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行漫记》学习,讲好中国故事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lumin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5年前的1936年6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带着了解中国红色政权真相的强烈愿望,由北平出发,经西安短暂停留后,冒着生命危险,突破国民党严密封锁,进入陕甘宁边区,成为采访红色中国的第一位西方记者。在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采访了中共领导人、红军指战员和苏区群众,对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情等各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回到北平两周后,他在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上发表《共产党领袖毛泽东访问记》,此后又在英美报刊发表了大量苏区之行的报道和照片,轰动中外。随后撰写完成了《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于1937年10月由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斯诺的报道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十年的新闻封锁,第一次生动朴实地向世界讲述红色中国的故事,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及其人民。该书很快成为震惊世界的畅销名著,仅出版当年就连续多次再版,并被陆续译成多种文字,成为当时西方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信息来源。1938年2月,由胡愈之等人集体翻译,以复社名义出版的第一个中译本在孤岛上海问世。为方便出版发行,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中译本同样具有极强的传播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多次再版,轰动国内及海外华人世界,成千上万的青年人读了这本书,从此走上革命道路。
  《西行漫记》的魅力首先在于真实
  作为新闻记者,斯诺作风严谨、采访深入,探寻真理、实事求是,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认为“要对红色中国有所了解,唯一的办法就是到那里去一趟”,他确实这样做了。在陕北,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抒发了对长征的敬佩之情。他断言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他称赞长征是一部激动人心的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当中,甚至深入两军对垒的前线,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政治架构、民俗风情等作了广泛调查。四个多月的时间,他的采访记录密密麻麻,写满了十几个笔记本,拍摄了三十卷胶卷,如实记录了红色中国的故事,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客观真实记录的原则,同样体现在斯诺对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原因的探寻和对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李德的評价中,既承认李德的决策错误,又提出有夸大李德错误的可能。在中央苏区的前四次反围剿斗争中,红军依靠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进攻。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李德坚持改变战术,以阵地战为中心,与国民党军打消耗战,使这次反围剿作战始终处于被动,终至失败,中央红军遭受重创,中央苏区大部丧失,被迫开始长征。
  《西行漫记》文笔优美,引人入胜
  在经典的原著面前,一切解读都是苍白的,所以本文不得不大量引用原文。《西行漫记》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角度几乎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往往寥寥几笔就能将人物的突出特点、性格和生活场景勾勒出来,产生很强的画面感,让读者印象深刻、过目难忘。例如描写毛泽东居住的窑洞:“毛泽东和他的夫人住在两间窑洞里,四壁简陋,空无所有,只挂了一些地图”,“毛氏夫妇的主要奢侈品是一顶蚊帐。除此之外,毛泽东的生活和红军一般战士没有什么两样。做了十年红军领袖,千百次的没收了地主、官僚和税吏的财产,他所有的财物却依然是一卷铺盖,几件随身衣物——包括两套布制服。他虽然除了主席以外还是红军的一个指挥员,他所佩的领章,也不过是普通红军战士所佩的两条红领章。”朴素自然地表述了领袖与群众、红军统帅与普通战士的平等关系。他写邓发:中等身材,黑油油的浓发,闪闪发光的眼睛,青铜色的脸,恶作剧的笑容,像铁爪子似的有力的手,“他看到我,一个自告奋勇到‘匪’区去的美国人感到很高兴——不断地拥抱我。他什么都愿意给我……他后来真的没有食言”。把一个诙谐热情的邓发呈现在读者面前。再如他描写徐海东:
  徐海东很重视能够表现身体强壮的事,他打仗十年,负伤八次,因此行动稍有不便,使他感到很遗憾。他烟酒不沾,身材仍很修长,四肢灵活,全身肌肉发达。他的每条腿、每条胳膊、他的胸口、肩膀、屁股都受过伤。有一颗子弹从他眼下穿过他的脑袋又从耳后穿出。但他仍给你一个农村青年的印象,好像刚从水稻田里上来,放下卷起的裤腿,参加了一队路过的“志愿参加”的真实战士的队伍。
  有一天他骑马在路上驰骋,马蹄碰了一个战士,徐海东拉紧缰绳想看看那个战士有没有受伤。马一受惊,把他撞在一棵树上。两个星期后他苏醒过来时,发现他的门牙已嵌在那棵树上了。
  《西行漫记》的叙事修辞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喻、 白描、比拟、衬托、对比、反问、设问、夸张、引用、谐音等,应有尽有。其中不乏幽默的故事,大大增强了这部著作的可读性、愉悦感。例如写独臂将军蔡树藩:
  独臂将军蔡树藩是个很有趣、很可爱、很英俊的青年,头脑机灵,容易冲动,善于辞令,妙趣横生。他当共产党已有十年,在湖南当铁路工人时就参加了,后来到莫斯科去学习了两三年,还腾出时间来爱上一个俄国同志,同她结了婚。有时候他很不高兴地看着他的空袖子,不知他妻子看到他失去一条胳膊时会不会同他离婚。“别担心这样的小事。”伍修权教授这样安慰他。伍本人也是俄国留学生。但是,蔡树藩还是再三要求我回到白色世界后给他寄一条假臂。
  四个多月的苏区生活,斯诺面对面采访了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徐海东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红军将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别了,红色中国》一章中,斯诺描述了他离别时“恋恋不舍”的心情:“我觉得我不是在回家,而是在离家。”苏区之行使斯诺与红色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斯诺一直关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对这个充满苦难和希望的国度寄予了深深热爱。1941年,当他因如实报道“皖南事变”受到国民党打击,被迫离开中国时,他满怀深情地写道:
