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kec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近出版的《书情书》中,德国作家布克哈德·施皮南以其感性细腻的笔法,讲述了爱书之人对于纸质书的迷恋。他开篇明言,自己“不想挖空心思去搜罗各种新鲜的理由为纸质书辩护”,而事实上,在神经科学与心理学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研究证实了纸质书的种种优点,只是这些并不新鲜的科学结论并未充分面向大众传播。
  有感于此,本文主要探讨阅读和记住一本书所涉及的各种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机制,从中对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差异及优劣进行比较。
  我们搬到一个新家时,首先会通过参观游览的方式来熟悉这个新的空间,进而熟悉整个大楼、小区乃至周边街区的空间构成。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小到自己的家,大到整个社区,经由无数神经元的编码,一幅幅认知地图在脑中形成。当回想起或者再次走进这个空间时,对应的认知地图会被激活,让我们不至于迷失其间,这就是“熟悉感”的来源。
  上述空间记忆的神经机制,是由神经科学家约翰·奥基夫发现的,他因此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作为三维物理世界的基本属性,空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如奥基夫所言:“我们所有的行为都有空间的参与。我们住在其中、穿行其间、探索它、保卫它。”
  读一本书,也常常始于一次空间探索。比如《读库2006》,很多读者的习惯是先浏览一下目录,然后把它从头到尾粗略翻一遍,在这样做的过程中,这本书就在你的脑子里初步建立了一幅认知地图——读者大概把握住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三维空间内以文章为单位的信息结构方式,如同以房间为单位组成的一座建筑。
  接下来开始正式阅读。有的读者会选择从头一直读到尾,有的读者则会拣自己最感兴趣的那篇文章先睹为快,但不论哪一种阅读方式,有一点是相同的:在读完整本书之后,会很自然地理顺各篇文章的编排顺序,不会因为自己最先读了其中哪一篇,或者对哪一篇印象最深刻,就在日后回忆时误以为它是全书的第一篇文章。
  这要归功于认知地图,建立这幅地图的功臣来自“台前幕后”。
  台前英雄自然非视觉莫属,这一点无须赘言。对构成书的最基本单元——文字的识读需要视觉,视觉一旦缺失,我们根本就无从读一本书(除非是盲文)。而此处要强调的,其实是视觉在空间记忆中的作用。
  早在半个世纪前,教育心理学家恩斯特·Z.罗特科普夫已经发现,我们是以定位的方式来回忆书中一段段文字的,对那些记忆犹新的段落,会栩栩如生地回想起它出现在哪本书几分之几处哪一页的某个位置。
  你或许很容易想起《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那一段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的什么位置,就如同你很容易想起某家小吃店位于你从家到学校途中的什么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视觉起到了帮助你定位的主导作用。
  幕后英雄也同样重要,它们包括触觉和运动觉。就像在双眼之外主要是通过双脚来探索一座建筑,探索一本书,我们用的是双手。每篇文章在一本书中的物理位置是固定的,当你手捧《读库2006》时,它左边书页和右边书页的厚度是固定的,你可能会用左手一个指头摁着左边从封面到当前这页的几页纸,又用右手两个指头捏着右边从下一页到封底的一摞书页。
  待到本文读完时,两只手不仅拿捏的书页厚度发生了定量变化,而且会感受到书两侧的重量也发生了定量变化,這些经由皮肤和肌肉感知到的物理变化,连同双眼可见的各种物理信息, 构成了你定位本文在书中所处位置的线索。
  对于《读库》这种文集式的书,记住篇目顺序大概无关紧要,但如果换成一部小说,通过双手提示位置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新近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阅读一个篇幅约三十页的故事时,较之于通过Kindle电子阅读器进行阅读的受试者, 那些拿着纸质书阅读的受试者,不仅能够更准确地排列整个故事中主要情节的先后顺序,而且能够更准确地回忆起具体细节出现在三十页书的哪一部分。
  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是,阅读纸质书时,双手感知到的物理变化是与故事进程相伴着发生的,而在阅读电子书时,却不存在除视觉之外的其他感觉线索来辅助我们记忆故事内容。
  对于故事类的书来说,两种阅读介质在阅读理解上的差异已经算小的了。综合分析过几十项研究之后,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对于那些以知识信息为主的书,又或者知识与故事兼而有之的书,两种阅读介质造成的阅读理解差异更大,亦即纸质书明显优于电子书。
  这是因为,即便情节顺序混乱了,还可以借助角色、场景等具象信息,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一个故事;但知识类的书通常建立在“逻辑流”的基础之上,通过抽象的知识和逻辑关系来谋篇布局,于是由双手带来的“顺序感”就成了我们把握逻辑流的一个重要手段。试想,如果连作者观点的前因后果都搞不清楚,谈何对内容的理解呢?
