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来源 :学习报·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462r5134d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号:J6(2012)24-02-01
  作者:李茂
  推行课改之后,在具体教授过程中,认真比较了新旧课程,发现有很大差别。旧课程的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单纯追求学生认知的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的接受层面,基本技能和个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而新课程则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发挥其主体性,达到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针对新旧课程的区别所在,以及当前社会需要的是能力性人才的现实需要,面对新教材,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就所教授的历史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时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己探究使知识得到掌握,使能力得到锻炼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方向。但旧教材恰恰忽略了这至关重要的一点,它颠倒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次地位,教师以主导者身份在传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由主动探究变为了被动接受。因此新教材在设计上注重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从而化被动为主动。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是人会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地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节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长相有什么区别?”此问题若按书本讲解则比较空洞枯燥,难理解难掌握。那么我们不妨适当地让学生通过动手将书本上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活”起来,学生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课中插图捏出它们的头像,再来比较二者异同。再如《灿烂的宋元文化(一)》一节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人是怎样印刷的?”学生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橡皮和小刀在老师的指导下刻出几个简单的字,但是当有的学生刻完之后就是发现自己刻的字印出来的是反的,这时老师就要让学生找出“为什么”,并带着这个问题重新动手。通过课堂上的这些活动学生自然会充分调动眼、手、脑来细心观察,用心雕刻,从而达到记忆深刻,书本上的知识也在活动中逐渐地被掌握。通过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也得以充分体现。
  二、通过讨论相互交流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认真归纳,从中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
  新教材中设计了很多辩证性很强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充分准备。如活动课中安排了一场关于“秦始皇的功过”的辩论。学生事先查阅过相关资料,论据准备比较充足,因此课堂上是畅所欲言、唇枪舌战,气氛十分活跃,同时在讨论中问题也进一步升华,学生们得到不同的结论,且都能自圆其说。又如:新教材有一个问题如下:有人说唐玄宗不宠爱杨贵妃,唐朝就不会由盛而衰是吗?为什么?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雄辩的口才,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再如在《全面内战的爆发》一课中,有位学生质疑:毛泽东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我觉得这位学生的质疑很有代表性,这个问题也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学习。于是我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先让学生讨论,并相互交流。当让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争的不可开交,我干脆把学生分成两派,让他们争执辩论。十分多钟过去了,争论声渐渐平息下来,当我再问毛泽东应不应冒险去重庆谈判,学生的意见出现一边倒,基本上认为毛泽东应该去重庆谈判。通过这种活动安排,学生初步掌握了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即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口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更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个性。
  三、通过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就是学堂,关键的一个字就是“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做人,学会生存,更要学会合作。新教材中有很多知识点是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出问题的“火花”,从而提升到认知的高度。分工协作、合作学习已成为教学中的一种常见方法。例如:《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节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查阅资料,然后分组,分配角色,让学生以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通过这种方法,既让学生在一开始接受历史这门新课程时就体会到它的灵活有趣,又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将文字知识点很形象地转化为图像知识点,从而加深印象,不易忘记。
  总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信任学生,解放学生,调动学生,促进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自己探究,学会合作,自己创新,化被动为主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题创造性。
  (作者单位:四川省屏山县屏山中学校645350)
其他文献
编号:G40(2012)19-01-04  作者:陈平  当前,随着先进教育理念的确立和教学行为的变革,学生拥有越来越多的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然而,一些学生有了闲暇时间却不知如何有意义地渡过,特别是农村父母往往只关心孩子的生活,与孩子接触交流的时间和机会不多,对道德品质的培养形成关心不够,且大多又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在闲暇时间所表现出来一些令人担忧的不良思想,不良道德和不良行为。学生家长也希
期刊
编号:H1(2012)20-03-02  作者:王亚琴  近几年来,从一年级接手到现在的三年级,我一直重点实验的课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能力的培养》。经过反复实践,现以初见成效。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
期刊
编号:H1(2012)19-02-02  作者:王东硖  习作前的有效交流,是解决学生习作时无话可说的手段之一,下面结合具体的习作指导谈谈自己在习作前与学生的有效交流。  一、写人的习作  在学生说自己熟悉的人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抓住人长得怎么样?(高矮胖瘦)说话的时候语气怎么样?说了什么话?语气、表情有何变化?做错了事或做了好事的时候心里怎么样?怎么做的?(什么动作),这样就把描写人的方法教给学生
期刊
编号:O1(2012)19-03-03  作者:叶剑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
期刊
编号:O1(2012)19-03-02  作者:贾敏  从事十多年小学中年级的数学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学生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都非常有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如何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是学习的基础。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
期刊
编号:O1(2012)19-04-03  作者:朱三金  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需要,是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需要,也
期刊
编号:J6(2012)19-04-01  作者:李静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
期刊
编号:G40(2012)19-03-01  作者:帕提古丽·艾木都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福建师范大学教授余文森认为,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要努力
期刊
编号:G40(2012)19-02-03  作者:高相宽  随着社会的发展,被班主任称之为“问题学生”的中学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往往学业不好,品行表现也差,主要表现在行为上有偏离、情绪上不稳定、同学交往上关系紧张,易出现自卑、抑郁、孤僻等性格现象。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说“问题学生”是班级的一种隐患,班主任只有以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应对,才能教育好这些学生,保证他们的健
期刊
编号:G40(2012)24-01-02  作者:何勇  学校实施美育,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认识力的需要,是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的需要。现代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的正常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