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阅读,他曾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到:“阅读书籍的习惯不能凭空完成,欣赏文学的能力不能凭空培植。”
所谓阅读的习惯就是在阅读活动中经过反反复复的阅读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叶圣陶先生还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提到:“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养。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比任何时代都重要。”
小学生阅读现状
阅读具有功利性。对于是否应该功利性阅读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纵观目前小学生购书情况,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购买各种教写作的书籍;为了应试,购买各种包含习题集的课外读物。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购买各种提升情商及技能的书籍;阅读没有从兴趣出发,或者说阅读的兴趣因为升学等某一迫切需求而搁置。
课外阅读时间严重被压缩。学生放学后时间被各种课外辅导班占用,同时还要完成学校的任务及课外辅导班作业。做完以上任务后就到了休息时间,所以学生的阅读时间严重被压缩,对高年级学生来说,甚至完全没有阅读时间。
阅读过于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因阅读的功利性严重,学生为了快速提升成绩,只读老师推荐的好文,缺乏系统性阅读,忽视了整本书阅读。
年龄与阅读量成反比。通过网络上的同步阅读书籍销售情况分析,小学阶段,低年级的销售量远远高于中高年级,随年级呈递减趋势。这种情况一是与课内知识及课后作业随年级递增有关,二是与阅读兴趣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有关。
虽然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但无论政府还是家长,都很重视阅读。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第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可见,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小学生阅读不仅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小学时期更容易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对策
制订特定的阅读计划。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必须有长期的、系统性的计划。对于阅读习惯来说,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有明确的阅读材料及有合理的阅读量的规划。制订一个阅读计划表:保证每天40—60分钟的阅读时间,可以将阅读时间按照其他兴趣班一样固定下来,如在学生完成课内作业后或者睡前;选择适合相应年级阅读的整本书,而非零散的单篇文章;规定每天的阅读量,比如一年级学生选择同步阅读类图书,一般情况下,此类图书大概一百多页,每天可以阅读15—20页,根据小学一年级孩子平均的阅读能力,一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这个阅读量,按计划一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一本书。
重视阅读内容的多样性。阅读的多样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体验,感受阅读魅力。依据语文教材及阅读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种类有不同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儿歌、童诗童谣、童话、生活故事、生活知识类作品比较感兴趣;而小学中年级学生对童诗、童话、神话、生活故事、传记、短篇小说、散文、知识类小百科更感兴趣;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诗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生活故事、传记、小说、散文、科普丛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
重视阅读材料的完整性。碎片化阅读是目前学生和成人都存在的阅读问题。碎片化阅读有其优点,就是能随时随地完成。但是其缺点大于优点,碎片化阅读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会阻碍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时,读的虽然都是经典的好文章,文章也具有多样性,但是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所以可以让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延伸阅读课文作家的其他文章,这不但保证了阅读的多样性,也是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深入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写作方式的有效途径。读整本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这个阅读环境包括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内在环境是指学生周边的人,而外在环境是指真正的地理上的阅读环境。先说内在环境,学生在学校接触老师、同学自不必说,这些身边人每天都在学习、看书,所以无需多言。而这里要讨论的学生周边的人是指家长。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书成为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只有身体力行,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定期与孩子交流读书感受,可同时和孩子读同一本书,和孩子及时交流读后感,让孩子感受到阅读路上有朋友,不孤单。再说外在环境,对于地理上的阅读环境,尽量打造一个“书无处不在”的环境,让学生视书为生活必需品,不刻意提醒便能看到,不费力便能得到。
采用合理的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著的两本著作《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分别讨论了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及具体实施办法。小学生在阅读图书时,不能每本都精读,更不能每本都略读。阅读同一本书,也可能有些部分精读,有些部分略读,这主要要看图书的种类及内容。精读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段落内容或词语的能力;而略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见识,提高理解能力。对于晦涩的字词等,不必要求小学生精读,如果一味强调精读,会适得其反,让小学生失去阅读兴趣。但若始终略读,就会失去读书的意义,无法达到读书的目的。所以精读与略读是两种阅读方法,学生要学习这两种方法,在长期阅读中慢慢摸索其相互关系,达到最佳阅读效果。
