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湘桥区是1992年新建制的县级区,是潮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目前全区共有中小学校69所,在校学生58453人,教职工2881人。有等级学校16所,其中省一级学校5所,市一级学校2所,区一级学校9所。
建区以来,湘桥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构建和谐湘桥为目标,把教育摆在全区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促进全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和行政权限等原因,湘桥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市区学校与市郊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全区有四个带农街道(镇),带农学校数占全区总学校数的62%,而学生数只占全区总数的35%,学校规模比较小,办学理念相对滞后,设备设施落后、缺乏,办学整体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区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情况,近几年来,湘桥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实施帮扶工程,稳步扎实推进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实施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建立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2007年10月,湘桥区教育局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制订了《关于开展学校结对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的实施意见》。《意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计划利用5年时间,力争到2011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上的均衡发展。
2007年10月11日,举行了湘桥区学校结对帮扶启动仪式,确定了第一阶段结对帮扶对象。第一阶段我们选择了办学规模大、办学综合实力强、办学质量和水平高的7所学校(其中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3所)与34所带农学校组“结对帮扶”对象,并确定了具体的帮扶内容:⑴优质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在教学设备、场地设施、办公装备、图书充实、教辅资料等方面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⑵优质学校每学期分别派出具有学校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经验的人员到结对学校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每学年累计不少于10次)。⑶“结对学校”每学年到对方学校开展集体活动二次以上。集体活动形式主要以听课、上示范课、举办讲座、参加教研组活动为主。⑷帮助薄弱学校开展课改工作,共同提高课改质量。每学期为受帮扶学校组织一次综合性的“教学展示日”活动和一次送教活动,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受帮方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受帮扶学校教师应在帮扶学校上二节以上的公开课。结对双方学校要安排相应学科优秀中青年教师(每个学科不少于1人)结对并开展教学方法、经验、信息等的交流,共同提高。⑸组织优秀学生与受帮扶学校学生结对,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进行帮扶。
活动开展至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各单位共组织了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研讨座谈会20多场,教学展示日、教学开放日活动10多场,教学观摩课40多节,青年骨干教师结成了40多个对子。同时,帮扶学校已经向受帮扶学校投入140多万元用于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
二、加大师资调配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精神,加大全区师资的调配力度,努力促进实现全区教育力量的平衡发展。一是在新毕业的师范生竞争上岗时,专门设置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由新毕业的师范生自由选择专业、编位进行报考,优胜者上岗,保证走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每一位新教师的素质,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加强农村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近几年来从市区优质学校抽调了40多位优秀的行政领导和教育教学骨干到各所带农学校任校长或中层干部。三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轮岗支农”制度,几年来共抽调市区208名中小学教育教学骨干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年,缩小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使全区学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三、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促使我区基础教育由数量型向效益型、从普及型向优化型转变,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湘桥区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至2007年底,全区先后撤并12所学校。其中1998年,区政府选择意溪镇作为先行点,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并学校7所,把海南、荆山二所小学并入后径小学,把团三、埔东、头塘三所小学并入橡埔基础小学,把昌懋小学并入西都小学,把桂坑小学并入锡美小学;2001年把凤新花园小学并入区实验学校;2002年把城西下洲小学并入上洲小学。2004年把河北小学并入橡埔基础小学,把城北小学并入昌黎路小学;2007年撤销太平路小学并入培英小学;对规模过小学校的撤并,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学校办学效益差、教育教学质量低、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也保护了在校学生接受较好教育的权益。
四、实行经费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步伐
积极筹措资金,每年在教育转项资金中编列改薄扶持专款,重点加强薄弱学校的投入,帮助农村小学或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全区2007年底全面完成“改危”任务,所有中小学都实现校舍楼房化。2007年教育局在教育专项资金中安排180万元用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全区农村小学或薄弱学校配置办公电脑、山区基础小学校舍修缮、增加对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7个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等工作。每个实验室的设备费用原来应由学校负担的50%,改为由区教育局筹资投入。
五、加强教学教研指导,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近几年来,湘桥区教育局有意识地加强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学教研指导,力促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一是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近两年在四个带农中心小学轮流组织开展新课程改革现场会,推动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快速实施。二是在教育常规管理的指导和听课评课活动上,组织教研员重点深入农村学校蹲点具体指导。三是鼓励、支持、指导农村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目前全区科研课题有13个由农村学校承担。
