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用活用好初中数学教材

来源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b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时,以静为动,以远为近,化难为易,适当补充是用好教材、变教材为学材的关键.
  1.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静与动”的关系
  静与动,就是教师在教学时把教材中用文字或图片表示的静态内容,用多媒体视频、动画展示,或者用教具现场做实验,借助学生所在的教室、周围环境等三维空间,使其生动形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并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y=kx+b,k≠0和二次函数y=a(x-h)x+k,a≠0时,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对图象进行上、下或左、右平移,当平移一个具体的单位长度后,得到相应的函数关系式,然后,让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特别是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与a的正负之间的关系,开口大小与a的绝对值之间的关系,抛物线上、下平移与k的正负和绝对值之间的关系,抛物线左、右平移与h的负正和绝对值之间的关系.反过来,由解析式y=a(x-h)2+k,a≠0中常数a,h,k的变化来看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开口大小、对称轴和顶点的情况.
  2.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化难为易”
  化难为易,就是对教材中的难点,教师采取增加情境、动手实验、探究等措施,或采用适当细化、铺垫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有理数的乘法”时,除根据教材中的三个思考题所总结的规律:随着后一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随着前一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递减3;随着后一乘数逐次递减1,积逐次增加3,归纳得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外,笔者又用“相反数”的知识进行辅助教学,例如,(-2)×3=-6表示3个(-2)相加的和是-6;(-2)×(-3)=6,是表示3个(-2)相加的和的相反数是6.这样就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此法则.
  3.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补充,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适当补充,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教材内容及后续学习的需要,适当增加教学情境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获得更大的发展.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解析式中k,b的关系时,除了同一条直线上、下或左、右平移后所得解析式中k,b的变化外,再补充教学: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的解析式中k的关系.
  另外,在教學人教版第二十二章 二次函数“22.3实际问题与二次函数”中的“探究1”时,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解:(原问题的解答)矩形场地的周长是60 m,一边长为l m,所以,另一边长为(60/2-l) m.
  场地的面积S=(30-l)l,即S=-l2+30l,(0  因此,当l=-b/2a=-30/2x(-1)=15时,S有最大值:(4ac-b2)/4a=-302/4x(-1)=225.也就是说,当l=15 m时,场地的面积S最大.
  .
  同学们在完成原探究后,再在原探究的基础上分别解答下列问题(解答并画出相应的图形):
  (1) 矩形一边长不超过12 m时,当另一边的长度是多少米时,场地面积S最大?(解答过程略,图形如下)也就是说,当l=12 m时,场地的面积S的最大值为216平方米.
  (2)矩形一边长不超过16 m时,当另一边的长度是多少米时,场地面积S最大?(解答过程略,图形如下)
  也就是说,当l=15 m时,场地的面积S的最大值为225平方米.
  (3)矩形一边长大于或等于16 m且小于30 m时,当另一边的长度是多少米时,场地面积S最大?(解答过程略,图形如下) 也就是说,当l=16m时,场地的面积S的最大值为224平方米.
  (4)矩形一边长不小于16 m且不超过25 m,当另一边的长度是多少米时,场地的面积S最大?(解答过程略,图形如下)
  也就是说,当l=16m时,场地的面积S的最大值为224平方米.
  这四种情况告诉学生:如果我们遇到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就简单随便地运用函数的最高点或最低点来解答,而没有考虑函数图象的最高点或最低点对应的自变量是否在该问题所给的取值范围内,往往会导致解答错误.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立足教材,而且能够较好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用教材教的目的是通过典型例题使教材中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通过补充、更新、细化,使教材的内容更丰富,更有时代感,更贴近和适合学生的学习.新课标是宏观依据、理论依据,教材则是微观依据、静态依据.新课标重在宏观把握,理念引领,而教材则是具体细微地落实新课标.有效地用好教材,考验的是教师对新课标的正确理解,对教材的全面把握,对学情的准确洞悉.快速、准确、巧妙地找到每个章节的内容与新课标三维目标训练、检测、实现的对接点,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终身修炼的基本功.正因为这样,教师既要基于教材教,又不能局限于教教材.作为教师,开发教材的意识理应与时俱进、与生俱进,其能力更应不断提高.创造性地用教材教,是每位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总之,教材是我们教师最亲密的工作伙伴,是教师们新时代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学生手中最好的学习读物.
