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已列入我国“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总体布局,绿色化转型发展得到全社会广泛认同和普遍重视。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生态财富”,释放更多“生态红利”,成为青海省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亟须解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本文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基于生态经济化视角,运用市场化手段,围绕“种养游”这条发展主线,提出门源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青海省及国内其他地区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生态文明;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8年7月,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若干意见》,作出了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为摸清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青海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研究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深层次问题。7月末,青海省委黨校经济学教研部组成教研咨一体化项目组先后深入门源县泉口镇腰巴槽村花田、东川镇麻当村鱼儿山、苏吉滩乡苏吉湾村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就青海省产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个案调研。
一、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
(一)特色种养业不断升级
按照“抓特色、提品质”的思路,立足冷凉气候特点和土地、环境无污染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种养业转型升级。2018年,门源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9620公顷,试种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8种、油料作物新品种3种、饲草品种3种、特色作物10余种。特别是火焰蔘、羊肚菌、油桃、香菇等新品种试种成功,占地100多公顷,投资近亿元的门源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年可生产、栽培菌棒500万棒。新推广种植的青稞系列品种昆仑14号产量达340公斤。新建万亩有机肥油菜基地1个、特色蔬菜种植基地2个、投资近亿元的门源县“百里花海”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门源县建立标准化牛改点7个,改扩建500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1处,舍饲养殖陶赛特肉羊1300只,西门塔尔肉牛13081头。
(二)“旅游+”模式不断发展
门源县按照青海省“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先导,引领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总投资2亿元,打造生态旅游、野营露宿民族文化体验和生态养殖为一体的祁连山生态牧场,完成投资1.1亿元。景区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先后举办了“门源县首届白牦牛文化艺术节”“青海省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启动仪式”等活动。投资3600余万元,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鱼儿山景区功能不断完善。投资110万元修建了一座玻璃吊桥,该项目实施后,不仅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观光体验,还带动东川镇麻当村、甘沟村贫困户72户232人实现脱贫。泉口镇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了占地41.42公顷的腰巴槽村“千亩锦绣花海”旅游景区。
(三)品牌化建设不断深入
围绕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推进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做大做强高原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门源青稞、小油菜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门源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认证绿色食品2家,新登记注册农畜产品商标16个。门源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注册的“青源二八八二”高原冷凉珍菌品牌发展后劲十足,现已培育的“雏蜂阁”蜂产品、“雪灵”“大美亹源”青稞、油菜系列产品。“祁连山”青稞酒、“皇城老牧人”畜产品、“泉口龙鳟”冷水鱼、“泉口伊凤”土鸡、“门源奶皮”“青海老字号”乳制品等高原有机品牌的农畜产品成功打入省内外市场,并取得良好效益。
二、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特色种养业发展缓慢
门源县特色种养业发展决定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效果。尽管特色种养业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商品化率也有所提高,但整体上看,门源县特色种养业仍处于传统初级发展阶段。
1.内部结构不合理,规模优势不突出
门源特色种养业仍然处于原始自然状态,采摘游牧形式依然存在。
2.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经济效益较高,但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大
门源县农牧民受传统小农思想和宗教思想影响较深,思想相对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难以防范市场风险,导致特色种养业规模化程度低,生产力普遍落后。
3.特色种养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均不成熟不完善。
(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低
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家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优化传统落后产能,强化产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生态文明平衡,把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2018年,门源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受多种不利因素,以采矿业为主的工业开始萎缩,规模以上企业减少至4家,产值2.5亿元,下降32.4%。长期依赖资源开发、主产主业集中于上游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积累的问题全面显现。主要表现为受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影响,使工业经济基础建设并不稳固,增长速度相对其他产业发展较慢。另外,受地理位置、人才资源等因素约束,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现代新兴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传统工矿产业仍为门源县工业经济主体。
(三)服务业发展程度低
服务业是门源县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但服务业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发育程度低,存在明显的效益和结构缺陷。
1.创新发展意识不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设备不断革新,大众出行更加便捷,特别是兰新高铁的开通,使门源旅游业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人均旅游消费不升反降,过夜游客急速下降,这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强烈反差,这需要我们打破现有发展模式,创新思路求发展。 2.结构比例不合理。在三大产业中旅游业所占比例过大,而信息、金融等类型服务业比例则相对较小。
3.发展不充分。花田景区缺乏全年规划,导致花田景区运作一年只有20-30天,其他300多天处于歇业状态,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还不能在网上下单。总体而言,门源县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青海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域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区,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战略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经济生态化转型
1.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升级
