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以来,慈溪市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理念,做好“统筹引导、做精增量、做活存量”三篇文章,优化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益,全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近年来,慈溪市工业用地供给占建设用地总量维持在40%左右水平,居全省前列;2019年前三季度,慈溪市完成工业投资60.06亿元,同比增长15.5%,完成技改投资45.38亿元,同比增长8.3%,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半年的58.9%上升到76.3%。
注重精准引导做优“土地+产业”配置文章
突出规划引领,做到土地配置“一张图”。慈溪土地开发强度已超27%,达全省平均指标的两倍以上,而永久基本农田占全市耕地的88%,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开发空间已趋近饱和。对此,慈溪以“集约高效、三生融合、宜居适度”规划理念为引领,超前谋划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科学厘清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做到全市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空间“一张图规划、一张图管控、一张图开发”,推动产业用地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周巷北工业园区、观海卫智能家电园区等重大平台集聚,提升亩均土地效益产出。目前,慈溪规上企业亩均税收40万元,亩均增加值 1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14.3%。
突出集聚发展,做到空间管控“一盘棋”。突出集约高效产业发展导向,探索以城市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和产城融合“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土地利用模式,在产业发展上谋划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小家电智造小镇等平台,在城镇功能完善上突出前湾新区核心区、高铁板块、新城河区块、前湾金融港等17个重大功能区块,打造“一心两廊多点”的湾区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同时,根据中小民营企业数量多、布局散、80%企业用地面积在10亩以下的实际,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中”原则,引进“万洋”“国能置信”等企业,谋划打造16个规划布局科学、产业特色鲜明、土地利用集约的新型小微企业园区,形成全市“一镇一园”格局。
突出刚性约束,做到产业准入“一票决”。建立产业项目用地效益评审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长挂帅的产业建设服务领导小组,发改、经信、财政、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对拟入驻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等重大平台的项目,进行项目用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指标的全面审查,特别对于高能耗,亩均税收达不到标准,企业不属综合评价A、B档的项目予以“一票否决”,对进度较慢的项目亮“黄灯、红灯”。2019年以来,共通报项目38个,取消项目6个,为10家优质企业解决500亩用地需求。
强化科学调控做精“土地+项目”产出文章
坚持“挖潜增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开展重大产业平台、各镇(街道)用地需求调查,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将年度重点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中心镇建设、乡村振兴、小微企业园等项目全部纳入,实施“清单式”管理,重点保障了一批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项目、慈溪市级“123”千百亿级产业项目落地。同时,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和时序,统筹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历年批而未供土地、存量盘活挂钩指标,完善经营性用地出让预研判制度,把握经营性用地出让节奏,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专注“集约高效”,全力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以“亩产论英雄”改革为导向,实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攻坚行动,对存量基数大、盘活难度高的镇(街道)、产业平台落实专人指导督促,实行“一地一人一策”的闭环管理。同时,强化“两小”“低散乱”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大批而未供指标盘活、闲置土地处置、二级市场预转让、储备回购等力度,做到精准配置“增量”保重点,大力挖掘“存量”保其他,以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倒逼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着重“优化服务”,切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益。为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提供企业多元化用地模式,从2016年起,慈溪在宁波大市创新推出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和“差别化”地价政策,新增工业用地30年出让期限,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和优质招商项目,按招商优惠地价或“弹性出让”地价实施,降低优质企业用地成本。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19宗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涉及面积748.7亩。
突出机制创新做活“土地+市场”流转文章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省内率先建立县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和镇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组建16个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89个土地流转服务站,推动农户通过土地互换、土地内股外租、作价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股份合作。截至目前,慈溪全市土地流转率、规模经营率分别达73.11%和74.37%,居全国县市前列;2019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40元,同比增长9.6%,增速居宁波大市首位。
打通土地“二级市场”。为有效畅通企业用地渠道,加快闲置、低效用地有序流转,力促工业项目“地尽其用”,2017年,慈溪建成宁波首个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采取“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的渐进式改革方法,打造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慈溪模式”。同时,借鉴“淘宝网”的思路,搭建线上“土地超市”,建立“信息发布—达成交易—签订合同—交易监管—办理登记”流程,搭建实体和线上交易一体化的土地二级市场服务平台,成功盘活滨海经济开发区近千亩闲置土地厂房。截至目前,慈溪累计完成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500余宗,涉土面积4000多亩。
