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评价数学: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这种观点虽然比较偏激,但至少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消极状态。反思一下,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数学未必是有价值的,未必是所有人必须的。其实,生活是美的,而生活中因为有了数学就变得更美。但是为什么学生没有感觉到呢?除了教材的原因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好好检讨一下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就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幂的乘方”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了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幂的乘方法则,我给出如下设计:
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
(1)(62)4; (2)(a2)3; (3)(am)2; (4)(am)n.
解答完上面4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比较它们与其结论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如底数和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就能给出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数学活动相结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题城内一定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的教学”。因此,“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启智,让学生在活动中思”,就成了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情境要结合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活动中学数学。
如: 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这样来设置课堂教学:
(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再如,在《勾股定理》一节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则a2+b2=c2 ”规律后,教师为学生们准备了八个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摆拼三角形的方法来证明所发现的这个规律。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大家坐在一起互相探讨,积极地动手动脑,得出了许多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还很独特。比如:有一位同学由梯形的面积等于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出勾股定理。教师适时告诉学生:“非常好,这种方法曾经是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祝贺你。”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懂得了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胜利的喜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学起来当然轻松,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愉快的教学当中得到了锻炼。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事物就容易成为人注意的对象。显然数学情境的创设也必须与人的生活、活动和感兴趣非常相聯系,即贴近人的生活,这样容易使人对数学集中注意。
如:在初中几何中有关平行线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遇见的平行线。如黑板上下两边,课桌面的左右两边,道路上的斑马线,直线铁路上两条铁轨,英语手抄本上四线,音乐教室五线谱板等,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很多,这时教师要转入下题,看来本行线在我们生活中举手可得,处处可见,那么平行线又有哪些性质呢?这就使学生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能解决实际生活中什么问题等去探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平行 有何性质,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总之,数学情境创设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多样化地创设数学情境,使数学课堂教学更中丰富多彩,生机盎然,使数学教学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下面,就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问题谈谈自己的浅显认识。
一、创设情境 复习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我们应该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进行新旧对比,得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从而掌握新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例如在学习“幂的乘方”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方的意义和同底数幂的乘法”,为了引导学生寻找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幂的乘方法则,我给出如下设计:
计算下列各式,并说明理由:
(1)(62)4; (2)(a2)3; (3)(am)2; (4)(am)n.
解答完上面4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比较它们与其结论在形式上有何特点?(如底数和指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经过分析讨论后,就能给出幂的乘方法则: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引入新课,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而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自己探索、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与数学活动相结合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数学题城内一定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的教学”。因此,“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让学生在活动中启智,让学生在活动中思”,就成了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情境要结合数学活动,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在活动中学数学。
如: 在进行《几何》中垂径定理的教学时,这样来设置课堂教学:
(1)让学生动手。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白纸,要求学生自己画一个圆,然后任画一条直径,再作这条直径的垂线。并把画好以后的图形剪下来,再把图形沿着所画的直径对折。
(2)思考讨论:①圆是一个什么图形?有几条对称轴?②从对折后的图形中你发现有相等的线段和弧吗?并把你发现的结果写下来。③画图时,知道什么条件?你得出的结论又是什么?
(3)检查学生动手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结果回答问题)
(4)让学生总结出垂径定理的内容。教师再作简要的补充强调。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认真讨论,大家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很容易的掌握了垂径定理。这样,通过自学让学生感知教学内容,逐步掌握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再如,在《勾股定理》一节课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则a2+b2=c2 ”规律后,教师为学生们准备了八个直角边分别是a、b,斜边为c的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让学生通过摆拼三角形的方法来证明所发现的这个规律。实践证明,学生们的学习情绪非常高涨,大家坐在一起互相探讨,积极地动手动脑,得出了许多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还很独特。比如:有一位同学由梯形的面积等于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出勾股定理。教师适时告诉学生:“非常好,这种方法曾经是美国总统伽菲尔德的证法。祝贺你。”这样一来,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懂得了勾股定理的多种证明方法,又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胜利的喜悦。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学起来当然轻松,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愉快的教学当中得到了锻炼。
三、创设问题情境要贴近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符合人的兴趣的事物就容易成为人注意的对象。显然数学情境的创设也必须与人的生活、活动和感兴趣非常相聯系,即贴近人的生活,这样容易使人对数学集中注意。
如:在初中几何中有关平行线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生活中遇见的平行线。如黑板上下两边,课桌面的左右两边,道路上的斑马线,直线铁路上两条铁轨,英语手抄本上四线,音乐教室五线谱板等,同学们列举了很多很多,这时教师要转入下题,看来本行线在我们生活中举手可得,处处可见,那么平行线又有哪些性质呢?这就使学生带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能解决实际生活中什么问题等去探讨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平行 有何性质,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总之,数学情境创设具有多样性、灵活性,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多样化地创设数学情境,使数学课堂教学更中丰富多彩,生机盎然,使数学教学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