门源县要结合本地实际,依靠先进技术和政策手段,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优质饲草扩大种植面积,支持小油菜、青稞以及藏羊等良种生产建设;推进生态农牧业建立現代生产体系,加大农牧业投入,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牧产出效益;建立人工饲草基地和原产地保护基地,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生态农牧业示范区。
2.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经济
以建立循环经济为目标,加快调整工业经济内部结构,改革和重组县域内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工矿企业,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逐步形成经济生态化的体制机制。
3.积极发展生态服务业
门源县作为资源丰富的大县,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对传统服务业进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些能源消耗较低的生态化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会展、民俗体验、自驾休闲旅游服务业。
(二)增强金融扶持力度
1.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充分运用网络信用体系,整合金融资源,精准解析客户的问题,转变传统服务理念,降低隐性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2.提高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这类企业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引导资金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保障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3.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门源县需要构建政府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平台,重点放在一些支柱产业和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上,积极为一些创新强、潜力大的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依据各行业领域发展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和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担保机制,为中小微型企业开展项目做保障;搭建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对行业内相关的资讯以及资源进行分享,有助于这类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合理制定发展战略。
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保障金融合作安全,加强对不诚信企业欠款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门源县生态、生产和生活协调发展,当地政府部门依据区域特点,采取合理政策措施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大力扶持新能源、高科技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政策体系不成熟、不完善。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重点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化经济政策措施,采取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2.不断强化监管部门监管力度。
采取严格的环境标准进行监督管理,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从源头上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严格执行生产企业环评标准,规范企业生产活动,定期向社会大众公布不良企业生产记录,合理利用社会舆论来对企业进行监督,最终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战伟.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12(06):37-40
[2]张壮.生态经济化视角下林业资源型城市绿色化转型发展对策——以伊春市为例[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1):60-62
[3]刘勇.新时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路径与政策[J].学习与探索,2018(11):102-109
[4]张壮,赵红艳.森林生态旅游战略与实践——基于伊春市的个案研究与思考[J].林业经济,2017,39(11):30-34
[5]杨昆,高晓光,朱普选.基于比较优势的西藏产业优化发展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4):14-19+153
[6]刘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7(36):54-57
[7]张壮.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2-14(001)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关键词:生态文明;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未来,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18年7月,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若干意见》,作出了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为摸清生态文明理念引领下青海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情况,研究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深层次问题。7月末,青海省委黨校经济学教研部组成教研咨一体化项目组先后深入门源县泉口镇腰巴槽村花田、东川镇麻当村鱼儿山、苏吉滩乡苏吉湾村等地,通过实地考察、座谈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就青海省产业转型升级情况进行个案调研。
一、 产业转型升级取得良好成效
(一)特色种养业不断升级
按照“抓特色、提品质”的思路,立足冷凉气候特点和土地、环境无污染等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特色种养业转型升级。2018年,门源县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29620公顷,试种示范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8种、油料作物新品种3种、饲草品种3种、特色作物10余种。特别是火焰蔘、羊肚菌、油桃、香菇等新品种试种成功,占地100多公顷,投资近亿元的门源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年可生产、栽培菌棒500万棒。新推广种植的青稞系列品种昆仑14号产量达340公斤。新建万亩有机肥油菜基地1个、特色蔬菜种植基地2个、投资近亿元的门源县“百里花海”产业园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牧业产业园。门源县建立标准化牛改点7个,改扩建5000头以上肉牛规模养殖场1处,舍饲养殖陶赛特肉羊1300只,西门塔尔肉牛13081头。
(二)“旅游+”模式不断发展
门源县按照青海省“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坚持“以全域旅游发展为先导,引领带动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总投资2亿元,打造生态旅游、野营露宿民族文化体验和生态养殖为一体的祁连山生态牧场,完成投资1.1亿元。景区开放以来,共接待游客1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00万元。先后举办了“门源县首届白牦牛文化艺术节”“青海省祁连山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启动仪式”等活动。投资3600余万元,集观光、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仙米国家森林公园鱼儿山景区功能不断完善。投资110万元修建了一座玻璃吊桥,该项目实施后,不仅吸引了大量省内外游客观光体验,还带动东川镇麻当村、甘沟村贫困户72户232人实现脱贫。泉口镇通过招商引资,打造了占地41.42公顷的腰巴槽村“千亩锦绣花海”旅游景区。
(三)品牌化建设不断深入
围绕优势资源和主导产业,推进农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做大做强高原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全面提升农畜产品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门源青稞、小油菜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地理标志。门源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件,认证绿色食品2家,新登记注册农畜产品商标16个。门源瑞辉高原现代农业种植养殖示范园注册的“青源二八八二”高原冷凉珍菌品牌发展后劲十足,现已培育的“雏蜂阁”蜂产品、“雪灵”“大美亹源”青稞、油菜系列产品。“祁连山”青稞酒、“皇城老牧人”畜产品、“泉口龙鳟”冷水鱼、“泉口伊凤”土鸡、“门源奶皮”“青海老字号”乳制品等高原有机品牌的农畜产品成功打入省内外市场,并取得良好效益。
二、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特色种养业发展缓慢
