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闫平是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女性画家之一,她吸取了西方现代绘画精髓并传承了意象油画的精神内涵,也对中国油画大师的意象油画作品有所借鉴。闫平善于向中外美术大师学习,更善于挖掘自身的潜力,形成了意象表现性绘画风格。从她的油画创作中能看到与生俱来的女性情怀。
关键词:闫平;油画;精神内涵
闫平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以“母与子”作为创作的母题,在这些母子题材的油画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画家的母性意识很强,这些作品中闫平不厌其烦的塑造着母性的形象。她的母性情怀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但不是所有母亲都是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母爱,闫平用绘画作为承载母爱的工具诉说着母子的故事,传达着母亲对孩子的奉献,也传达着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这种题材的选取自然真实,同时也是男性画家无法体验的一种情怀,因为艺术视角的差异,所以男性画家绘画中的母性形象和女性画家塑造的母性形象边迥然不同。这样的方式表现出现代女性的性别以及自觉意识的增强。随着孩子的成长,母子关系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从哺乳到咿呀学语再到读书写字,不但孩子在成长,母亲也在不停的变化,所以这个题材不是静止的,它是成长的发展的,给画家注入永无止尽的灵感。“母与子”的情愫似乎是闫平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她幸福最大源泉。这种延续久远的情怀让我们觉得温暖、美好。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闫平为人妻、为人母,在付出和给予中她的价值便变得更大,她的每一幅“母与子”都好像是在告诉世人:“没有比作母亲更快乐、更满足、更幸福的事情了”。所以她的画面往往都是明亮愉悦的,让人一下子被这种爱所包围,闫平说:“在画画过程当中女性的光辉是特别重要的,不要以为母性就是感性的,感性是养不大孩子的。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在理性的框架里找知识。”[2]从闫平回答记者的这句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闫平的爱是理智的,所以她的绘画也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而绘画的冲动确实是感性的,在孩子某一个举手投足间,画家便萌生出创作的冲动,这样完美的结合才能成就成功的艺术。而她对感情的表达毫不吝啬,让我们在她的作品中嗅出骄傲与幸福的气息。
闫平的绘画中有的是单单画花的,画人物的时候也少不了花,我想这是她永恒的女性情怀,她对花有着强烈的渴望与眷恋,这是对浪漫的憧憬也是对过往的怀念,更是对生命的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一直活在浪漫的氛围里,她的绘画弥补着生活的平淡。当我们看到她绘画中的花束时便忘却了人生的一切烦恼,闫平画中的花往往是寥寥几笔,看似概括简单,实则含情脉脉,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不常见于男性画家,绘画也有自己的气质,就像男女气质不同,大多数女人温柔,大多数男人粗犷,所以女性的绘画也和男性绘画有着很大的区别,女人关注的问题和思考的角度注定让他们的作品和男性大相劲庭,女性情怀是女性画家区分于男性的最明显的标签。人们也把红、粉、紫这些颜色与女性联系起来,而把那些蓝色、黑色、灰色归类于男性,在绘画中女性画家似乎也更钟爱那些人们主观地分发给她们的颜色,闫平的绘画虽然用笔刚劲有力,颜色却非常女性化,几乎每张画面都有粉红色,这种与生俱来的女性情怀在她创作中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国情节和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港湾,一道中国菜、一首中国歌、一抹中国红、一缕中国韵,这些看似微小的事物却是让中国人甚至成为很多外国人都恋恋不舍。闫平也不例外,她对中国红的钟情和对戏曲的偏爱都能从她的油画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她不但关注生命怀揣女性情怀,而且深深地爱着中国文化。