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十二五时期中国金融领域改革将面临更大挑战,本文从目前我国金融风险的现状出发,阐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对策性取向。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制;改革
2011年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面对金融领域的完全对外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将面临严重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期间中国金融部门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与中国金融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
一、目前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
金融风险的大小既与金融损失发生的概率有关又与金融风险产生的损失大小有关。金融风险的面很广,按照领域来划分,可以有商业银行风险、证券市场风险、期货市场风险,保险市场风险、信托业风险、汇率风险等。根据金融风险特征和产生原因,又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等。
金融业本身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存在着固有的风险。管理或防范金融风险,就是要使金融风险最小化,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去诊断、计量和分析风险并建立起风险控制的标准与制度。但这一过程须建立在基本的、健全金融体制之上,如果基本的金融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漏洞很多,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将会失去作用,有时一些金融工具还会产生更大的风险,这时产品的创新就会产生新的风险。譬如银行的会计账目都是混乱的或假的,就无法衡量和判断风险,如果一种激励约束使人们行为不是减小风险而是增加风险,那么风险就无法控制等,这都与基本制度有关。金融体制的缺陷和漏洞,既扩大了风险,又使风险难以判断、难以用正常的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如果说中国金融市场上风险的类型还比较少的话,主要是我们的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金融产品种类非常少。但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水平的扩大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日益丰富与迅速,金融市场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存在于金融领域的各类金融风险也随之更加突出,也更加复杂。
就目前来看,中国金融风险是相当高的。首先,就商业银行来讲,不良资产非常高,不断处置不断增加;违规贷款、骗贷事件层出不穷;银行资产被窃取案件屡屡得逞,可以说商业银行的体制中到处都是漏洞,风险可以从所有地方出现;证券市场上的风险同样巨大。据估计证券公司已形成1000多亿元的亏损,50%的公司已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形成了巨大的债务风险。证券市场财务作假、操纵市场已经习以为常,市场预期紊乱,投资者信心丧失,市场发展受到影响;期货市场经纪公司在为投资人服务时存在不透明和不规范现象,很多投资协议、委托合同很不规范。
以上这些金融风险的产生都与基本的金融体制有关,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信息披露、业务程序、激励约束、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制度、基本的监管体系与制度等。这个问题在不同的领域也有不同:在商业银行中,缺乏基本的银行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控机制,甚至缺乏基本的银行管理程序方面的监督,最基本的银行管理失控,会出现十几亿元银行资金不明去向的咄咄怪事;证券市场上财务作假、恶性操纵、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等这些都与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如保护投资者制度、严格信息披露制度、有效的监管制度以及监管制衡制度等有关。这些问题使得投资者对这个市场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是影响证券市场的最主要问题;再比如期货行业,有些经纪公司存在严重的黑箱操作,投资者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等。可以说,对中国的各种金融风险能否很好的认识、诊断及有效地化解,不仅成为中国金融业能否健康的发展的关键,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安全平稳发展的关键。这一已成为综合改革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当前首先要面对的极其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二、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必须进行金融体制全面改革
一是要进行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让金融体制更完善、更健全、更市场化,形成配套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研究和学习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国际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的经验,全面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这既是对金融机构而言。
三是要通过改革、通过创新、通过更市场化、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来防范金融风险,不能以消极的方式防范金融风险。比如衍生品对一个金融市场的完善很重要,但是衍生品在避险过程中本身又有风险,但是不能因为害怕出现风险而停滞衍生品的发展。应该是市场越完善,监管水平更高、更强,风险控制越有力。
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未来取向
未来五年,我国应该在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和加强金融监管方面加快步伐。
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被发达国家视为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支柱。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按一定比例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发生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当前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对存款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实行限额保险和差别费率,强化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制约。这一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目前社会融资仍是以银行贷款为特点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成效。所以必须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使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将得到更好发挥。
三是构建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就是在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动用紧缩的措施,而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收缩阶段,动用扩张的政策措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风险,针对这一风险的良药就是宏观审慎政策。
去年以来,央行逐步开始探索构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一方面通过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和启动准备金动态差别调整机制,在流动性过剩的经济环境下,实施逆周期操作,减弱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另一方面,在全社会金融结构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以“社会融资规模”取代“新增贷款”为调控目标。要根据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研究建立与信贷增速挂钩的动态拨备和资本缓冲机制,发挥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
四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优化经济结构、化解经济问题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十余年路程。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基本到位,贷款利率也具有一定的浮动空间,只有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的步伐相对缓慢。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先在一些条件适宜的银行进行诸如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上浮幅度的尝试,下一步可扩大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范围。
