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钦州市某初中学校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法治意识教育不足的问题,提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道德和法治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法律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培养学生道德和法治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道德先行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134-02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选择与道德意识等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加以科学的引导,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研究现状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法治建设的客观需求。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确立,法治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教师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能够懂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然而,笔者对钦州市中小学的调查显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笔者认为,有些教师采用“应付式”的教学模式,如上课只是念念教材,放放视频,看看课件。这种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表面,反映出部分教师只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讲解初中生应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具体案例,还有些教师采用书面语式的教学模式,讲解所使用的语言晦涩难懂,且未能结合生活案例,使学生难以理解,并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
二、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教育现状,笔者以为,法治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实施原则
首先,学校一方面要依照依法治国的要求,重视法治教育,从学校层面进行重点关注;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相关课程,增加相应课时;聘请法律专业的教师,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和法律知识讲座,提高教师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一方面要对法治教学加以重视,而且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情,补充相关法律常识,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水平,积极参加相关法律培训、倾听法律专家讲座,逐步提高教师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最后,教学改革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学校与教师的教育合力,以教改为目的,形成教学改革的内在驱动力,自觉而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
(二)实施策略
1.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作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研究时,发现教材仅是对相关法律法規进行介绍,并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例如,教材中只展示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初中生具体运用的问题则缺乏详细的讲解,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收集整理素材。
素材来源广泛,可以来自网络,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学生自身感受……所有素材应与现实案例相结合。
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和法治意识的认识。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可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
教师在授课时,常常面对比较严肃的道德内容和法律条文,若照教材内容泛泛而谈,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解。比如最近出现的使用共享单车的不文明现象:如私自将小蓝车占为己用,把车篮当做座椅等。这些现象暴露出当下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问题,教师可在教学中灵活引用实例,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表现,再由教师总结社会小公民应该维护公共道德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常识和道德意识,又可以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水平。
另外,还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法治意识,鼓励学生按照道德和法治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好学生。
2.道德和法治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是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理想境界。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法治意识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应千方百计地丰富教材中关于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理论指导水平,给予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机会,尽可能地为他们寻求实践的机会。
(1)道德先行。教师在备课中,可以从历史典故中选择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历史小故事和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此举既陶冶了道德情操,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从中外现有的故事中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和事件。
(2)法治随行。教师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法律部门,请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由学生分别担任法官、原告律师、被告律师等角色,并且让学生自主运用法律条文体验真实角色,最后由教师点评……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模仿中得到了实际锻炼。教师还可以先介绍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然后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正当利益。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兴趣中增强用法的能力。
(3)在班级生活中,教师可以组织“道德明星”竞选、学雷锋、文明宿舍评比、同学互助比赛等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除了在校园长廊中增添相关法律和道德知识的展示海报,还可以组织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以法律知识为主题的班级板报设计比赛、法律知识讲座、参观政府组织的法治教育基地等活动,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水平。
中学生,特别是心智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他们的道德水平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家长和社会三者都应承担起传递正能量,肩负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重任。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成长的一点一滴,教师都要关注,并及时给予赞扬和批评。作为教育者,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3.法律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新闻多次报道有关留守儿童屡受侵害的案例,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哪些行为是危害自身利益的不良行为,应注重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道德和法治教育最终落脚点是在现实社会。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法治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如何展开教学呢?其一,借助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学校偶尔会出现校园欺凌现象,笔者与学生聊起这个话题时,应告诉他们:当自己受到校园欺凌的时候,可以报告老师、学校领导,还可以告诉父母,或者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公安机关报案。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如果只是忍耐,施加伤害的一方并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加以反抗,甚至报复,不但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教师应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切不可以暴制暴。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学生在享受正当的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其二,可以将法律常识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在安全教育班会上,教师应告知学生,哪些不良行为是违法行为。比如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等。比如在学校私自接电源给手机充电,轻则引发漏电,重则引发火灾,这样的行为不但损害了学校的公共财物,而且要依法赔偿学校损失,甚至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精髓与内涵,通过丰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道德和法治的教育。让道德为船,法制为帆,一路同行,和谐社会才能走的更远。
