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任何一种有效的、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是有学生的主体参与的。因此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自主探索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变“告诉”为“引导”,变“讲解”为“探索”,学生要变“接受”为“发现”。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不同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儿童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欲望,看到一样新奇的东西,就会不断把玩、不断尝试,于是一步步走来,他们便获取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人类文明的推进又何尝不是一个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
一般来说,每个数学问题,一般有一个到几个关键性的思想属于需要探究思维的部分,而其他部分,则属于常规的复现思维的部分。现在数学教学的失误,常常在于把探究部分轻易转化为复现部分,使之失去思维教育的意义。探究思维的部分需要学生的“猜想”、“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时教师就要变“告诉”为“引导”,学生要变“接受”为“发现”,教学要变“讲解”为“探索”,让学生在探求中困惑,在困惑中醒悟,在醒悟中提高。
一、外部思维材料:变“告诉”为“发现”
“教材是个例子”,作为教师要对教材文本有足够的尊重;“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现成的知识结论、规律编制成让学生探索发现的素材,使知识获得的过程更具探索性。
1.材料的问题化处理
疑是知之始,疑是智之始。问题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困惑、迷茫、沉思的状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向。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问题串,从而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数学”的美,“用数学”的美。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纵横交叉,让学生触类旁通。
2.材料的选择性处理
如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那么学习材料就是“原料”,这个原料很多时候是由教材提供的,而有些时候我们不妨借鉴超市的自由选择性,让学生自行选择有意义的、可探索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上路。
3.材料的活动化处理
这里的活动化是指把教材中的结论隐去,把教材中原来供教师讲解、分析的素材转变为供学生讨论和探索的材料,让知识蒙上面纱,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活动去揭开面纱。
二、内部探索过程:从示范到独行
教师的教最终就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材教法改革最终是要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探索式教学要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就不教,即便学生表面上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能探索。
1.“下水”示范探索
教师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教师的教学很多时候是一种展现思路的教学,很少有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看到教师思维过程中探索、受阻、突破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展示自己陷入困境、摸索前进、冲出重围的过程,也可以在黑板前写写、画画(特别是应用题教学和图形教学里面尤为需要,因为图示本身不仅揭示了题目中的隐蔽条件,也鲜明形象地反映出解题思路)、算算、涂涂,让学生看到你寻找思路的过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借鉴,用自己现身说法式的探索教会学生学会探索。
2.启发引导探索
不管是对结论、规律的探索,还是对方法、策略的探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数学教师课堂上教学的能力往往体现为对学生引导、启发的能力。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难以模拟和复制的,但教师试图把思维过程传授给学生,数学本身是一种可传讯的语言,于是容易产生一种把思维过程也变成可传讯的数学式语言的愿望,但是,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学生目标明确后的思维探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句拨乱反正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提示、一个有层次的操作设计,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领,而教師教学中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便是启发引导探索的能力。
3.自行独立探索
略懂一些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抱着走的孩子和独立行走的孩子,最后达到的人生高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具备一定能力基础上的探索又何尝不需要教师的放手呢?教师的放,或许会带来学生的迷茫、摔跤、碰壁,但是失败的经验、错误的结论会让学生在摸索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需要冷静观察,观察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的探索过程。即使学生探索而来的知识不够完整,不够严谨,但这是学生思维的体现,教师应该要正确看到成人跟儿童之间的知识经验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诠释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好学生愿意去思维的原始动力,这也是让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的法宝。即使学生探索未果,他们也获得了探索能力的锻炼,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数学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是为人类美好生活服务是充满人情味的;数学是很美的,充满了哲学的对立统一美,充满了简洁和对称美,充满了有章可循的规律美;数学的探索和应用更体现了数学启迪智慧与塑造灵魂的功能。我们要把“自主探索”作为数学教学的生命线,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心智建构和品格养成,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真正的探索者,老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儿童都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欲望,看到一样新奇的东西,就会不断把玩、不断尝试,于是一步步走来,他们便获取了越来越多的知识。人类文明的推进又何尝不是一个探索、发现、创造的过程!