五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十一五”末期我国人民币跨境使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央行在日前发布的《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进一步勾勒出未来几年人民币“走出去”路径图,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的扩大,可以预计未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也将有所加快。尽管出于风险的考虑,央行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上还比较谨慎。不过,从国内外各方面条件来看,当前正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可兑换的好时机。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体制;改革
2011年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关键的一年,面对金融领域的完全对外开放,中国的金融业将面临严重挑战。可以说,十二五期间中国金融部门蕴涵着巨大的金融风险,这与中国金融体制不完善密切相关。
一、目前中国金融风险的主要根源在于中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
金融风险的大小既与金融损失发生的概率有关又与金融风险产生的损失大小有关。金融风险的面很广,按照领域来划分,可以有商业银行风险、证券市场风险、期货市场风险,保险市场风险、信托业风险、汇率风险等。根据金融风险特征和产生原因,又可以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等。
金融业本身是一个风险较高的行业,存在着固有的风险。管理或防范金融风险,就是要使金融风险最小化,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工具去诊断、计量和分析风险并建立起风险控制的标准与制度。但这一过程须建立在基本的、健全金融体制之上,如果基本的金融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漏洞很多,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与工具将会失去作用,有时一些金融工具还会产生更大的风险,这时产品的创新就会产生新的风险。譬如银行的会计账目都是混乱的或假的,就无法衡量和判断风险,如果一种激励约束使人们行为不是减小风险而是增加风险,那么风险就无法控制等,这都与基本制度有关。金融体制的缺陷和漏洞,既扩大了风险,又使风险难以判断、难以用正常的方法防范和化解风险。如果说中国金融市场上风险的类型还比较少的话,主要是我们的金融市场开放度不够,金融产品种类非常少。但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水平的扩大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日益丰富与迅速,金融市场愈来愈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存在于金融领域的各类金融风险也随之更加突出,也更加复杂。
就目前来看,中国金融风险是相当高的。首先,就商业银行来讲,不良资产非常高,不断处置不断增加;违规贷款、骗贷事件层出不穷;银行资产被窃取案件屡屡得逞,可以说商业银行的体制中到处都是漏洞,风险可以从所有地方出现;证券市场上的风险同样巨大。据估计证券公司已形成1000多亿元的亏损,50%的公司已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形成了巨大的债务风险。证券市场财务作假、操纵市场已经习以为常,市场预期紊乱,投资者信心丧失,市场发展受到影响;期货市场经纪公司在为投资人服务时存在不透明和不规范现象,很多投资协议、委托合同很不规范。
以上这些金融风险的产生都与基本的金融体制有关,如金融机构的产权关系、治理结构、信息披露、业务程序、激励约束、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制度、基本的监管体系与制度等。这个问题在不同的领域也有不同:在商业银行中,缺乏基本的银行治理结构和完善的内控机制,甚至缺乏基本的银行管理程序方面的监督,最基本的银行管理失控,会出现十几亿元银行资金不明去向的咄咄怪事;证券市场上财务作假、恶性操纵、证券公司挪用客户保证金等这些都与证券市场基本制度,如保护投资者制度、严格信息披露制度、有效的监管制度以及监管制衡制度等有关。这些问题使得投资者对这个市场失去了信心,可以说这是影响证券市场的最主要问题;再比如期货行业,有些经纪公司存在严重的黑箱操作,投资者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等。可以说,对中国的各种金融风险能否很好的认识、诊断及有效地化解,不仅成为中国金融业能否健康的发展的关键,而且也成为中国经济能否安全平稳发展的关键。这一已成为综合改革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各类金融机构当前首先要面对的极其重要而紧迫的问题。
二、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必须进行金融体制全面改革
一是要进行金融体制的全面改革,让金融体制更完善、更健全、更市场化,形成配套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研究和学习金融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学习国际风险管理较好的金融机构的经验,全面提高金融风险管理的水平,这既是对金融机构而言。
三是要通过改革、通过创新、通过更市场化、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来防范金融风险,不能以消极的方式防范金融风险。比如衍生品对一个金融市场的完善很重要,但是衍生品在避险过程中本身又有风险,但是不能因为害怕出现风险而停滞衍生品的发展。应该是市场越完善,监管水平更高、更强,风险控制越有力。
三、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未来取向
未来五年,我国应该在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和加强金融监管方面加快步伐。
一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被发达国家视为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支柱。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银行按一定比例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发生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等方式来保障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当前中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要尽快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强化对存款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实行限额保险和差别费率,强化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制约。这一制度的建立,将有利于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有利于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是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市场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但目前社会融资仍是以银行贷款为特点的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比重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社会资金支持经济发展的成效。所以必须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使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将得到更好发挥。
三是构建逆周期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就是在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动用紧缩的措施,而在经济周期的衰退收缩阶段,动用扩张的政策措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大教训之一,是不能只关注单个金融机构或单个行业的风险防范,还必须从系统性角度防范风险,针对这一风险的良药就是宏观审慎政策。
去年以来,央行逐步开始探索构建金融宏观审慎管理的制度框架。一方面通过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基准利率的货币政策操作,和启动准备金动态差别调整机制,在流动性过剩的经济环境下,实施逆周期操作,减弱商业银行的顺周期行为;另一方面,在全社会金融结构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研究以“社会融资规模”取代“新增贷款”为调控目标。要根据宏观调控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研究建立与信贷增速挂钩的动态拨备和资本缓冲机制,发挥跨周期的逆风向调节功能。
四是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优化经济结构、化解经济问题的重要举措,它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走过十余年路程。到目前为止,国内的债券市场利率、同业拆借利率、贴现利率都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外币利率的市场化已基本到位,贷款利率也具有一定的浮动空间,只有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的步伐相对缓慢。利率市场化改革可先在一些条件适宜的银行进行诸如扩大贷款利率下浮区间、扩大长期大额存款的利率上浮幅度的尝试,下一步可扩大中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范围。
五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十一五”末期我国人民币跨境使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央行在日前发布的《2010年国际金融市场报告》中,进一步勾勒出未来几年人民币“走出去”路径图,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范围的扩大,可以预计未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也将有所加快。尽管出于风险的考虑,央行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上还比较谨慎。不过,从国内外各方面条件来看,当前正是加快推进人民币可兑换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