门源县特色种养业发展决定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效果。尽管特色种养业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商品化率也有所提高,但整体上看,门源县特色种养业仍处于传统初级发展阶段。
1.内部结构不合理,规模优势不突出
门源特色种养业仍然处于原始自然状态,采摘游牧形式依然存在。
2.经济作物和养殖业经济效益较高,但市场风险也相对较大
门源县农牧民受传统小农思想和宗教思想影响较深,思想相对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难以防范市场风险,导致特色种养业规模化程度低,生产力普遍落后。
3.特色种养产品市场化程度不高,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均不成熟不完善。
(二)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低
工业经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家底”,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和优化传统落后产能,强化产能减排,加强生态环保,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障生态文明平衡,把经济转型和环境保护紧密联系在一起。2018年,门源县政府工作报告显示,受多种不利因素,以采矿业为主的工业开始萎缩,规模以上企业减少至4家,产值2.5亿元,下降32.4%。长期依赖资源开发、主产主业集中于上游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积累的问题全面显现。主要表现为受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因素的制约影响,使工业经济基础建设并不稳固,增长速度相对其他产业发展较慢。另外,受地理位置、人才资源等因素约束,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等现代新兴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传统工矿产业仍为门源县工业经济主体。
(三)服务业发展程度低
服务业是门源县经济中最为重要的产业之一,但服务业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发育程度低,存在明显的效益和结构缺陷。
1.创新发展意识不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设备不断革新,大众出行更加便捷,特别是兰新高铁的开通,使门源旅游业发展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人均旅游消费不升反降,过夜游客急速下降,这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良好态势形成强烈反差,这需要我们打破现有发展模式,创新思路求发展。 2.结构比例不合理。在三大产业中旅游业所占比例过大,而信息、金融等类型服务业比例则相对较小。
3.发展不充分。花田景区缺乏全年规划,导致花田景区运作一年只有20-30天,其他300多天处于歇业状态,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还不能在网上下单。总体而言,门源县服务业发展现状与青海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打造全域旅游产业改革创新区,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战略要求有一定差距。
三、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推进经济生态化转型
1.以改善和保护环境为前提,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促进农牧业内部结构优化和升级
门源县要结合本地实际,依靠先进技术和政策手段,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优质饲草扩大种植面积,支持小油菜、青稞以及藏羊等良种生产建设;推进生态农牧业建立現代生产体系,加大农牧业投入,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牧产出效益;建立人工饲草基地和原产地保护基地,逐渐发展成为现代生态农牧业示范区。
2.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经济
以建立循环经济为目标,加快调整工业经济内部结构,改革和重组县域内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工矿企业,大力培育发展绿色低碳环保产业,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逐步形成经济生态化的体制机制。
3.积极发展生态服务业
门源县作为资源丰富的大县,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来对传统服务业进行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些能源消耗较低的生态化现代服务业。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其他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会展、民俗体验、自驾休闲旅游服务业。
(二)增强金融扶持力度
1.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充分运用网络信用体系,整合金融资源,精准解析客户的问题,转变传统服务理念,降低隐性交易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2.提高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不断完善中小微企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降低这类企业在资金融通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引导资金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保障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3.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门源县需要构建政府和企业之间紧密合作平台,重点放在一些支柱产业和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上,积极为一些创新强、潜力大的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依据各行业领域发展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和运用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完善产业发展的担保机制,为中小微型企业开展项目做保障;搭建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对行业内相关的资讯以及资源进行分享,有助于这类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状况合理制定发展战略。
除此之外,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体系,保障金融合作安全,加强对不诚信企业欠款行为的打击力度,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建立健全政策体系
为进一步推动门源县生态、生产和生活协调发展,当地政府部门依据区域特点,采取合理政策措施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大力扶持新能源、高科技产业发展,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发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政策体系不成熟、不完善。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所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重点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1.不断完善产业生态化经济政策措施,采取政策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
2.不断强化监管部门监管力度。
采取严格的环境标准进行监督管理,采取严格的处罚措施,从源头上控制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发展;严格执行生产企业环评标准,规范企业生产活动,定期向社会大众公布不良企业生产记录,合理利用社会舆论来对企业进行监督,最终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刘战伟.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J].价格月刊,2012(06):37-40
[2]张壮.生态经济化视角下林业资源型城市绿色化转型发展对策——以伊春市为例[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01):60-62
[3]刘勇.新时代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动力、路径与政策[J].学习与探索,2018(11):102-109
[4]张壮,赵红艳.森林生态旅游战略与实践——基于伊春市的个案研究与思考[J].林业经济,2017,39(11):30-34
[5]杨昆,高晓光,朱普选.基于比较优势的西藏产业优化发展研究[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04):14-19+153
[6]刘勇.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7(36):54-57
[7]张壮.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2-14(001)
(作者单位:中共青海省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