  我的一部分将永远留在中国的黄土岗上,留在碧绿的梯田中间,留在晨雾中隐约可见的孤岛似的庙宇里,留给那些曾经信任和爱护过我的中华儿女,留给那些曾供我食宿的一贫如洗却怡然自得的文明的农民,留给那些衣衫褴褛,皮肤黝黑却有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的孩子们,留给那些与我地位相等的熟人和恋人们,特别是留给那些满身虱子、领不到军饷、忍饥受辱的农民士兵们,他们难以思议的自我牺牲使一切的生活具有价值,并赋予这个伟大民族为生存和进步而进行的斗争以崇高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政府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政策,在麦卡锡主义时期,斯诺的处境十分艰难,于1959年移居瑞士,但他的美国护照得不到允许访华的签证。直到1960年,他拿到我国领事馆发给他的特别入境证,才得以访问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此后1964年和1970年又两度来访。每次访问中国,他都搜集大量材料,向世界生动报道新中国的建设成就,介绍红星照耀下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斯诺对中国派去的以马海德医生为首的医疗小组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我热爱中国!”毛泽东主席在给斯诺夫人的唁电中说:“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和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根据斯诺的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这里是他1936年西行的出发地,也是他回到北平后整理资料撰写《西行漫记》的地方。
  直到今天,《西行漫记》这部80多年前的纪实作品,仍然拥有亿万读者,新的版本不断出现,常读常新、历久弥新,成为当之无愧的红色经典。它以永恒的魅力,印证着“好新闻是跑出来的”,只有深入一线、扎根人民,才能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 影响力和公信力。
  作者单位: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梳理了我国读书会的类型属性、读者特点和发展模式。研究认为,我国读书会发展缺乏合法性说明、缺少核心主体引领、缺少行业标准和推进体系等现实问题。研究提出,读书会运行层面应借助技术手段厘清发展定位,并建立有效的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制度层面应突出读书会的合法性,并确立功能主体引领和推进读书会体系建设。  关键词:全民阅读 读书会 文化自信 体系建设  在全民阅读上升到国家战略
期刊
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纷纷转向智能移动终端进行信息的获取和阅读,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更为广大受众提供了多样化的阅读选择。阅读载体的多样化,使信息的获取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人们阅读习惯发生转变,给传统纸质阅读带来了巨大冲击,也给图书馆纸质馆藏资源的收藏和利用带来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经济发展中,图书馆作为最重要的信息服务提供机构,是信息资源查阅的重要服务平台之一。纸质图书是图书馆为广大用户
期刊
语文是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学科,语文教育影响着少儿主动学习的自信心、能动性,影响少儿健康地发展与进步。因此,将少儿语文教育摆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是必然的结果。目前有效的教学方式——阅读式语文教育,将阅读式语文教学引入到学习中能够激发少儿强大的学习兴致,鼓励少儿在具体的阅读鉴赏中针对知识性的、思想性的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1]扩展眼界并提升思想境界,按照要求培养少儿们“敢阅读、会阅读,爱阅读”的能力并
期刊
中国园林古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造型式样、风格特征、结构体系以及巧妙多变的设计手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成果。千姿百态的建筑、风光秀美的园林,作为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产物,在国际上久负盛名。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给园林古建筑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园林古建筑的保护、修复、传承与创新的任务日趋繁重。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事古
期刊
2017年,浙江古籍出版社开始策划一套高品质的著作,我们希望它有学术著作的严谨、丰满,又不似学术著作那般严肃、刻板,最终让传统文学作品变成趣味阅读,让知识与趣味有机融合。于此,“知·趣”丛书的创意产生了。  第一辑(4种)。《名士派:〈世说新语〉的世界》,徐大军著。《世说新语》是志人小说的杰作,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底(的)教科书”。徐大军认为有两种力量支撑起《世说新语》的世界,一种是名士们于日常或
期刊
《宋明理学》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清华大學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陈来先生的经典作品。这本书原为“国学丛书”首批十种之一,1990年,作者应张岱年先生之邀而撰写。第一版出版于1991年12月,后继印行了若干次。此书是全面了解宋明理学的必备读物,叙述简明,出版后深受读者喜爱,并获得社会广泛好评,30年长销不衰,成为版版断货的优秀好书。2020年4月,经过全新校订,《宋明理学》典藏版由北京大学出
期刊
《中国资本市场新变局》由中译出版社于2021年7月出版。作者刘青松长期从事金融及资本市场监管工作,曾任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正局级研究员,河南证监局党委书记、局长,中证金融研究院院长等职务。  该书代序和序言分别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和香港证券会前主席、中国证券会原首席顾问梁定邦撰写。中国证券业协会会长、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共炎在推荐语中写道:“《中国资本市场新变局》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阅读,他曾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到:“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完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  所谓阅读的习惯就是在阅读活动中经过反反复复的阅读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叶圣陶先生还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提到:“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养。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比任何时代都重要
期刊
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曾提出,医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可见,医学与哲学关系密切且源远流长。科学的尽头是哲学,所以真正的医学家同时应该是哲学家。  何为哲学,哲学何用,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哲学的智慧并不直接回答和解决具体的问题,而是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庄子·人间世》有云,“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哲学既
期刊
说起传统文化,很多人的第一反应认为那是古人的东西,或者是冷冰冰地躺在研究者论文里的古代典籍,其实并不尽然。何谓“传统”?有一种说法比较契合其本意,即“传”而“统之”。“传”主要是指时间上的延续性,“统”主要是指内容上的权威性。何谓“文化”?《周易》曰:“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以化成天下”,即“以文化人”,用文化滋养人的心灵、涵育人的德行。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应该指那些过去的,但现在仍然在起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