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核心理念要体现在发展和以人为本之上,这也是保证职业教育的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建立人本思想的科学发展观,才能够完善人本思想,由此保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得以贯彻落实。文章从中职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中职教育的理念展开对此问题的论述。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也是保证劳动就业的首要途径;是被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且受保护的;因此,职业教育事业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价值不光体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对于人的发展也是有很大作用的。这就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要从全新的角度衡量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 保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行动的思想和动力也是理念的基础。在中职教育实践中,保障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很大程度的落实教育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也是满足其价值需求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以人为本为原则。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更注重集体价值,从而对个人的价值的认识有所忽视。19世纪之前,很多在论述以人为本的发展问题中,都强调要以少数人为标准,只有重视了少数人的价值,才可以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和发展。而如今的时代需求,更要重视对教育对象的认可和关怀,也是确保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1.2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有著名学者曾将教育的原则总结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样的教育原则至今依然是教育事业秉承的原则。而生存和人权的发展的就是对基础人权的理解。如果教育不能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关心人的就业,教育也就是脱离了大众群里的视角,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存在。然而,很多的研究也表明,职业教育必须要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
1.3 以人为本的标准。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受传统教育局限,在“尊师重道”等观念上一直被捆绑,人性也被改变,个性差异也被压制。然而,和早年的教育理念相比,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学的准则无非就是收获知识,不管怎样的变化和发展,都不能缺失做人的原则。简单的说,教育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要满足自由和人文精神。这样才体现了合格、独立人格的公民准则。不然,职业能力再强大,也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2 掌握中职教育的特点
一般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在高考中没有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整体知识、能力、素质的标准。这就需要中职教育学校要清楚掌握教学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对特征进行分类总结,才可以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中职教育的群体就是整体程度相对较弱的学生,而他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2.l 具有较重的学业压力,但自学能力欠佳。中职生算不上是高考的成功者,在较短的学制中,不可能像本科大学生有较多的闲情逸致去发展专业学习以外的兴趣,加上中职教育的高收费,使他们一进校就有较重的学业压力。
2.2 具有较强的交流欲望,但沟通能力不足。中职生在进校前功课一般属于中等偏下,在我国应试教育盛行的客观背景下,他们在原有集体中往往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握有话语权的机会不多。这自然限制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但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又使他们具有较强烈的沟通欲望。
2.3 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但就业“味口”较高。中职教育明确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使中职生找工作就业的意识很强。不过,他们往往看不起一般操作工的岗位,而大学生的身份往往使他们放不下架子,总想一下子就谋得收入较高、较体面的白领岗位。
2.4 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但个体差异较大。相对于中职生而言,中职生整體上具有较高的素质。不过,由于中职招生的分数跨度较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素质高的完全可以和一般本科学生相比,而素质低的只能达到中职学生水平。
2.5 具有较强的自尊意识,但意志品质较脆弱。中职生处于我国大学阵列的最低端,相对于中职生,他们是大学生,有自豪感;而相对于本科生他们的“牌子”却最“软”,有挫折感。有些中职生会认为,自己的运气好一点的话,考本科是没问题的。所以,中职生虽有较强的自尊意识,但意志品质却较脆弱。
3 科学设定中职培养目标
现在大家基本认同中职教育应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产品或服务,其中中职应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结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科学设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走出3误区:
3.1 职业与专业不分。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谋生手段;而专业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是某一特定的领域。显然,职业教育主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专业教育则是要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因此,职业和专业不是一回事。
3.2 职业脱离岗位。如果说普教是围绕着“应试”、“升学”转的话,那么,职教就应该围绕着“上岗”、“就业”转。职教应以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为依据,其培养的人才既不应是仅会动嘴,不会动手的“君子”;也不应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老师傅”;而应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才”。
4 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如何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关键。师资建设和教学管理是其实现的基本保证。笔者认为,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应做到以下六个有机结合:
4.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其核心就是要在教学中全面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解放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为主导,就是重在“引导”、“师傅引进门”,而非单向灌输知识;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是主角,应得到更多尊重的和权利,师生有更多的互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育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4.2 齐头并进与分层教学有机结合。我国中职教育的现实是,相对中职生而言,中职生虽整体素质较高,但个体差异较大;中职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中职生学习需求而言,呈现出明显地供不应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和进度上的齐头并进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而过于强调分层教学,师资、硬件和管理都会跟不上。必须在调研的基础上,实现齐头并进与分层教学有机结合。
4.3 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虽然计算机、课件、模拟软件、投影室等现代教学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褒新技术、贬传统手段。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其所教学的内容决定的;而对某一些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手段或许更能发挥互动和沟通的特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将两者有机结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教育门类,在中职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却是一项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教育工作者应以创新的勇气和积极的思考投身其中,才能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刘地松.“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6-168.