其他文献
在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中有多个知识点涉及计算,如关于汇率、劳动生产率、价值量、通货膨胀等考点的计算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加减乘除箭头法”解《经济生活》中的计算题,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加减乘除箭头法”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弄清各量之间的关系,而各量之间的关系笔者将其概括为“加减乘除”的关系。  “加”,題中有“增加”“提高”“上升”等字眼时用加(+),算式可以表示为1+x%,如题
期刊
为了区分以往的精读课与略读课,统编教材编写者设计了教读课和自读课这两种课型。教读课和自读课在编写体例上有着很大的区别:教读课有单元导语、预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自读课有旁批和阅读提示。可以说,旁批是统编教材自读课的一个亮点。  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朱于国老师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三位一体”阅读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指出:“文旁设置‘旁批’,或点拨阅读门径,或提示阅读重点,或引导深入思考,通过搭
期刊
在高考复习备考时应做一些整合。整合,其本意是把零散的东西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形成有效的一个整体。知识整合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在本文中谈论的“整合”,既包含了知识的整合,又有方法和思维的整合。具体来说有三点:其一是试卷题型的整合;其二是阅读和答题的整合,即读写整合;其三是文本体裁的整合。  一、试卷题型的整合——一词一句一份题  一张语文试卷,其基本单位是词语和句
期刊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非常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文言文也不例外。八年级上册出现了两篇文言文自读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大致读懂文言文一般都是教读课“预习”中就提出的任务,也就是说,在正式讲课之前,学生应该对文章的基本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花一部分时间点拨个别难点,但不能把大部分时间用于解释字词与翻译文句,要投入相当精力诵读课文和研讨问题。自读课的“阅读提示”抓住文章最精粹的点进行分析,为学生的
期刊
一、文本解读相关理论和分析  文本解读的方式是因人而异的、多元化的。在阅读教学中,作者与读者共同赋予文本意义。深层解读文本意味着诸如梳理结构、提炼归纳、推断隐含意义、批判性分析等阅读策略的综合运用。张秋会、王蔷结合三中心论、语篇分析理论和图式理论,从语篇的整体性出发,阐释了如何从主题角度、内容角度、文体角度、语言角度和作者角度进行文本解读。刘林峰、谢平提炼出文本解读的五个方面:梳理篇章结构、提炼重
期刊
一、分级阅读教学设计原则  阅读教学设计的原则很多,Active Reading(积极阅读)原则是分级阅读教学中实用性很强的一种。在Anderson提出的Active阅读教学策略的基础上,陈则航和闫赤兵老师提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阅读者,并对Anderson的理论做出了一些调整(见下表),使得它对绘本及分级阅读的教学设计更有指导意义。  其中,不同点在于: 
期刊
编者按: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一个亮点,也是实施的一个难点。大多数语文老师习惯于把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和课堂,综合性学习只是纸上谈兵,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可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开展,也可以发动学生,充分利用周末、寒暑假时间到社
期刊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该倡议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融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它既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也是深化区域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国主张,更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担当
期刊
大家好,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罗婕,来自昆明滇池中学。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个“学生”的学“生”故事》。  从教16年,我做了13年的班主任,今年39岁,明年就40。按理说,也该是一枚油腻的中年妇女了,可你们知道吗?在许多老教师眼里,现在的罗婕比刚工作那会要显得年轻。前不久,班里的一名家长无意间说起了孩子对我的印象:罗老师,我们家孩子可喜欢您了,说您没心没肺的。电话另一端的我哭笑不得。  老了老了
期刊
阅读记叙性材料进行作文,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中考常见的考试类型。而审题是最关键的一步,举足轻重,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何抓住材料要害,吃透材料内涵,不少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本文就记叙性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进行归纳,并通过具体素材,运用理论指导审题实践,以期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记叙性材料审题的一般方法  1. 看对象,看叙写的对象是什么。  2. 看所为,看主人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