人、完善自己的基础上形成更完美的新的设计。如开展“风筝飞蓝天”主题活动时,教师请学生带着自己做的风筝去操场放飞,孩子们在放飞中发现问题:为什么有的风筝飞上天,而有的却飞不起来?为什么有的风筝在空中“翻跟头”?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风筝靠什么飞上天?怎么才能飞得平稳?为什么有的风筝小而轻飞不上去,而那些又大又重的反而飞得高飞得远呢?这些都是风筝制作的技术含量问题,能引起孩子们的思考,就会发现这是跟风筝骨架的轻重有关,跟风筝尾线的长短有关,还跟风筝的形状、所选取的材料有关。教师这样引领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度反思,学生由此经历反复思考、交流、改进的过程,对风筝的设计有更多的启发,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就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学生技术设计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我们注意贴近学生的实际,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资源,在教学中开展有效的“项目主题式”活动,必将能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的技术意识,他们也就能设计制作出更多有创意的作品。
(注:本文所选课例来自浙江省义务教育教科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册主题五《风筝的设计与制作》)
(浙江省温岭市横湖小学 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