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表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高低、掌握知识的程度、拥有人才的数量,特别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将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地位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育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 已成为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 创新与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1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1.2 灵活性。是指思路开阔, 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
1.3 综合性。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地理学科中既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也有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综合。综合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所以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
1.4 图像性。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 所以地理大多能在地理图像中体现出来。地理图像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强调图像特别是地图的作用,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又具有图像性的特征。
2. 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 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如彼此吻合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 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2.2 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 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 鼓励创见。例如, 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 但依据各自的条件、国情, 农业发展各有侧重。前者因国土广大,劳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 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 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复杂,重视生物技术、水利化和小型农机具的使用,粮食的单产很高。经过这样的分析,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 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2.3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 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 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 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这样,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2.4 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 综合一一再分析一一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 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2.5 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 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 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 变成一幅简图,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讨论
通过加强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训练, 以及读图填图、图文转化训练,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3.1 要注意设计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
行为始于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明确写出该节课的思维训练目标。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状况及教材的特点。通过长期的精心设计,可以达到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需要基本一致, 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要注意把握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之问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创新思维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艰苦劳动创新得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越好,创新思维的灵感就越容易进发出来。
3.3 要注意优化教学设计进程。
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民主平等,还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只有观念变了,教师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才会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目前的情况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多,有一些还设计得很好,但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且往往忙于下结论。这样学生往往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优化教学过程, 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甚至有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不下结论, 而让学生充分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4 要注意课堂举例尽可能多地适用现实问题和乡土地理知识。
现实问题和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这样的例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1-11-13
1. 创新与创新思维 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与常规思维相比较有以下特点:
1.1 流畅性。是思维对外界刺激作出反映的能力,它是以思维的量来衡量的,要求思维活动畅通无阻,灵敏迅速,能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
1.2 灵活性。是指思路开阔, 善于根据时间、地点、条件等的变化,迅速灵活地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进入另一种意境,从多角度、多方位探索、解决问题。
1.3 综合性。地理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个地理要素所构成的统一体。地理学科中既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也有区域地理和系统地理的综合。综合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所以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具有综合性特征。
1.4 图像性。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 所以地理大多能在地理图像中体现出来。地理图像是表示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形式,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载体,因此,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对地理图像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对地理图像的理解、记忆与知识迁移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强调图像特别是地图的作用,地理学科中的创新思维又具有图像性的特征。
2. 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2.1 加强逆向思维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逆向思维是创造发明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面对需要创新的问题, 当从正面难以突破时,如果能反过来思考,或颠倒过来考虑,那就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新想法、新发明。魏格纳根据大西洋西岸、非洲西部的海岸线和南美东部海岸线正如彼此吻合现象,打破“海陆固定论”这一思维定势,运用逆向思维这个锐利武器,提出了“大陆漂移说”。逆向思维突破了习惯思维的框架, 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带有创造性,常使人茅塞顿开。因此,地理课中有必要不失时机地加强逆向思维的训练,促进思维的流畅性。
2.2 加强求异思维训练,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求异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思维定向,另辟蹊径,大胆假设,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标新立异的思维活动, 它是创造发明的动力。由于有了哥白尼的求异思维,“太阳中心说”才否定了“地球中心说”。因此,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的惟命是从、人云亦云的思维态度,而应有意识地安排创新环节, 鼓励创见。例如, 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都很高, 但依据各自的条件、国情, 农业发展各有侧重。前者因国土广大,劳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侧重于高度机械化方面, 农业机械向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方面发展, 大中型机器上普遍采用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等;后者人多地少,地形复杂,重视生物技术、水利化和小型农机具的使用,粮食的单产很高。经过这样的分析,拓宽了学生思路,提高了分析鉴别能力。求异思维就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方式, 它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实现思维的灵活性。
2.3 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激发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经验方式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探究的思维活动, 通过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 坚信自己的探究能力。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可以设置矛盾情境,把学生引入“矛盾”氛围,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可以说,学生对矛盾性问题感兴趣,只有产生矛盾时,方能使学生有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 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学生努力思考问题,这样,通过学生对某一问题的不同思考,加强学生的发散思维, 激发思维的求异性,展示学生的创新本能。
2.4 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 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 综合一一再分析一一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样,既能加深理解各地区域特征, 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 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2.5 加强读图填图训练,强化思维的图像性。
各种地理事象都分布在一定的空间里,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组成地理环境的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资源、人口、工业、农业、城市等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则要通过地理图像加以展示, 才能清楚明了。地理图像直观、简明地表述了地理事象及其特征。注意地理图像的使用,特别是读图填图技能的培养,可以避免走进“读死书”的死胡同,有助于知识点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进而培养地理创新思维。
另外,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运用各种现成的图像(课文插图、地图册等)外还应结合教材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变成图像来进行教学,从而在培养学生一般空间思维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思维的图像性。例如讲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规律时,单纯用语言说明, 学生要掌握这一知识点要花很大精力。若设计成示意图,边讲边绘, 变成一幅简图, 则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 讨论
通过加强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的训练, 以及读图填图、图文转化训练,可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3.1 要注意设计好培养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
行为始于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当在每节课的教案设计中,明确写出该节课的思维训练目标。目标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状况及教材的特点。通过长期的精心设计,可以达到教师的设计和学生的需要基本一致, 实现因材施教,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要注意把握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之问的关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了知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了空中楼阁。实际上创新思维是在继承前人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艰苦劳动创新得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还要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 而且,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得越好,创新思维的灵感就越容易进发出来。
3.3 要注意优化教学设计进程。
要优化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民主平等,还要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只有观念变了,教师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才会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目前的情况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很多,有一些还设计得很好,但教师给学生讨论的时间很少,且往往忙于下结论。这样学生往往处于启而不发的状态。所以,我们认为,优化教学过程, 最关键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和讨论。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甚至有一些问题,教师可以不下结论, 而让学生充分思考,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4 要注意课堂举例尽可能多地适用现实问题和乡土地理知识。
现实问题和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非常感兴趣和关注的问题,这样的例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收稿日期:20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