闫平从不否认自己对西方油画大师们的学习,她在西方大师的绘画中不仅学习到了表现技法,更多的是寻找到了中国画中的意象审美情趣与这些大师们返璞归真的原始主义气息所不谋而和的交集。闫平对中国的油画本土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传承并发展着中国本土油画,将中國画最注重的精神内涵和意蕴与西洋油画结合。这种中国情节独特且深沉。题材的选取除了“母与子”外,最多的便是“小戏班”,我们在她这一系列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她对中国戏曲这种古老独特的艺术的关注,也能看到她对当代戏曲演员处境的怜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娱乐节目不断更替,现代的中国人很少能耐着性子去观看一场戏曲,戏曲成了我们最熟知却最不熟悉的传统文化,所以传承戏曲的演员们的处境并不好。《唱不尽的牡丹亭》、《冬去春来》、《怀春》、《青梅竹马》、《北方有佳人》等这些戏班生活题材中没有一幅是展现演员舞台上的演出,而都是选择了演员们上台之前的化妆、伸展,或者是下台之后的卸妆与放松,他们承担着传承国粹的重任,却很少有人关心和关注他们的台下生活,他们的付出往往被人忽略,闫平却用绘画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演员的生活,从而让更多的人去关注戏曲、关心这些戏曲演员。
闫平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注重精神层面,她用笔舞动的是色彩和精神气质的融合,她绘画的人物几乎看不到具体的五官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她也不太注重阴影的表现来塑造立体的形象,而是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烘托体积感,这种绘画精神是意象的也是表现的,这种中国情节体现了气韵生动的中国之美。
闫平的绘画理念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气韵生动”有紧密联系,例如母子的关系便是对生命的一种体验,她的绘画对这种生命的赞美也像怒放的生命一般生生不息。她对生命的理解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在闫平的创作当中自觉地将对生命的理解绘画运用到的色彩和线条当中。她灵动的线条和浓墨重彩让画面的“韵”尽情展现。《怀春》这幅画全部都是欣欣向荣的树枝,有挺拔的,有弯曲的,有扭曲的有直立的。普通的杨柳虽然不像白杨树那样不蔓不枝但是却也生动活泼,茁壮叛逆如少年一般,虽然并没有用典型的春天的嫩绿作为大面积的色块但却给我们一种春天的感觉,这便是画中的韵味。她的画面似乎从不安分守己。
参考文献:
[1]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关键词:闫平;油画;精神内涵
闫平的作品中很多都是以“母与子”作为创作的母题,在这些母子题材的油画中我们看到了这位女画家的母性意识很强,这些作品中闫平不厌其烦的塑造着母性的形象。她的母性情怀和所有的母亲一样,但不是所有母亲都是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母爱,闫平用绘画作为承载母爱的工具诉说着母子的故事,传达着母亲对孩子的奉献,也传达着孩子对母亲的依赖。这种题材的选取自然真实,同时也是男性画家无法体验的一种情怀,因为艺术视角的差异,所以男性画家绘画中的母性形象和女性画家塑造的母性形象边迥然不同。这样的方式表现出现代女性的性别以及自觉意识的增强。随着孩子的成长,母子关系也发生着较大的变化,从哺乳到咿呀学语再到读书写字,不但孩子在成长,母亲也在不停的变化,所以这个题材不是静止的,它是成长的发展的,给画家注入永无止尽的灵感。“母与子”的情愫似乎是闫平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她幸福最大源泉。这种延续久远的情怀让我们觉得温暖、美好。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闫平为人妻、为人母,在付出和给予中她的价值便变得更大,她的每一幅“母与子”都好像是在告诉世人:“没有比作母亲更快乐、更满足、更幸福的事情了”。所以她的画面往往都是明亮愉悦的,让人一下子被这种爱所包围,闫平说:“在画画过程当中女性的光辉是特别重要的,不要以为母性就是感性的,感性是养不大孩子的。所以在画画的时候在理性的框架里找知识。”[2]从闫平回答记者的这句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出闫平的爱是理智的,所以她的绘画也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而绘画的冲动确实是感性的,在孩子某一个举手投足间,画家便萌生出创作的冲动,这样完美的结合才能成就成功的艺术。而她对感情的表达毫不吝啬,让我们在她的作品中嗅出骄傲与幸福的气息。
