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需要课堂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这种作用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管理和利用等多个层面上:
1.通过互联网和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发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各类门户网站和专业教育教学网站及资源库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献、论文、图书、图形图像、音视频等资源,这些资源涵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科技发明等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能够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这些资源要转变成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进而使其能够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整合的过程就是使之成为分层次(面对不同学生)、有体系(便于开展学习活动)的资源。这需要对资源进行筛选、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形成我们的二次或三次文献,这也就是资源的深度加工。
2.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管系统管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对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可能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进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把经过数字化的资源存贮在计算机或服务器上,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通过本地机或网络实现资源的分类、查询、检索、浏览、使用和加工等功能和需求。
3.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各种优势开发课件
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摘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探索,随着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会在教学中全面得到应用,同时人们对课件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并将对课件提出共享性、交互性等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我们可开发出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课件。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课件,我们都应考虑到课件的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这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课件的功能需求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4.面对教学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件应具备以下特点:
4.1网络化。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课件不宜过大,应实现课件设计的最优化,最好是设计成网络课件,使他人能通过网络很便捷地使用课件。
网络化还包含另一个含义,就是课件知识结构和呈现方式的网络化,比如导航或栏目的网状设计、知识间的关联等。
4.2通用性(工具化)。
要实现课件的共享性,课件设计就不能太具有个性化而应该具有通用性,强调课件的工具作用,强调课件对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支持。课件的通用性与教学的个性化并不矛盾,正因为有了课件资源的通用性,才更有利于教师组织个性化的教学。
4.3交互性。
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强调人机交互、突出学生的参与,强调人人交互,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和及时的协作学习。课件的交互性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技术基础;还有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交互的功能,比如BBS、聊天室就是学生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所,它是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
4.4可积性。
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对课件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可重组性。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
4.5智能化。
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搜索引擎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数据逻辑运算技术等都可以应用到课件中,从而制作出具有智能化的教学软件,比如:智能答疑系统、智能组卷系统、智能评分系统、智能导学系统等。
4.6个性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的课件就应从设计上、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使用和功能上满足这种要求。需要强调的是,课件的个性化与通用性并不矛盾,课件具有了个性化才会更具通用性。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参与和探索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会结出一个又一个的硕果!
由于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对课程资源提出了新的需求,这就需要课堂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有力的工具,这种作用体现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管理和利用等多个层面上:
1.通过互联网和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发掘、整合各种课程资源
各类门户网站和专业教育教学网站及资源库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文献、论文、图书、图形图像、音视频等资源,这些资源涵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重大事件、百姓生活、科技发明等多项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能够为新课标下的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持。
这些资源要转变成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学课程资源,还需要进一步整合,进而使其能够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性差异的要求。整合的过程就是使之成为分层次(面对不同学生)、有体系(便于开展学习活动)的资源。这需要对资源进行筛选、归纳、总结、对比、分析形成我们的二次或三次文献,这也就是资源的深度加工。
2.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管系统管理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日益丰富,对资源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方法已不可能对如此庞大的数据量进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实现课程资源的数字化管理,把经过数字化的资源存贮在计算机或服务器上,使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通过本地机或网络实现资源的分类、查询、检索、浏览、使用和加工等功能和需求。
3.发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各种优势开发课件
课件是对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用于教育、教学的软件(摘自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随着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探索,随着学校硬件环境的建设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手段会在教学中全面得到应用,同时人们对课件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大,并将对课件提出共享性、交互性等需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我们可开发出不同形式和不同功能的课件。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课件,我们都应考虑到课件的科学性、教育性、实用性和艺术性。这要求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对课件的功能需求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4.面对教学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件应具备以下特点:
4.1网络化。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课件不宜过大,应实现课件设计的最优化,最好是设计成网络课件,使他人能通过网络很便捷地使用课件。
网络化还包含另一个含义,就是课件知识结构和呈现方式的网络化,比如导航或栏目的网状设计、知识间的关联等。
4.2通用性(工具化)。
要实现课件的共享性,课件设计就不能太具有个性化而应该具有通用性,强调课件的工具作用,强调课件对不同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支持。课件的通用性与教学的个性化并不矛盾,正因为有了课件资源的通用性,才更有利于教师组织个性化的教学。
4.3交互性。
要重视课件的交互性,强调人机交互、突出学生的参与,强调人人交互,要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通过课件进行有效的知识的吸收和及时的协作学习。课件的交互性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发现的技术基础;还有就是充分发挥网络交互的功能,比如BBS、聊天室就是学生探讨问题,合作学习的理想场所,它是学科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网络平台的有机结合。
4.4可积性。
一种课件的设计方案,体现一种教学理念或教学方法,并不一定放之四海而皆准,同样,一种课件在不同时期的效用也是有差别的。如何保留一个课件的有效部分进行简单的修改就可投入再使用是对课件提出的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在设计课件的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可重组性。模块型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逐渐被大多数课件制作者所接受。它就像小孩的积木玩具,可任意拼装组合,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加入或减少相应内容,有所取舍地为教学服务。
4.5智能化。
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搜索引擎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数据逻辑运算技术等都可以应用到课件中,从而制作出具有智能化的教学软件,比如:智能答疑系统、智能组卷系统、智能评分系统、智能导学系统等。
4.6个性化。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我们的课件就应从设计上、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使用和功能上满足这种要求。需要强调的是,课件的个性化与通用性并不矛盾,课件具有了个性化才会更具通用性。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贯彻实施,我们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索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的积极参与。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参与和探索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会结出一个又一个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