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小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lili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水平也是人才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它虽然和人的天赋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
  基础教育担负着从小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奠基的任务,而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呢?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尊重学生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个性密切相关,个性是发挥创造性的基础.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决定了人们能否自觉提高和有效发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观念片面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学校的统一规范,课堂的统一要求,学生的统一行动,抑制了学生的自信和勇气,使他们收敛起自己的个性,养成了驯服的性格,这就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正如社会学家指出的那样:长期服从的人根本不会具有创造性,只会有“奴性”。
  我认为,学生首先应是“人”,然后才是“学生”,尽管他们的年龄小,是一名小学生,但是也要把他们作为一个“人”来尊重,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自己的“尊严”, 才会产生“自尊心”,而这种尊重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承认学生的“个性”。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活泼好动、个性丰富的学生,首先,我创设一种宽松自如的民主氛围,采用各种方式热情鼓励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勇气,充满自信地表现自我,大胆地举手发言,热烈地讨论争议,发表不同的见解。我提倡学生要有标新立异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画出“绿太阳”“蓝太阳”的创新精神,从而解放了学生的头脑、解放了学生的手脚,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其次,对学生进行积极评价,我常常真诚地赞扬他们,或是用伴有赏识的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鼓励他们,使他们时时都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由此激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样,使他们自尊、自重、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中,兴趣是最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去的因素,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和前提。因此,教师要巧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望,激起他们的创造热情。
  在教学活动中,我常常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朗读、游戏、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优美的语言适合学生的朗读,生动的情节适合学生的表演。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起他们探索课文内容的热情。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还十分注意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情感境界,从而进入角色学习。
  如:教学《 新型玻璃》一文时,我让学生扮演成各种新型玻璃,让他们到讲台上自述,进行“自我推销”,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教学临近尾声时,我将课文内容进行了拓展、迁移:除课文所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外,你打算研制出什么样的玻璃,这种玻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然后要求学生“相互推销”。这样,自然地激起了他们的创造热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尽情地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和创造。
  三、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只有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才能使学生产生“独树一帜”的想法,从而形成创新思维,进而形成初步的创新能力。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我不是把学生机械地作为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启发、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的方法,使他们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所有可能性答案。
  如: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为什么公鸡称啄木鸟为“长嘴巴的啄木鸟”呢?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一段的内容,认真读一读第二节的有关内容,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学生边读边想,从而得出答案:长嘴巴是啄木鸟的特点,公鸡这样说是看不起啄木鸟,认为自己长得美。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课文内容,促使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思维活动中产生独到的见解,富有新的创意。
  事实上,这种独立性是创新精神最基本的显现,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具备的初步的创新萌芽,对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四、训练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它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交融。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发挥语文学科的训练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首先,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
  如:在教学《 守株待兔》 一课时,当学到种田人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时,我让学生手里擒着一只兔子(白制教具)到前面来,然后问:“假如你现在就是那个种田人,你白捡到这只又白又大的兔子,你心里会怎样想?”有的学生说: “我心里简直美透了,乐得嘴都合不上了。”(为大家表演)有的学生说:“我要是天天都能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不用种田了,种田多辛苦呀,我干脆就在这里等着捡撞死的兔子吧。”…… 学到种田人日复一日地等待着撞死的兔子,他的田地变得荒芜了,好心的人们都来劝导他时,我先让一个学生扮成种田人,然后说:“谁愿当热心肠的邻居就到前面来劝说他一番,想一想你应该怎么进行劝说?”这时,有很多学生自告奋勇到讲台上来。我让他们排好队,一个一个地进行劝说,学生们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对种田人进行劝导。这样,让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去探索,培养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进而引导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其次,进行想象思维训练。创造思维是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构思、想象,可以说它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启发他们的想象思维。
  由于语文课本中的插图为学生提供了进行想象的直观表象,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课本的插图,启发他们想象,展现景物,构思情节,借助语言文字描述画面内容、表达画面含义,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有时,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又变文为图,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把课文叙述的内容演变为图画。
  如:教学《 鸟的天堂》 后,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画出鸟的天堂--大榕树。画前先进行讨论:怎样才能画出大榕树的特点?如何显示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怎样表现鸟在天堂里愉快的生活?(为显示大榕树的生命力,要把树叶画得很密,色彩各异,有墨绿、深绿、翠绿、黄绿,表示它不断有新叶长出;画鸟,要画出鸟有许多,有的在飞,有的在叫,有的扑翅膀,其形状大小、颜色也不尽一样)
  再如:在作文教学中,我经常训练学生写想象性作文,也就是先让学生确立一个愿望,然后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科技知识,展开奇异的想象,描述出美好明天的情景,比如《 如果我是……》《 一个奇妙的梦》等;有时我引导学生采用比拟、遐想的方法,先观察小动物、花草树木、彩霞等事物,从中寻找事物之间的相同或相通之处,构思出具有双重性的新事物、新形象,然后写篇短文,描绘出观察时引起的奇特想象,从而训练他们的想象思维,发展他们的创造思维。
  总之,今天的教育是为了迎接明天的挑战,学生只有具备创新的能力和勇气,将来才能用自己的智慧去推动世界的进步。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以课堂为载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以后的终身发展、进而成为创新人才积聚足够的基础能量。
其他文献
近年来的中考中与函数相关的图形"面积和"试题不断翻新,精彩纷呈.这类问题往往将变换、函数、相似等知识结合在一起,常涉及到转化、整体和数形结合等方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解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省级重点实验学校,隶属于吉林省教育厅,迄今为止建校仅有二十五年。由于学校义务教育的属性,决定了学校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了全体学生的身上。在追求教育“零缺陷”的同时,也常常面临着教育中的尴尬和遗憾。由于我们试图把这种遗憾降到最小,直至为零,因此努力做到“从进口到出口一个都不能少”。本着这种想法,2002年我们开始了一项意义深远的研究——潜能教育实验研究。  2002年9月初,新的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重视,而作为基础工具的语文学科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观察、思考、研究、创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变换教学形式,运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创设丰富多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一次快乐的经历,从而使他们真正地喜欢上阅读。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广泛的课外阅读,既能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又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十分重要。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识字量大而且内容也较为枯燥,致使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辛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采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地识字,逐步提高了他们的识字能力。  一、直观导入,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在教学时,我注意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