[2]王娓娓.“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及其在中职院校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8):194+198.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部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有很大的积极作用,也是保证劳动就业的首要途径;是被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且受保护的;因此,职业教育事业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价值不光体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方面,对于人的发展也是有很大作用的。这就要求要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还要从全新的角度衡量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 保障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意识决定人的行为,行动的思想和动力也是理念的基础。在中职教育实践中,保障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可以很大程度的落实教育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将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也是满足其价值需求的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 以人为本为原则。不同的时代背景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育理念中,绝大部分的人都更注重集体价值,从而对个人的价值的认识有所忽视。19世纪之前,很多在论述以人为本的发展问题中,都强调要以少数人为标准,只有重视了少数人的价值,才可以满足多数人的需求和发展。而如今的时代需求,更要重视对教育对象的认可和关怀,也是确保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1.2 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有著名学者曾将教育的原则总结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这样的教育原则至今依然是教育事业秉承的原则。而生存和人权的发展的就是对基础人权的理解。如果教育不能重视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关心人的就业,教育也就是脱离了大众群里的视角,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存在。然而,很多的研究也表明,职业教育必须要要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
1.3 以人为本的标准。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受传统教育局限,在“尊师重道”等观念上一直被捆绑,人性也被改变,个性差异也被压制。然而,和早年的教育理念相比,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学的准则无非就是收获知识,不管怎样的变化和发展,都不能缺失做人的原则。简单的说,教育要注重人才的培养、要满足自由和人文精神。这样才体现了合格、独立人格的公民准则。不然,职业能力再强大,也是一种愚蠢的表现。
2 掌握中职教育的特点
一般选择中职学校的学生都是在高考中没有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整体知识、能力、素质的标准。这就需要中职教育学校要清楚掌握教学侧重点。有针对性的对特征进行分类总结,才可以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中职教育的群体就是整体程度相对较弱的学生,而他们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2.l 具有较重的学业压力,但自学能力欠佳。中职生算不上是高考的成功者,在较短的学制中,不可能像本科大学生有较多的闲情逸致去发展专业学习以外的兴趣,加上中职教育的高收费,使他们一进校就有较重的学业压力。
2.2 具有较强的交流欲望,但沟通能力不足。中职生在进校前功课一般属于中等偏下,在我国应试教育盛行的客观背景下,他们在原有集体中往往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握有话语权的机会不多。这自然限制了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但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又使他们具有较强烈的沟通欲望。
2.3 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但就业“味口”较高。中职教育明确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使中职生找工作就业的意识很强。不过,他们往往看不起一般操作工的岗位,而大学生的身份往往使他们放不下架子,总想一下子就谋得收入较高、较体面的白领岗位。
2.4 具有较高的整体素质,但个体差异较大。相对于中职生而言,中职生整體上具有较高的素质。不过,由于中职招生的分数跨度较大,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素质高的完全可以和一般本科学生相比,而素质低的只能达到中职学生水平。
2.5 具有较强的自尊意识,但意志品质较脆弱。中职生处于我国大学阵列的最低端,相对于中职生,他们是大学生,有自豪感;而相对于本科生他们的“牌子”却最“软”,有挫折感。有些中职生会认为,自己的运气好一点的话,考本科是没问题的。所以,中职生虽有较强的自尊意识,但意志品质却较脆弱。
3 科学设定中职培养目标
现在大家基本认同中职教育应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这类人才在生产一线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使工程型人才的规划、决策、设计等变换成产品或服务,其中中职应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结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为了科学设定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必须走出3误区:
3.1 职业与专业不分。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是谋生手段;而专业是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是某一特定的领域。显然,职业教育主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某一种谋生手段,专业教育则是要教会学生研究和应用某一学科知识的方法。因此,职业和专业不是一回事。
3.2 职业脱离岗位。如果说普教是围绕着“应试”、“升学”转的话,那么,职教就应该围绕着“上岗”、“就业”转。职教应以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为依据,其培养的人才既不应是仅会动嘴,不会动手的“君子”;也不应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老师傅”;而应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岗位工作能力的“专才”。
4 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如何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关键。师资建设和教学管理是其实现的基本保证。笔者认为,根据中职生的特点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合理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应做到以下六个有机结合:
4.1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其核心就是要在教学中全面实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解放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为主导,就是重在“引导”、“师傅引进门”,而非单向灌输知识;学生为主体,强调学生是主角,应得到更多尊重的和权利,师生有更多的互动。这样才能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育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4.2 齐头并进与分层教学有机结合。我国中职教育的现实是,相对中职生而言,中职生虽整体素质较高,但个体差异较大;中职教育资源供给相对中职生学习需求而言,呈现出明显地供不应求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内容和进度上的齐头并进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而过于强调分层教学,师资、硬件和管理都会跟不上。必须在调研的基础上,实现齐头并进与分层教学有机结合。
4.3 传统手段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虽然计算机、课件、模拟软件、投影室等现代教学技术具有明显优势,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褒新技术、贬传统手段。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都是由其所教学的内容决定的;而对某一些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手段或许更能发挥互动和沟通的特长,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将两者有机结合。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对我国而言是一个崭新的教育门类,在中职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可遵循,却是一项具有崇高意义的使命,教育工作者应以创新的勇气和积极的思考投身其中,才能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刘地松.“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6-168.
[2]王娓娓.“以人为本”管理理论及其在中职院校中的应用分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8):19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