创新土地交易模式。为解决“批而未用”“久拖不决”闲置土地流转问题,慈溪创新推出土地交易“预告登记”和“分割登记”制度。其中,“预告登记”允许未达到开发投资强度要求的产业用地以预告登记形式进行预转让,办理项目开工手续,待开发投资达到法定要求时,再办理转移登记手续。目前已累计开展“预告登记”转让15宗、面积162.8亩。“分割登记”制度即允许开发投资达到一定条件的产业用地予以分割转让。如某企业因资金链问题,导致4.7万平方米工业用地逾期8年未动工,慈溪通过“分割登记”将闲置用地分别转讓给5家企业,实现竣工投产比原先提前18个月以上。该案例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二级市场典型案例,在全国各地推广。
注重精准引导做优“土地+产业”配置文章
突出规划引领,做到土地配置“一张图”。慈溪土地开发强度已超27%,达全省平均指标的两倍以上,而永久基本农田占全市耕地的88%,土地资源承载力和开发空间已趋近饱和。对此,慈溪以“集约高效、三生融合、宜居适度”规划理念为引领,超前谋划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科学厘清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做到全市产业布局和城镇发展空间“一张图规划、一张图管控、一张图开发”,推动产业用地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海经济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周巷北工业园区、观海卫智能家电园区等重大平台集聚,提升亩均土地效益产出。目前,慈溪规上企业亩均税收40万元,亩均增加值 1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7.7%和14.3%。
突出集聚发展,做到空间管控“一盘棋”。突出集约高效产业发展导向,探索以城市基础设施为导向的城市空间开发和产城融合“基础设施+产业+生态”土地利用模式,在产业发展上谋划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小家电智造小镇等平台,在城镇功能完善上突出前湾新区核心区、高铁板块、新城河区块、前湾金融港等17个重大功能区块,打造“一心两廊多点”的湾区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同时,根据中小民营企业数量多、布局散、80%企业用地面积在10亩以下的实际,按照“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服务集中”原则,引进“万洋”“国能置信”等企业,谋划打造16个规划布局科学、产业特色鲜明、土地利用集约的新型小微企业园区,形成全市“一镇一园”格局。
突出刚性约束,做到产业准入“一票决”。建立产业项目用地效益评审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长挂帅的产业建设服务领导小组,发改、经信、财政、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对拟入驻滨海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现代农业开发区等重大平台的项目,进行项目用地、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单位能耗等指标的全面审查,特别对于高能耗,亩均税收达不到标准,企业不属综合评价A、B档的项目予以“一票否决”,对进度较慢的项目亮“黄灯、红灯”。2019年以来,共通报项目38个,取消项目6个,为10家优质企业解决500亩用地需求。
强化科学调控做精“土地+项目”产出文章
坚持“挖潜增效”,保障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开展重大产业平台、各镇(街道)用地需求调查,建立“重点项目储备库”,将年度重点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中心镇建设、乡村振兴、小微企业园等项目全部纳入,实施“清单式”管理,重点保障了一批宁波“246”万千亿级产业项目、慈溪市级“123”千百亿级产业项目落地。同时,根据项目建设规模和时序,统筹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历年批而未供土地、存量盘活挂钩指标,完善经营性用地出让预研判制度,把握经营性用地出让节奏,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
专注“集约高效”,全力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以“亩产论英雄”改革为导向,实施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攻坚行动,对存量基数大、盘活难度高的镇(街道)、产业平台落实专人指导督促,实行“一地一人一策”的闭环管理。同时,强化“两小”“低散乱”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大批而未供指标盘活、闲置土地处置、二级市场预转让、储备回购等力度,做到精准配置“增量”保重点,大力挖掘“存量”保其他,以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倒逼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着重“优化服务”,切实提升土地产出效益。为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提供企业多元化用地模式,从2016年起,慈溪在宁波大市创新推出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制”和“差别化”地价政策,新增工业用地30年出让期限,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和优质招商项目,按招商优惠地价或“弹性出让”地价实施,降低优质企业用地成本。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有19宗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涉及面积748.7亩。
突出机制创新做活“土地+市场”流转文章
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在省内率先建立县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和镇级土地流转有形市场,组建16个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89个土地流转服务站,推动农户通过土地互换、土地内股外租、作价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股份合作。截至目前,慈溪全市土地流转率、规模经营率分别达73.11%和74.37%,居全国县市前列;2019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440元,同比增长9.6%,增速居宁波大市首位。
打通土地“二级市场”。为有效畅通企业用地渠道,加快闲置、低效用地有序流转,力促工业项目“地尽其用”,2017年,慈溪建成宁波首个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平台,采取“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的渐进式改革方法,打造土地“二级市场”交易“慈溪模式”。同时,借鉴“淘宝网”的思路,搭建线上“土地超市”,建立“信息发布—达成交易—签订合同—交易监管—办理登记”流程,搭建实体和线上交易一体化的土地二级市场服务平台,成功盘活滨海经济开发区近千亩闲置土地厂房。截至目前,慈溪累计完成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500余宗,涉土面积4000多亩。
创新土地交易模式。为解决“批而未用”“久拖不决”闲置土地流转问题,慈溪创新推出土地交易“预告登记”和“分割登记”制度。其中,“预告登记”允许未达到开发投资强度要求的产业用地以预告登记形式进行预转让,办理项目开工手续,待开发投资达到法定要求时,再办理转移登记手续。目前已累计开展“预告登记”转让15宗、面积162.8亩。“分割登记”制度即允许开发投资达到一定条件的产业用地予以分割转让。如某企业因资金链问题,导致4.7万平方米工业用地逾期8年未动工,慈溪通过“分割登记”将闲置用地分别转讓给5家企业,实现竣工投产比原先提前18个月以上。该案例入选国家自然资源部二级市场典型案例,在全国各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