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借用主题曲营销的方式迅速聚敛公众关注,形成天然的热门社会话题,拉高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值,从而提升电影在院线的排片量,已经成为一部电影赢在起跑线上不可或缺的营销方式。
主题曲营销进入千万级时代
电影主题曲营销,即有“傍大款”式依靠偶像歌手的力量来传播,吸引观众、做热话题的;亦有靠“神曲”的洗脑能力进行病毒式传播的。而一首高传唱度的主题曲,对于电影的票房来说,如虎添翼。在2014年里,基本上每一部国产电影,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主题曲营销的方式。
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在上映前借助朴树的一首《平凡之路》,成功抢占并刷屏了微信朋友圈,电影最终刷出6亿多的票房;筷子兄弟为自导自演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创作的走红神曲《小苹果》,不仅替片方省去了大笔的宣传费,还引爆了网友的期待度,这部小投资成本的电影最终仅凭借主题曲营销即狂卷1.5亿票房。这两部以电影主题曲作为营销切入的成功案例,引发了之后国产电影主题曲营销的高潮。
先是“神曲王”大张伟为周迅和佟大为主演的新片《我的早更女友》演唱了主题曲《胡撸胡撸瓢儿》,一经推出即引发点播热;之后吴亦凡为徐静蕾新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创作并演唱主题曲《有一个地方》,继续主题曲营销热潮,该试听版歌曲上线后,仅50分钟就有上百万人试听;直到张一白执导的影片《匆匆那年》请到王菲演唱的主题曲《匆匆那年》问世,该歌曲57小时内吸引超过1100万人次在线收听,创下了绝无仅有的纪录,同时也标着电影物料的主题曲营销正式进入到了“千万级”的时代。
《匆匆那年》预售票房已经过亿
因为今日的国产电影收益仍以院线票房收入为主,而决定电影票房最直接的因素是各大院线的排片量(即一部影片在影院中上映的场次多少,排片量多少直接决定电影票房收益)。同时,考虑到院线自营收的标准仍是上映影片自身的“卖相”。所以,如何在上映之初影响院线排片经理,为影片的前期首映尽可能多地安排播放场次,从而打出“开门红”的成绩,就是电影营销的最关键。而借用主题曲营销的方式能迅速聚敛公众关注,形成天然的热门社会话题,拉高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值,从而提升电影在院线的排片量,已经成为一部电影赢在起跑线上不可或缺的营销方式。
所以,如果说题曲《匆匆那年》57小时被疯狂点击1100万次的数字还能让片方矜持的话,那距离电影12月12日上映还相差1个月的时候,因主题曲热度而掀起网友对电影的极高期待,使得该片仅在网络预售平台上便卖出了1200万元的票房,累计预售票房也仅次于姜文的年度大制作影片《一步之遥》,并缔造了单日网络平台售票超过10万元这一前无古人纪录。如此真金白银的辉煌成绩,足以让片商们私下把脸都笑抽了。
电影搭帮主题曲营销早已有
事实上,主题曲营销虽然是从今年开始才被国内广泛运用的营销新利器,但这种通过走红的电影歌曲反向助推电影票房的营销思路却早就诞生。
在影视产业发达的好莱坞,如《音乐之声》里的《雪绒花》和更广为人知的电影《保镖》里,由歌后惠特妮.休斯顿演唱的
《I Will Always Love You》这些永恒经典的电影主题曲,虽然起初制片商没能借助主题曲营销的方式直接刺激影片票房,但影片上映后成为流行单曲的这些主题曲却实实在在地为该电影的录像带售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可谓是以间接的方式二次推高了制片商的周边收入。而通过市场反应逐渐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好莱坞,也开始运用起主题曲营销的方法。例如1998年由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片《埃及王子》。电影在未完成制作时就邀请到当时的两大歌坛天后惠特尼.休斯顿和玛利亚.凯利合唱电影主题曲《When You Believe》,并在影片放映前就以主题曲先行公布的方式预热该片。结果,影片最后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收获到总共超过8亿美元高票房成绩,同时还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营销成功案例。
即使在中国,与电影剧情交相呼应的配套歌曲也历来重要,只不过近期才有意识且系统地将主题曲从营销的“作料”上升为“主菜”。