“让学生爱上书籍,终生与书籍为伴”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殷切期盼。培养孩子爱上读书,让孩子胸襟开阔、及时反思、知识渊博、积极探究、勇于尝试、勤于思考、坚持原则,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叶圣陶所说:“学生起初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要他们去养成,而养成的方法,唯有让他们去尝试。”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所谓阅读的习惯就是在阅读活动中经过反反复复的阅读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叶圣陶先生还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提到:“阅读是怎么一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營养。要做一个社会主义时代的公民,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比任何时代都重要。”
小学生阅读现状
阅读具有功利性。对于是否应该功利性阅读这个话题一直争论不休。纵观目前小学生购书情况,为了提高写作能力,购买各种教写作的书籍;为了应试,购买各种包含习题集的课外读物。为了提高某一方面的能力,购买各种提升情商及技能的书籍;阅读没有从兴趣出发,或者说阅读的兴趣因为升学等某一迫切需求而搁置。
课外阅读时间严重被压缩。学生放学后时间被各种课外辅导班占用,同时还要完成学校的任务及课外辅导班作业。做完以上任务后就到了休息时间,所以学生的阅读时间严重被压缩,对高年级学生来说,甚至完全没有阅读时间。
阅读过于碎片化。时间的碎片化导致了阅读的碎片化;因阅读的功利性严重,学生为了快速提升成绩,只读老师推荐的好文,缺乏系统性阅读,忽视了整本书阅读。
年龄与阅读量成反比。通过网络上的同步阅读书籍销售情况分析,小学阶段,低年级的销售量远远高于中高年级,随年级呈递减趋势。这种情况一是与课内知识及课后作业随年级递增有关,二是与阅读兴趣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有关。
虽然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存在一些问题,但无论政府还是家长,都很重视阅读。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第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可见,国家对全民阅读的重视程度。小学生阅读不仅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小学时期更容易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培养对策
制订特定的阅读计划。任何一个习惯的养成都必须有长期的、系统性的计划。对于阅读习惯来说,要有固定的阅读时间,有明确的阅读材料及有合理的阅读量的规划。制订一个阅读计划表:保证每天40—60分钟的阅读时间,可以将阅读时间按照其他兴趣班一样固定下来,如在学生完成课内作业后或者睡前;选择适合相应年级阅读的整本书,而非零散的单篇文章;规定每天的阅读量,比如一年级学生选择同步阅读类图书,一般情况下,此类图书大概一百多页,每天可以阅读15—20页,根据小学一年级孩子平均的阅读能力,一小时内完全可以完成这个阅读量,按计划一个星期就可以读完一本书。
重视阅读内容的多样性。阅读的多样化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体验,感受阅读魅力。依据语文教材及阅读研究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种类有不同兴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儿歌、童诗童谣、童话、生活故事、生活知识类作品比较感兴趣;而小学中年级学生对童诗、童话、神话、生活故事、传记、短篇小说、散文、知识类小百科更感兴趣;小学高年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诗歌、童话、寓言、历史故事、生活故事、传记、小说、散文、科普丛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图书。
重视阅读材料的完整性。碎片化阅读是目前学生和成人都存在的阅读问题。碎片化阅读有其优点,就是能随时随地完成。但是其缺点大于优点,碎片化阅读很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甚至会阻碍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而学生在学习语文教材时,读的虽然都是经典的好文章,文章也具有多样性,但是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所以可以让学生学习完课文后,延伸阅读课文作家的其他文章,这不但保证了阅读的多样性,也是拓展阅读面、扩大阅读量的重要方式,而且是深入了解作家的语言风格、写作方式的有效途径。读整本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是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条件。这个阅读环境包括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内在环境是指学生周边的人,而外在环境是指真正的地理上的阅读环境。先说内在环境,学生在学校接触老师、同学自不必说,这些身边人每天都在学习、看书,所以无需多言。而这里要讨论的学生周边的人是指家长。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让读书成为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只有身体力行,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定期与孩子交流读书感受,可同时和孩子读同一本书,和孩子及时交流读后感,让孩子感受到阅读路上有朋友,不孤单。再说外在环境,对于地理上的阅读环境,尽量打造一个“书无处不在”的环境,让学生视书为生活必需品,不刻意提醒便能看到,不费力便能得到。
采用合理的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和朱自清合著的两本著作《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分别讨论了精读和略读之间的关系及具体实施办法。小学生在阅读图书时,不能每本都精读,更不能每本都略读。阅读同一本书,也可能有些部分精读,有些部分略读,这主要要看图书的种类及内容。精读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段落内容或词语的能力;而略读是为了丰富学生的见识,提高理解能力。对于晦涩的字词等,不必要求小学生精读,如果一味强调精读,会适得其反,让小学生失去阅读兴趣。但若始终略读,就会失去读书的意义,无法达到读书的目的。所以精读与略读是两种阅读方法,学生要学习这两种方法,在长期阅读中慢慢摸索其相互关系,达到最佳阅读效果。
“让学生爱上书籍,终生与书籍为伴”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孩子好读书、读好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国家和社会的殷切期盼。培养孩子爱上读书,让孩子胸襟开阔、及时反思、知识渊博、积极探究、勇于尝试、勤于思考、坚持原则,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正如叶圣陶所说:“学生起初没有这样的习惯,所以要他们去养成,而养成的方法,唯有让他们去尝试。”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