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红楼梦》描写人物的手法是多姿多彩的。而采用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抓住了“以形写神”的精要并将之施与自己的创作构思,是《红楼梦》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刘姥姥初进贾府和黛玉葬花两段,作者都能通过人物的神情語态、举止动作直接描摹,传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理变化,高度概括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让我们从有限的“形中”窥看到当时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红楼梦》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色彩学在人物描写中的大量应用。如人物衣饰到头脸的色彩对比、和谐搭配,更让我们领略到作者驾驭色彩语言的非凡功力和深厚的色彩素养。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借鉴了绘画艺术的语言,《红楼梦》的描写才更生动、更传神,含蓄蕴藉。
关键词:人物描写 绘画艺术 白描 色彩 《红楼梦》
《红楼梦》描写人物的手法是多姿多彩的。除了一般古典小说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之外,还大量的采用了绘画的艺术手法。他有时用纤细精微、深刻细缕的的工笔细描,有时用寥寥数笔而神情毕现的白描,有时又用大写意之法,点染皴擦,痛快淋漓。所以,自从 《红楼梦》问世,便有众多点评家一再推崇他的此类艺术用心,我国现代文学家何其芳更明确指出,曹雪芹“可能是由意识的参考了中国绘画的方法的”,这并非无因之谈。
但是绘画毕竟不同于文学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表现特定场面的瞬间形象,而文学作品则是要在描写瞬间的同时,还要写连续的语言、行动、心理、表情、场景的转换等。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把绘画艺术艺术巧妙地融入文学作品,使两者结合的天衣无缝,文本上虽不见画,且环环相连。这些足显曹雪芹绘画造诣之精神。循着这个思路,本文就专门从绘画艺术在《红楼梦》人物描写中的应用这个角度,来探讨一番绘画与文学在《红楼梦》中的完美结合,文章也就以“妙笔丹青巧入书”为题。
(一)
《红楼梦》用绘画手法描写人物虽丰富多彩,但使用这种手法较多的还数“白描”。让我们看看刘姥姥进荣国府的一段描写:
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第六回)
真是“侯门深似海!”寥寥几句,将贾府煊赫德威势写的如见如闻。刘姥姥虽然是个乡下老太太,但毕竟还“时常去村庄上缙绅大家赴过席”,多少是见过些世面的,一近门前,还仍然是“足欲进而趑”,简笔勾勒的几个小动作真切的传达了她此时紧张迟疑,小心翼翼的心理状态。尤其一个“蹭”字 ,可谓点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不但流露了穷亲戚不得已求人的辛酸,而且也深刻反映了造成这种矛盾的心理的人情冷暖的世态,应该说是有着很高的典型意义的。再如第二十三回,从宝玉的观察角度写出黛玉葬花归来的生活剪影,但作者先写宝玉惜花场景。其时,宝玉正在桃树下展读《会真记》:
从头细看,正读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落霞一大片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瓣儿。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到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没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
宝玉正踟蹰间,只见背后有人说到:“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里拿着花帚。
接着,作者着力点染宝黛惜花、爱花、护花的心理个性:通过惜花,护花写出了宝黛的青春觉醒,执着追求的共同心境;不同的是,宝玉想到的只是把花从身上、书上、地上兜起抖进水池;黛玉却能想到和做到构筑花冢、扫花、拾花、葬花,比宝玉更为痴情,作者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夺目夺神的画境,从中倾注了含蓄隽永的诗情,令人想到这些惜花、护花、葬花的生活韵事,正是宝黛之见纯真无邪、热烈执着的爱情追求,预感到境遇的险恶,不甘于听凭命运的摆布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的真实写照。凡此言简意赅的描写,皆是“扫去粉黛,淡毫轻墨”“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白描画法。这两段描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基本方面;一是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神采的关键部位,进行“勾勒”,或夸张某一部位以突出人物特征;二是表现人物动态,以富有个性特征的神态动作显示人物内在的精神;三是重视人物关系的对应,以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