2008年,可谓是国产电影主题曲营销进入萌芽期的关键年。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投资制作的电影《画皮》,剧组在没有做精心营销策划的前提下即推出了由张靓颖演唱的主题曲《画心》,结果却歪打正着,一炮而红,不仅主题曲被传唱令歌手囊括无数奖项,还催发了电影票房大涨到当时国产影片罕见的2亿多元。而仅主题曲《画心》就为出品方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算得上是华语电影界主题曲营销的初试告捷。
主题曲营销,人群定位是关键
时至今日,逐渐发展成熟的主题曲营销搭载网络化传播,效果翻倍。然而片商仍要留意,因为无数例子证明,一部影片的人群定位几乎决定了整体宣传的方向,继而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票房的走势,主题曲营销同样如此。
通常情况下,电影上映3个月前的数据会成为指导整个宣传的关键。营销公司将会基于数据公司提供的市场分析初步制定整体的影片人群定位。以王菲参与献声的《匆匆那年》为例。针对这部讲述几位80后主角从青涩懵懂的校园恋情,一直到长大成人后各奔东西的情感与生活经历的青春爱情片,营销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观众人群的定位。因为影片改编自作者九夜茴的同名小说,而原著的读者为16—35岁群体,所以电影顺理成章地坐拥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影迷;其次,影片归类为时下最为流行的青春片类型,该类型的受众影迷与读者群重叠,所以影片的营销定位可基本确定为刚步入社会的90后和已经工作并组成家庭的80后。
针对这一群体在互联网上十分活跃,尤其是对娱乐新闻抱有高关注度且互动性极强的属性,片方才选择因“锋菲恋”复合而处于娱乐话题中心、深受80后和90后推崇的“天后”王菲演唱主题曲。在此基础上,营销公司进一步细分人群定位。鉴于男性通常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远逊与女性,在包括转发和评论上都没有女性群体积极,且女性对爱情、青春元素具有与生俱来的热忱,所以营销公司最终将营销受众定位80、90后女性群体。
确定人群定位后,营销公司与片方于11月3日在北京为王菲的主题曲单独举行了一场发布会。发布会现场,影片中的男主角彭于晏、郑凯、魏晨和陈赫一齐亮相,形成4位男演员众星捧月王菲的效果,并设计4人与王菲单聊情感互动话题,进一步预热女性观众。
发布会之后,片方开始在百度、虾米、腾讯等网站大面积铺摊子推广王菲演唱的《匆匆那年》,正式以主题曲营销的方式调动了人们对电影的期待。
可以说,作为视听艺术元素之一的电影主题曲,是电影传统物料营销的一种延伸,这种歌星加歌曲再加电影的主题曲式“绑定营销”,无疑将成为今后愈演愈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为影片宣传造势的一大利器。
主题曲营销进入千万级时代
电影主题曲营销,即有“傍大款”式依靠偶像歌手的力量来传播,吸引观众、做热话题的;亦有靠“神曲”的洗脑能力进行病毒式传播的。而一首高传唱度的主题曲,对于电影的票房来说,如虎添翼。在2014年里,基本上每一部国产电影,都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主题曲营销的方式。
韩寒的导演处女作在上映前借助朴树的一首《平凡之路》,成功抢占并刷屏了微信朋友圈,电影最终刷出6亿多的票房;筷子兄弟为自导自演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创作的走红神曲《小苹果》,不仅替片方省去了大笔的宣传费,还引爆了网友的期待度,这部小投资成本的电影最终仅凭借主题曲营销即狂卷1.5亿票房。这两部以电影主题曲作为营销切入的成功案例,引发了之后国产电影主题曲营销的高潮。
先是“神曲王”大张伟为周迅和佟大为主演的新片《我的早更女友》演唱了主题曲《胡撸胡撸瓢儿》,一经推出即引发点播热;之后吴亦凡为徐静蕾新片《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创作并演唱主题曲《有一个地方》,继续主题曲营销热潮,该试听版歌曲上线后,仅50分钟就有上百万人试听;直到张一白执导的影片《匆匆那年》请到王菲演唱的主题曲《匆匆那年》问世,该歌曲57小时内吸引超过1100万人次在线收听,创下了绝无仅有的纪录,同时也标着电影物料的主题曲营销正式进入到了“千万级”的时代。
《匆匆那年》预售票房已经过亿
因为今日的国产电影收益仍以院线票房收入为主,而决定电影票房最直接的因素是各大院线的排片量(即一部影片在影院中上映的场次多少,排片量多少直接决定电影票房收益)。同时,考虑到院线自营收的标准仍是上映影片自身的“卖相”。所以,如何在上映之初影响院线排片经理,为影片的前期首映尽可能多地安排播放场次,从而打出“开门红”的成绩,就是电影营销的最关键。而借用主题曲营销的方式能迅速聚敛公众关注,形成天然的热门社会话题,拉高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值,从而提升电影在院线的排片量,已经成为一部电影赢在起跑线上不可或缺的营销方式。