闫平的绘画中有的是单单画花的,画人物的时候也少不了花,我想这是她永恒的女性情怀,她对花有着强烈的渴望与眷恋,这是对浪漫的憧憬也是对过往的怀念,更是对生命的理解。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一直活在浪漫的氛围里,她的绘画弥补着生活的平淡。当我们看到她绘画中的花束时便忘却了人生的一切烦恼,闫平画中的花往往是寥寥几笔,看似概括简单,实则含情脉脉,这种艺术表达方式不常见于男性画家,绘画也有自己的气质,就像男女气质不同,大多数女人温柔,大多数男人粗犷,所以女性的绘画也和男性绘画有着很大的区别,女人关注的问题和思考的角度注定让他们的作品和男性大相劲庭,女性情怀是女性画家区分于男性的最明显的标签。人们也把红、粉、紫这些颜色与女性联系起来,而把那些蓝色、黑色、灰色归类于男性,在绘画中女性画家似乎也更钟爱那些人们主观地分发给她们的颜色,闫平的绘画虽然用笔刚劲有力,颜色却非常女性化,几乎每张画面都有粉红色,这种与生俱来的女性情怀在她创作中起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中国情节和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港湾,一道中国菜、一首中国歌、一抹中国红、一缕中国韵,这些看似微小的事物却是让中国人甚至成为很多外国人都恋恋不舍。闫平也不例外,她对中国红的钟情和对戏曲的偏爱都能从她的油画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展现,她不但关注生命怀揣女性情怀,而且深深地爱着中国文化。闫平从不否认自己对西方油画大师们的学习,她在西方大师的绘画中不仅学习到了表现技法,更多的是寻找到了中国画中的意象审美情趣与这些大师们返璞归真的原始主义气息所不谋而和的交集。闫平对中国的油画本土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传承并发展着中国本土油画,将中國画最注重的精神内涵和意蕴与西洋油画结合。这种中国情节独特且深沉。题材的选取除了“母与子”外,最多的便是“小戏班”,我们在她这一系列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她对中国戏曲这种古老独特的艺术的关注,也能看到她对当代戏曲演员处境的怜惜,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娱乐节目不断更替,现代的中国人很少能耐着性子去观看一场戏曲,戏曲成了我们最熟知却最不熟悉的传统文化,所以传承戏曲的演员们的处境并不好。《唱不尽的牡丹亭》、《冬去春来》、《怀春》、《青梅竹马》、《北方有佳人》等这些戏班生活题材中没有一幅是展现演员舞台上的演出,而都是选择了演员们上台之前的化妆、伸展,或者是下台之后的卸妆与放松,他们承担着传承国粹的重任,却很少有人关心和关注他们的台下生活,他们的付出往往被人忽略,闫平却用绘画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这些演员的生活,从而让更多的人去关注戏曲、关心这些戏曲演员。
闫平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注重精神层面,她用笔舞动的是色彩和精神气质的融合,她绘画的人物几乎看不到具体的五官但我们却能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她也不太注重阴影的表现来塑造立体的形象,而是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烘托体积感,这种绘画精神是意象的也是表现的,这种中国情节体现了气韵生动的中国之美。
闫平的绘画理念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气韵生动”有紧密联系,例如母子的关系便是对生命的一种体验,她的绘画对这种生命的赞美也像怒放的生命一般生生不息。她对生命的理解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在闫平的创作当中自觉地将对生命的理解绘画运用到的色彩和线条当中。她灵动的线条和浓墨重彩让画面的“韵”尽情展现。《怀春》这幅画全部都是欣欣向荣的树枝,有挺拔的,有弯曲的,有扭曲的有直立的。普通的杨柳虽然不像白杨树那样不蔓不枝但是却也生动活泼,茁壮叛逆如少年一般,虽然并没有用典型的春天的嫩绿作为大面积的色块但却给我们一种春天的感觉,这便是画中的韵味。她的画面似乎从不安分守己。
参考文献:
[1]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