《红楼梦》描写人物的手法是多姿多彩的。而采用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抓住了“以形写神”的精要并将之施与自己的创作构思,是《红楼梦》的一个显著特点,如刘姥姥初进贾府和黛玉葬花两段,作者都能通过人物的神情語态、举止动作直接描摹,传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心理变化,高度概括人物性格的典型特征,让我们从有限的“形中”窥看到当时广阔而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红楼梦》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色彩学在人物描写中的大量应用。如人物衣饰到头脸的色彩对比、和谐搭配,更让我们领略到作者驾驭色彩语言的非凡功力和深厚的色彩素养。
我们可以看出,正因为借鉴了绘画艺术的语言,《红楼梦》的描写才更生动、更传神,含蓄蕴藉。
关键词:人物描写 绘画艺术 白描 色彩 《红楼梦》
《红楼梦》描写人物的手法是多姿多彩的。除了一般古典小说的语言描写,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之外,还大量的采用了绘画的艺术手法。他有时用纤细精微、深刻细缕的的工笔细描,有时用寥寥数笔而神情毕现的白描,有时又用大写意之法,点染皴擦,痛快淋漓。所以,自从 《红楼梦》问世,便有众多点评家一再推崇他的此类艺术用心,我国现代文学家何其芳更明确指出,曹雪芹“可能是由意识的参考了中国绘画的方法的”,这并非无因之谈。
但是绘画毕竟不同于文学绘画作为造型艺术只能表现特定场面的瞬间形象,而文学作品则是要在描写瞬间的同时,还要写连续的语言、行动、心理、表情、场景的转换等。曹雪芹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把绘画艺术艺术巧妙地融入文学作品,使两者结合的天衣无缝,文本上虽不见画,且环环相连。这些足显曹雪芹绘画造诣之精神。循着这个思路,本文就专门从绘画艺术在《红楼梦》人物描写中的应用这个角度,来探讨一番绘画与文学在《红楼梦》中的完美结合,文章也就以“妙笔丹青巧入书”为题。
(一)
《红楼梦》用绘画手法描写人物虽丰富多彩,但使用这种手法较多的还数“白描”。让我们看看刘姥姥进荣国府的一段描写:
至荣府大门石狮子前,只见簇簇的轿马,刘姥姥便不敢过去,且掸衣服,又教了板儿几句话,然后蹭到角门前。(第六回)
真是“侯门深似海!”寥寥几句,将贾府煊赫德威势写的如见如闻。刘姥姥虽然是个乡下老太太,但毕竟还“时常去村庄上缙绅大家赴过席”,多少是见过些世面的,一近门前,还仍然是“足欲进而趑”,简笔勾勒的几个小动作真切的传达了她此时紧张迟疑,小心翼翼的心理状态。尤其一个“蹭”字 ,可谓点睛。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不但流露了穷亲戚不得已求人的辛酸,而且也深刻反映了造成这种矛盾的心理的人情冷暖的世态,应该说是有着很高的典型意义的。再如第二十三回,从宝玉的观察角度写出黛玉葬花归来的生活剪影,但作者先写宝玉惜花场景。其时,宝玉正在桃树下展读《会真记》:
从头细看,正读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树上桃花落霞一大片来,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花瓣儿。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儿,来到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儿没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花瓣。
宝玉正踟蹰间,只见背后有人说到:“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里拿着花帚。
接着,作者着力点染宝黛惜花、爱花、护花的心理个性:通过惜花,护花写出了宝黛的青春觉醒,执着追求的共同心境;不同的是,宝玉想到的只是把花从身上、书上、地上兜起抖进水池;黛玉却能想到和做到构筑花冢、扫花、拾花、葬花,比宝玉更为痴情,作者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夺目夺神的画境,从中倾注了含蓄隽永的诗情,令人想到这些惜花、护花、葬花的生活韵事,正是宝黛之见纯真无邪、热烈执着的爱情追求,预感到境遇的险恶,不甘于听凭命运的摆布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的真实写照。凡此言简意赅的描写,皆是“扫去粉黛,淡毫轻墨”“不施丹青而光彩照人”的白描画法。这两段描写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基本方面;一是善于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神采的关键部位,进行“勾勒”,或夸张某一部位以突出人物特征;二是表现人物动态,以富有个性特征的神态动作显示人物内在的精神;三是重视人物关系的对应,以表现人物各自的性格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