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可以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中真正的主人。学生在参与知识的发现、论证和应用时,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开拓,从而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创新精神,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显著的提高。本文集中地探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发展。学数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要重视获取这些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已代替传统的接受学习,成为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对以往历次教法、学法改革的总结、概括与创新。学校数学组在近十年中先后参加了教改实验课题“自学辅导法”“目标教学法”与“中学数学优化思维教学”的实验,实验教师深切感受到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尽量使学生在学习过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之一是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学生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获得知识,从而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减负”。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把时间与精力重点放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放在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去探究,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以及相互交流上面来,尽量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坚决反对机械训练,搞题海战术。
二、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路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他们以强大的探究动力。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给出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穷人到富人那儿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会不愿意,哪知富人竟一口答应,但提出如下条件,在30天中,每天借给穷人1万元,借钱第一天起穷人还给富人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你帮帮他,看是否划算。听完题后,学生带着一份好奇心、一份疑问,带着帮穷人解决问题的一份责任心愉快地去探索,去研究。
2、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自主探索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的成功保证。探索研究需要每个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由此建构起新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学生探索研究、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3、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实践運用是探究性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向课外拓展、延伸,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反过来促进课堂学习,坚定学生继续钻研探索的决心。在探究“怎样测量校园里的一棵树的高度”时,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以数学活动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了许多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如阴天时树无影子或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
三、探究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1、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借鉴“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同时又要防止把探究性学习同化于“启发式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加以任何的点拨与启发,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探究漫无目的,不得要领,教师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但如果启发过多,则探究失去了实际意义,学生的探究变成了教师的探究,这样就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2、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机会,要把握好教学任务与探究深度、广度的关系,切忌一味为顾及教学去完成而浅尝辄止。一般情况下,教师是可以预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是可以顺利完成的。但是,某个时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会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甚至一时也拿不出答案的问题。这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创新的表露,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时候,教师切不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将之扼杀。
3、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始终把重点放在学生“观察→实践→猜想→验证→论证”这一探究过程,切忌为追求作业、考试的准确率而将重点摆在例题、练习这一环节,重蹈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老路。针对目前教科书与辅导资料上习题过多的现状,可以采取只要求做有代表性的题目(多选一)、能做在书上面的题目直接做在书上以及免抄题目等办法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
中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一、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从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发展。学数学不仅是获取知识,更要重视获取这些数学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已代替传统的接受学习,成为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对以往历次教法、学法改革的总结、概括与创新。学校数学组在近十年中先后参加了教改实验课题“自学辅导法”“目标教学法”与“中学数学优化思维教学”的实验,实验教师深切感受到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尽量使学生在学习过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宗旨之一是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教师是“导演”而不是“演员”,学生是“演员”而不是“观众”。教师不能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在教学中实现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获得知识,从而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
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减负”。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把时间与精力重点放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放在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去探究,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以及相互交流上面来,尽量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坚决反对机械训练,搞题海战术。
二、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路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给他们以强大的探究动力。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时,可以给出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穷人到富人那儿去借钱,原以为富人会不愿意,哪知富人竟一口答应,但提出如下条件,在30天中,每天借给穷人1万元,借钱第一天起穷人还给富人1分钱,第二天还2分钱,以后每天所还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30天后互不相欠,穷人听后,觉得挺划算,本想定下来,但又想到此富人是吝啬出名的,怕上当受骗,所以很为难,请你帮帮他,看是否划算。听完题后,学生带着一份好奇心、一份疑问,带着帮穷人解决问题的一份责任心愉快地去探索,去研究。
2、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自主探索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合作交流是探究性学习的成功保证。探索研究需要每个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由此建构起新知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只有通过学生探索研究、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才能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3、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实践運用是探究性学习的至关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将探究活动向课外拓展、延伸,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习兴趣,反过来促进课堂学习,坚定学生继续钻研探索的决心。在探究“怎样测量校园里的一棵树的高度”时,试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要求学生以数学活动小组为单位,由组长负责,把本小组的各种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这样一来学生积极性很高,想到了许多老师不曾想到的问题,如阴天时树无影子或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的计算等等方法。
三、探究性学习要注意的问题
1、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借鉴“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同时又要防止把探究性学习同化于“启发式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加以任何的点拨与启发,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探究漫无目的,不得要领,教师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但如果启发过多,则探究失去了实际意义,学生的探究变成了教师的探究,这样就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2、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留足学生探究的时间与机会,要把握好教学任务与探究深度、广度的关系,切忌一味为顾及教学去完成而浅尝辄止。一般情况下,教师是可以预料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向的。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与任务是可以顺利完成的。但是,某个时候,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也会提出教师意料之外甚至一时也拿不出答案的问题。这是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创新的表露,正是我们所希望的。这时候,教师切不可为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将之扼杀。
3、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始终把重点放在学生“观察→实践→猜想→验证→论证”这一探究过程,切忌为追求作业、考试的准确率而将重点摆在例题、练习这一环节,重蹈机械训练、题海战术的老路。针对目前教科书与辅导资料上习题过多的现状,可以采取只要求做有代表性的题目(多选一)、能做在书上面的题目直接做在书上以及免抄题目等办法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
总而言之,探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改变“教”与“学”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课程总体目标,使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在实践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