  回到标题,“一本书如同一座建筑”,这个修辞也只适用于纸质书。回忆一本纸质书时,我们会在脑海里依照这本书的物理模样重塑其内容结构,形象地说, 就是脑海里浮现出一本与实体书同等尺寸的无字书,把读完书消化过的内容按照原书的章节顺序依次填充到里面, 当需要调用书中某些具体内容时,很容易在脑海里按图索骥。
  而对于一本电子书,它就如同一卷卫生纸完全展开之后的样子,全部内容都印在一卷卫生纸上,既没有厚度, 长度也不确定。读者把握不了全局,也就难以构建认知地图,无法形成空间记忆,它所承载的内容自然不易提取。
  (摘自新星出版社《读库2020 套装》)
其他文献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出身一个贫寒的旗人之家。其服役皇城护军的父亲,死于庚子事变八国联军的炮火,从此一家人靠寡母给人洗衣缝补为生。童年老舍得到慈善家接济,入学校读书。生活贫困艰难,身处社会底层,老舍从小滋生平民意识,靠勤奋与自励开辟生活之路。为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他偷偷考上师范学校,19岁毕业,先后任过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五四运动爆发,给“醉心新文艺”的老舍“
期刊
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出生于以尤瓦尔·赫拉利,1976年出生于以色列海法,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色列海法,牛津大学博士毕业,现任教于希伯来大学历史系。出版有《人类简史:希伯来大学历史系。出版有《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从动物到上帝》《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今日简史:人类命运大议题》。  许知远,作家,《十三邀》主持人。许知远,作家
期刊
如今社会上的很多“黄金单身”,熬到了三四十岁,仍然坚守“宁缺毋滥”的婚姻信条。  他们大多是婚姻“理想主义”的麦田守望者。  中外夫妻中,由一見钟情而牵手的比例极低,许多人都是经由熟人朋友介绍,当然也有少数人通过网恋。双方第一次见面的“好感度”,决定能否保持联系。双方的“条件”能否接受,决定此后是否继续交流。双方年龄、收入、出身,还有风度、气质、性格、才能,更高一点要求还有幽默、机智、三观等等,它
期刊
三星堆文明发现之初,尚有一段传奇故事。虽然现在离那段往事已有90多年,但每当我们提起三星堆遗址,提起三星堆古蜀文明的灿烂辉煌,仍忘不了一个普通的燕姓农民。  1929年春天,位于广汉三星堆月亮湾的川西平原上,植物和土壤慢慢从冬天的沉睡中苏醒过来,麦子尚未抽穗,田垄上开满一簇簇野花,春播的季节随着风向的转移悄悄降临了。这一天,月亮湾的农民燕道诚祖孙三人从自己的屋子里出来,打算在离家不远的林盘地沟边挖
期刊
什么是耳机病?使用耳机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耳机对听觉的损害?  顾名思义,耳机病应该是佩戴耳机引发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集合。自从随身听诞生以来,耳机就进入了千家万户,耳机的优越性不言而喻,使用者可以独自享受声音而不会干扰到其他人,可以在任何地方,随心所欲地倾听声音。非常符合现代人的特点——崇尚个人空间,不干扰别人。但是随着耳机使用的时间和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这
期刊
在办公室,可以选择简单、轻松、短时间能够达到很好的放松效果的小动作。这些小动作也能够帮你预防或减轻酸痛症状。  工作前做做操  1.仰头挺胸:双臂上举仰头,挺胸吸气;动作还原呼气,反复6次。  2.屈肘运动:双臂平举吸气,屈肘呼气,重复6次。  3.转体运动:双手叉腰,向左、向右转体,左右交叉重复4~6次。  此操宣通肺气,可活动肘关节,活跃周身气血,有效预防职业病。每天工作前抽5~10分钟时间做
期刊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抗击,全国性抗战由此开始。  白求恩通过报纸等了解到日本侵华战争的相关情况。在加拿大,白求恩阅读了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中国红军在前进》一书,了解到红军的英勇事迹,为中国共产党抵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雄心壮志所折服,认为自己或许可以在中国建立医疗队,因此毅然决定来中国。白求恩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国际纵队的医生。  经过长
期刊
普利策获奖记者、《洛杉矶时报》西雅图分社社长、俄勒冈大学教授阿列克斯·提臧自我撕裂式地检视,作为亚裔试图融入美国社会时内心的复杂、耻辱和小胜利。  29岁那年,我为了缅怀一场战役去往菲律宾的宿务岛。  我仿佛来到一块新大陆,被新奇的事物湮没了。但我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因为我就出生于群岛中的一座。我的血液中混合了些许马来人、西班牙人和中国人的血,它和路上这些行人的血同出一脉。在我4岁时,父母就带我去
期刊
在相关调查中,90%的读者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turboJason认为自律是一种延迟的满足,通过克制当下的欲望来获得明天的自由。剩下的10%的读者则认为自律不能带给人自由,@江江说自律会带给人成就感,但这种感觉不能称作自由。  我是奶奶带大的,一天幼儿园也没上过。奶奶不识字,但头脑清晰,有人生的大智慧。她的教育理念是学习是一辈子的事,6岁以前的小孩子就让她疯玩好了。于是一年级入学前,我一个字都不
期刊
危机最能说明全球棉花帝国的基础。美国内战就是这样的一场危机。  1861年4月,当萨姆特堡炮击发生时,棉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的核心成分。根据英国棉花商约翰·本杰明·史密斯的说法,棉纱和棉布的生产已经发展成为“任何年代或任何国家曾经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最大的产业”。从许多标准——包括雇佣人数、产出价值、盈利能力——来看,棉花帝国都是无与伦比的。1862年,全世界有2000万人(每65人中就有1人)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