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等几方面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社会公德;德育教育
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胁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二、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参考文献:
[1]张慧雨,孙昱.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2]章乐,范燕燕.小学德育教材中“问题”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教社两套小学三年级德育教材[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3]孙军,张乐天.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0(20)
[4]贝新茞.中小学(幼)礼仪教材探究——以人教版中小学、幼儿园全程礼仪教材为例谈礼仪教材编写[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5]赵雪.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施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儒家礼育思想及其实施方法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5
[6]齐亚红.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社会公德建设的出路[J].天府新论.2008(02)
[7]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8]屈陆,刘晓英,冯文全.制度和生活:学校德育实效的根本[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
[9]杜昔航.“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传统及其现代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03)
[10]许丽英.德育前沿理论与中国德育问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
【关键词】社会公德;德育教育
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简单的、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的使命是保护人们的公共生活,防止影响和威胁人们公共生活的现象发生。遵守社会公德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应尽的义务。学校以育人为根本目的就应当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础工程,常抓不懈。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要不断探索和寻求教育的最佳途径。
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措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正面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首先必须使青少年学生弄清什么是社会公德,其内容、性质、范围如何,然后再弄清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怎样执行社会公德。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少年知道在遵守社会公德方面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教育上可以采取正面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做法。
首先大力加强对学生尤其是新生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礼仪常规》教育,并制订了《一日常规》《宿舍文明公约》《班级卫生标准》《卫生区卫生标准》《食堂就餐文明公约》等一系列制度公约,因为这些“守则”“公约”中就包含看社会公德的各个方面,用这些“守则”“公约”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其次,通过社会公德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社会公德教育,强调遵守社会公德,做文明学生、文明公民的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识。第三,在政治课教学中,我们把社会公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也从理论上向学生指出了遵守社会公德的必要性。
二、规范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光靠正面说教,理论灌输是不够的,在学校里,教师的表率作用有着无形的教育功能,学校优美环境的营造也对学生起着无形的规范作用,这就要在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也是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在学生的眼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眼前现实中的行动榜样。因此,我们大力加强教职工的师德教育,使全体教职工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素质,在上课、办公、社交以及日常生活等场合,言语文明,行为端正,热情关怀学生,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从而德高为范,对学生产生很好的示范性和强烈的感召力。
学校通过加大投入,绿化、美化校园,努力创造优美、雅静、宜人的育人环境,团委会、少先队通过组织学生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护绿小组”,积极参与学校的绿化活动,培养学生日觉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优美的自然环境教育,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起到于无声处育桃李的教育功能,而且激发学生强烈的保护环境意识。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仅靠学校教育这一主阵地是不够的,家庭、社会这些校外力量不容忽视,因此,学校在社会公德教育上努力调动社会力量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调动家庭力量,我校以年级为单位,每学年家长学校都要举办1-2期的专题学习,通过家长学校促进家长家庭行为优化,以良好的家庭环境影响学生,并通过建立“家庭·学校联系卡”制度,全面了解学生在家庭里的表现,如孝敬父母、珍惜劳动成果,参加家务劳动等方面的表现,促进学生社会公德的养成。
二是各界参与。我校通过建立“三结合”委员会,邀请“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同志参与学校管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共同做好社会公德教育。比如邀请离退休老同志作有关报告,请公检法系统同志作普法讲座,介绍不遵守社会公德的反面教训,从反面对学生敲响警钟,等等。
参考文献:
[1]张慧雨,孙昱.构建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德育体系的重要性及其措施[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2)
[2]章乐,范燕燕.小学德育教材中“问题”的比较研究——基于人教社两套小学三年级德育教材[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3]孙军,张乐天.小学礼仪校本课程的研制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10(20)
[4]贝新茞.中小学(幼)礼仪教材探究——以人教版中小学、幼儿园全程礼仪教材为例谈礼仪教材编写[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5]赵雪.农村小学礼仪教育实施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儒家礼育思想及其实施方法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15
[6]齐亚红.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社会公德建设的出路[J].天府新论.2008(02)
[7]宋维维.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8]屈陆,刘晓英,冯文全.制度和生活:学校德育实效的根本[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04)
[9]杜昔航.“重私德轻公德”的道德传统及其现代影响[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03)
[10]许丽英.德育前沿理论与中国德育问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德育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教育学刊.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