(责编 周伟琳)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道德先行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134-02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选择与道德意识等形成的关键阶段,如果不能对初中生的道德和法治教育加以科学的引导,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容易出现道德缺失、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
一、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研究现状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法治建设的客观需求。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确立,法治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教师和家长都开始关注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使学生能够懂法、守法,并学会运用法律保护自己。
然而,笔者对钦州市中小学的调查显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中,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笔者认为,有些教师采用“应付式”的教学模式,如上课只是念念教材,放放视频,看看课件。这种教学方法仅仅停留在表面,反映出部分教师只是对法律知识进行简单介绍,没有深入讲解初中生应如何运用法律来保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具体案例,还有些教师采用书面语式的教学模式,讲解所使用的语言晦涩难懂,且未能结合生活案例,使学生难以理解,并逐渐失去学习兴趣。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
二、教育对策
针对以上教育现状,笔者以为,法治教学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实施原则
首先,学校一方面要依照依法治国的要求,重视法治教育,从学校层面进行重点关注;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相关课程,增加相应课时;聘请法律专业的教师,提高专业教育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还应为教师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培训和法律知识讲座,提高教师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优化教学模式。
其次,教师一方面要对法治教学加以重视,而且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情,补充相关法律常识,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进一步培养学生懂法、用法的自觉性。另一方面,根据自身知识储备水平,积极参加相关法律培训、倾听法律专家讲座,逐步提高教师的法律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最后,教学改革形成教育合力。通过学校与教师的教育合力,以教改为目的,形成教学改革的内在驱动力,自觉而主动地进行教学改革。
(二)实施策略
1.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
目前,大部分学校采用的都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作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研究时,发现教材仅是对相关法律法規进行介绍,并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例如,教材中只展示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初中生具体运用的问题则缺乏详细的讲解,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收集整理素材。
素材来源广泛,可以来自网络,可以来自生活,也可以来自学生自身感受……所有素材应与现实案例相结合。
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实际情况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对道德和法治意识的认识。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欢的、可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
教师在授课时,常常面对比较严肃的道德内容和法律条文,若照教材内容泛泛而谈,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的具体案例进行讲解。比如最近出现的使用共享单车的不文明现象:如私自将小蓝车占为己用,把车篮当做座椅等。这些现象暴露出当下道德和法治教育的问题,教师可在教学中灵活引用实例,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不良行为表现,再由教师总结社会小公民应该维护公共道德的知识点。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法律常识和道德意识,又可以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水平。
另外,还可以加入辩论会、情景剧、集体活动等学生喜欢的教学形式,传达正确的法治意识,鼓励学生按照道德和法治教学内容来要求自己,帮助他们成为一名具备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的好学生。
2.道德和法治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
“学以致用”是道德和法治教育的理想境界。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法治意识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采用多元教学方式,教师不能将教学禁锢在教室内、课本上,应千方百计地丰富教材中关于法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理论指导水平,给予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机会,尽可能地为他们寻求实践的机会。
(1)道德先行。教师在备课中,可以从历史典故中选择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历史小故事和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此举既陶冶了道德情操,又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也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从中外现有的故事中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人物和事件。
(2)法治随行。教师可以由学校负责联系当地的法律部门,请专业的法律人员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强化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开展角色扮演的活动,由学生分别担任法官、原告律师、被告律师等角色,并且让学生自主运用法律条文体验真实角色,最后由教师点评……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在模仿中得到了实际锻炼。教师还可以先介绍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然后以抢答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如何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正当利益。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灵活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兴趣中增强用法的能力。
(3)在班级生活中,教师可以组织“道德明星”竞选、学雷锋、文明宿舍评比、同学互助比赛等活动。在课外活动中,除了在校园长廊中增添相关法律和道德知识的展示海报,还可以组织辩论赛、法律知识竞赛、以法律知识为主题的班级板报设计比赛、法律知识讲座、参观政府组织的法治教育基地等活动,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水平。
中学生,特别是心智处于成长期的初中生,他们的道德水平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教师、家长和社会三者都应承担起传递正能量,肩负高尚道德品质的教育重任。在平常的生活中,学生成长的一点一滴,教师都要关注,并及时给予赞扬和批评。作为教育者,教师也要以身作则,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3.法律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新闻多次报道有关留守儿童屡受侵害的案例,这些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哪些行为是危害自身利益的不良行为,应注重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懂得在生活中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道德和法治教育最终落脚点是在现实社会。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法治意识,把法律思维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生活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勇于拿起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如何展开教学呢?其一,借助现实中的真实案例。学校偶尔会出现校园欺凌现象,笔者与学生聊起这个话题时,应告诉他们:当自己受到校园欺凌的时候,可以报告老师、学校领导,还可以告诉父母,或者在父母的陪同下去公安机关报案。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如果只是忍耐,施加伤害的一方并不会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如果加以反抗,甚至报复,不但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困境。教师应让学生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切不可以暴制暴。同时,也应让学生明白,学生在享受正当的法律权益时,也要注意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其二,可以将法律常识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在安全教育班会上,教师应告知学生,哪些不良行为是违法行为。比如过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等。比如在学校私自接电源给手机充电,轻则引发漏电,重则引发火灾,这样的行为不但损害了学校的公共财物,而且要依法赔偿学校损失,甚至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精髓与内涵,通过丰富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接受道德和法治的教育。让道德为船,法制为帆,一路同行,和谐社会才能走的更远。
(责编 周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