一般来说,每个数学问题,一般有一个到几个关键性的思想属于需要探究思维的部分,而其他部分,则属于常规的复现思维的部分。现在数学教学的失误,常常在于把探究部分轻易转化为复现部分,使之失去思维教育的意义。探究思维的部分需要学生的“猜想”、“实验”、“操作”、“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且还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时教师就要变“告诉”为“引导”,学生要变“接受”为“发现”,教学要变“讲解”为“探索”,让学生在探求中困惑,在困惑中醒悟,在醒悟中提高。
一、外部思维材料:变“告诉”为“发现”
“教材是个例子”,作为教师要对教材文本有足够的尊重;“教材仅仅是个例子”,教师要在深度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现成的知识结论、规律编制成让学生探索发现的素材,使知识获得的过程更具探索性。
1.材料的问题化处理
疑是知之始,疑是智之始。问题可以让学生处于一种困惑、迷茫、沉思的状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心向。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也可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问题串,从而唤起学生思考和创造的欲望。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数学”的美,“用数学”的美。每一节课、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纵横交叉,让学生触类旁通。
2.材料的选择性处理
如果把人脑比作一个“加工厂”,那么学习材料就是“原料”,这个原料很多时候是由教材提供的,而有些时候我们不妨借鉴超市的自由选择性,让学生自行选择有意义的、可探索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探索欲望上路。
3.材料的活动化处理
这里的活动化是指把教材中的结论隐去,把教材中原来供教师讲解、分析的素材转变为供学生讨论和探索的材料,让知识蒙上面纱,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活动去揭开面纱。
二、内部探索过程:从示范到独行
教师的教最终就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材教法改革最终是要实现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提高学习效率。探索式教学要贯彻一个原则,那就是: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就不教,即便学生表面上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能探索。
1.“下水”示范探索
教师的教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教师的教学很多时候是一种展现思路的教学,很少有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教师要让学生看到教师思维过程中探索、受阻、突破等一系列思维过程。教师可以展示自己陷入困境、摸索前进、冲出重围的过程,也可以在黑板前写写、画画(特别是应用题教学和图形教学里面尤为需要,因为图示本身不仅揭示了题目中的隐蔽条件,也鲜明形象地反映出解题思路)、算算、涂涂,让学生看到你寻找思路的过程,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借鉴,用自己现身说法式的探索教会学生学会探索。
2.启发引导探索
不管是对结论、规律的探索,还是对方法、策略的探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施教之功,贵在引导。数学教师课堂上教学的能力往往体现为对学生引导、启发的能力。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思维是难以模拟和复制的,但教师试图把思维过程传授给学生,数学本身是一种可传讯的语言,于是容易产生一种把思维过程也变成可传讯的数学式语言的愿望,但是,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的意义。所以教师在学生目标明确后的思维探索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引导和启发,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句拨乱反正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提示、一个有层次的操作设计,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领,而教師教学中最能体现技术含量的便是启发引导探索的能力。
3.自行独立探索
略懂一些教育常识的人都知道,抱着走的孩子和独立行走的孩子,最后达到的人生高度是不一样的。学生具备一定能力基础上的探索又何尝不需要教师的放手呢?教师的放,或许会带来学生的迷茫、摔跤、碰壁,但是失败的经验、错误的结论会让学生在摸索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学生探索过程中,我们需要冷静观察,观察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的探索过程。即使学生探索而来的知识不够完整,不够严谨,但这是学生思维的体现,教师应该要正确看到成人跟儿童之间的知识经验的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诠释对数学的理解,保护好学生愿意去思维的原始动力,这也是让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的法宝。即使学生探索未果,他们也获得了探索能力的锻炼,久而久之思维能力也能进一步得到提升。
数学是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是为人类美好生活服务是充满人情味的;数学是很美的,充满了哲学的对立统一美,充满了简洁和对称美,充满了有章可循的规律美;数学的探索和应用更体现了数学启迪智慧与塑造灵魂的功能。我们要把“自主探索”作为数学教学的生命线,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心智建构和品格养成,真正体现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是真正的探索者,老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