所以,如果说题曲《匆匆那年》57小时被疯狂点击1100万次的数字还能让片方矜持的话,那距离电影12月12日上映还相差1个月的时候,因主题曲热度而掀起网友对电影的极高期待,使得该片仅在网络预售平台上便卖出了1200万元的票房,累计预售票房也仅次于姜文的年度大制作影片《一步之遥》,并缔造了单日网络平台售票超过10万元这一前无古人纪录。如此真金白银的辉煌成绩,足以让片商们私下把脸都笑抽了。
电影搭帮主题曲营销早已有
事实上,主题曲营销虽然是从今年开始才被国内广泛运用的营销新利器,但这种通过走红的电影歌曲反向助推电影票房的营销思路却早就诞生。
在影视产业发达的好莱坞,如《音乐之声》里的《雪绒花》和更广为人知的电影《保镖》里,由歌后惠特妮.休斯顿演唱的
《I Will Always Love You》这些永恒经典的电影主题曲,虽然起初制片商没能借助主题曲营销的方式直接刺激影片票房,但影片上映后成为流行单曲的这些主题曲却实实在在地为该电影的录像带售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可谓是以间接的方式二次推高了制片商的周边收入。而通过市场反应逐渐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好莱坞,也开始运用起主题曲营销的方法。例如1998年由梦工厂出品的动画片《埃及王子》。电影在未完成制作时就邀请到当时的两大歌坛天后惠特尼.休斯顿和玛利亚.凯利合唱电影主题曲《When You Believe》,并在影片放映前就以主题曲先行公布的方式预热该片。结果,影片最后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收获到总共超过8亿美元高票房成绩,同时还拿下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题曲营销成功案例。
即使在中国,与电影剧情交相呼应的配套歌曲也历来重要,只不过近期才有意识且系统地将主题曲从营销的“作料”上升为“主菜”。
2008年,可谓是国产电影主题曲营销进入萌芽期的关键年。由上海电影集团公司投资制作的电影《画皮》,剧组在没有做精心营销策划的前提下即推出了由张靓颖演唱的主题曲《画心》,结果却歪打正着,一炮而红,不仅主题曲被传唱令歌手囊括无数奖项,还催发了电影票房大涨到当时国产影片罕见的2亿多元。而仅主题曲《画心》就为出品方创造了1000多万元的收入,算得上是华语电影界主题曲营销的初试告捷。
主题曲营销,人群定位是关键
时至今日,逐渐发展成熟的主题曲营销搭载网络化传播,效果翻倍。然而片商仍要留意,因为无数例子证明,一部影片的人群定位几乎决定了整体宣传的方向,继而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了票房的走势,主题曲营销同样如此。
通常情况下,电影上映3个月前的数据会成为指导整个宣传的关键。营销公司将会基于数据公司提供的市场分析初步制定整体的影片人群定位。以王菲参与献声的《匆匆那年》为例。针对这部讲述几位80后主角从青涩懵懂的校园恋情,一直到长大成人后各奔东西的情感与生活经历的青春爱情片,营销公司首先要做的就是观众人群的定位。因为影片改编自作者九夜茴的同名小说,而原著的读者为16—35岁群体,所以电影顺理成章地坐拥了这一年龄阶段的影迷;其次,影片归类为时下最为流行的青春片类型,该类型的受众影迷与读者群重叠,所以影片的营销定位可基本确定为刚步入社会的90后和已经工作并组成家庭的80后。
针对这一群体在互联网上十分活跃,尤其是对娱乐新闻抱有高关注度且互动性极强的属性,片方才选择因“锋菲恋”复合而处于娱乐话题中心、深受80后和90后推崇的“天后”王菲演唱主题曲。在此基础上,营销公司进一步细分人群定位。鉴于男性通常在社交媒体上的活跃度远逊与女性,在包括转发和评论上都没有女性群体积极,且女性对爱情、青春元素具有与生俱来的热忱,所以营销公司最终将营销受众定位80、90后女性群体。
确定人群定位后,营销公司与片方于11月3日在北京为王菲的主题曲单独举行了一场发布会。发布会现场,影片中的男主角彭于晏、郑凯、魏晨和陈赫一齐亮相,形成4位男演员众星捧月王菲的效果,并设计4人与王菲单聊情感互动话题,进一步预热女性观众。
发布会之后,片方开始在百度、虾米、腾讯等网站大面积铺摊子推广王菲演唱的《匆匆那年》,正式以主题曲营销的方式调动了人们对电影的期待。
可以说,作为视听艺术元素之一的电影主题曲,是电影传统物料营销的一种延伸,这种歌星加歌曲再加电影的主题曲式“绑定营销”,无疑将成为今后愈演愈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为影片宣传造势的一大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