(作者单位:潮州市湘桥区教育局)
建区以来,湘桥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构建和谐湘桥为目标,把教育摆在全区经济社会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促进全区基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历史遗留和行政权限等原因,湘桥区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市区学校与市郊学校发展的不均衡。全区有四个带农街道(镇),带农学校数占全区总学校数的62%,而学生数只占全区总数的35%,学校规模比较小,办学理念相对滞后,设备设施落后、缺乏,办学整体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针对我区教育发展存在的不均衡情况,近几年来,湘桥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落实切实可行的措施,全面实施帮扶工程,稳步扎实推进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实施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建立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2007年10月,湘桥区教育局学校“结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正式成立,并制订了《关于开展学校结对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活动的实施意见》。《意见》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方针,计划利用5年时间,力争到2011年,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生源质量、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上的均衡发展。
2007年10月11日,举行了湘桥区学校结对帮扶启动仪式,确定了第一阶段结对帮扶对象。第一阶段我们选择了办学规模大、办学综合实力强、办学质量和水平高的7所学校(其中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3所)与34所带农学校组“结对帮扶”对象,并确定了具体的帮扶内容:⑴优质学校要积极筹措资金,在教学设备、场地设施、办公装备、图书充实、教辅资料等方面对薄弱学校进行帮扶。⑵优质学校每学期分别派出具有学校管理、年级管理、班级管理经验的人员到结对学校指导学校管理工作(每学年累计不少于10次)。⑶“结对学校”每学年到对方学校开展集体活动二次以上。集体活动形式主要以听课、上示范课、举办讲座、参加教研组活动为主。⑷帮助薄弱学校开展课改工作,共同提高课改质量。每学期为受帮扶学校组织一次综合性的“教学展示日”活动和一次送教活动,传递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受帮方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受帮扶学校教师应在帮扶学校上二节以上的公开课。结对双方学校要安排相应学科优秀中青年教师(每个学科不少于1人)结对并开展教学方法、经验、信息等的交流,共同提高。⑸组织优秀学生与受帮扶学校学生结对,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进行帮扶。
活动开展至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各单位共组织了办学理念、管理模式研讨座谈会20多场,教学展示日、教学开放日活动10多场,教学观摩课40多节,青年骨干教师结成了40多个对子。同时,帮扶学校已经向受帮扶学校投入140多万元用于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
二、加大师资调配力度,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
近几年来,我们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精神,加大全区师资的调配力度,努力促进实现全区教育力量的平衡发展。一是在新毕业的师范生竞争上岗时,专门设置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由新毕业的师范生自由选择专业、编位进行报考,优胜者上岗,保证走上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的每一位新教师的素质,从而使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加强农村学校领导班子建设,近几年来从市区优质学校抽调了40多位优秀的行政领导和教育教学骨干到各所带农学校任校长或中层干部。三是从2004年开始实行“轮岗支农”制度,几年来共抽调市区208名中小学教育教学骨干到农村学校支教一年,缩小学校师资水平的差距,使全区学校师资队伍均衡发展。
三、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促使我区基础教育由数量型向效益型、从普及型向优化型转变,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教育的整体效益得到提高,湘桥区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方针,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至2007年底,全区先后撤并12所学校。其中1998年,区政府选择意溪镇作为先行点,开始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并学校7所,把海南、荆山二所小学并入后径小学,把团三、埔东、头塘三所小学并入橡埔基础小学,把昌懋小学并入西都小学,把桂坑小学并入锡美小学;2001年把凤新花园小学并入区实验学校;2002年把城西下洲小学并入上洲小学。2004年把河北小学并入橡埔基础小学,把城北小学并入昌黎路小学;2007年撤销太平路小学并入培英小学;对规模过小学校的撤并,有效地解决了这些学校办学效益差、教育教学质量低、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同时也保护了在校学生接受较好教育的权益。
四、实行经费倾斜扶持政策,加快薄弱学校建设步伐
积极筹措资金,每年在教育转项资金中编列改薄扶持专款,重点加强薄弱学校的投入,帮助农村小学或薄弱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全区2007年底全面完成“改危”任务,所有中小学都实现校舍楼房化。2007年教育局在教育专项资金中安排180万元用于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为全区农村小学或薄弱学校配置办公电脑、山区基础小学校舍修缮、增加对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7个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等工作。每个实验室的设备费用原来应由学校负担的50%,改为由区教育局筹资投入。
五、加强教学教研指导,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近几年来,湘桥区教育局有意识地加强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教学教研指导,力促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一是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近两年在四个带农中心小学轮流组织开展新课程改革现场会,推动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快速实施。二是在教育常规管理的指导和听课评课活动上,组织教研员重点深入农村学校蹲点具体指导。三是鼓励、支持、指导农村学校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目前全区科研课题有13个由农村学校承担。
(作者单位:潮州市湘桥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