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阅读教学领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不尽人意的地方。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新教学理念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有效课堂的建立。有效的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那怎样才能做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本人的实践工作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课”在教师心目中
所谓“课”在教师心目中就是教师要读熟教材,备好课,熟练地驾驭教材。这需要教师先深入解读文本,再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1)教者读熟执教的每一篇课文。教学每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及脉络,体会作者的情感。读准每个字,读懂每个词,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文章的要领和内涵,揣摩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情感。只有你读进去了,才能把握课文的精髓,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学《掌声》时,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出课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重点,抓住小英两次掌声前后的神态表现,体会到那掌声其实就是鼓励、帮助、支持、关心。如果这读懂了,那组织教学时就把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传递给你的学生。
(2)找准疑难点、空白点。苏教版课文语言比较精炼,一个字一个词就传递着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人物品质。教者要仔细品味,找准疑难点和空白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课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阳光从窗外悄悄探出头来。一个“探字”衬托出了父母间恩爱的情感。教师以此为教学线索,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这句话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探”,体会到父母间的真挚的情感,并以此唤醒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我们的语文教材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空白点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发展语言,形成能力。
二、确立有效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都要有知识、情感、能力这几块目标。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例如第一课时,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理清文脉,应是它的主要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对于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灵活确立目标。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分清主次我觉得很重要。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三、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使用是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启现。教师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朝既定目标顺利航行。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则往往会与目标背道而驰。
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成为讲解文章的线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一教师在上《望月》一文时,出示一幅图画,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让学生提问题并重点出示几个问题,带领学生探讨。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慢慢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紧紧抓住这重点句,带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四、紧扣文本特色,提纲挈领地教
苏教版课文有不同的特色。有的以生动语言描述为主,有的以情境描述为主,有的以对话描述为主……教者根据文本特色执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年级《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对话描述。我根据这一文本特色,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想象人物互通电话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语气,试加提示语。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有味。使学生投入到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抓手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连课文为什么以《诚实与信任》为课题这样的问题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1)让学生在精妙的语言处品味。“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这一句话,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是我的家园。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也就那么几处,它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和艺术。我坚持在语文课堂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鉴赏、潜心揣摩。如《放飞理想的风筝》抓住一个“转”字,读出一种心境;《爱如茉莉》一课中抓住“奔”一词,父母间的恩爱;《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抓住“伟大”一词,从不同的角度,领悟了爱因斯坦真实形象。抓住这些精要的内容让学生学得充分些、透彻些。学会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2)让学生在鲜活的形象中感悟。每读一篇课文,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课文留下初步的印象,但从形成印象到留下深刻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感悟理解课文的质的飞跃。《大江保卫战》这一课,围绕“全然不顾”这一中心词,让学生潜心会文,初步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抗洪官兵面对劳累、伤痛、危险全然不顾的形象。利用“_______,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一填空补缺。用填空的方式巧妙地深化文本的内涵,因此,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悟自得自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与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很多信息沟通起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到精神感悟,从字面意义到深层的隐含意义,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语言的品析,抗洪官兵的英雄形象真正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在教师心目中
所谓“课”在教师心目中就是教师要读熟教材,备好课,熟练地驾驭教材。这需要教师先深入解读文本,再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1)教者读熟执教的每一篇课文。教学每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内容及脉络,体会作者的情感。读准每个字,读懂每个词,用自己的心去感悟文章的要领和内涵,揣摩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情感。只有你读进去了,才能把握课文的精髓,才能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学《掌声》时,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理出课文的思路,把握课文的重点,抓住小英两次掌声前后的神态表现,体会到那掌声其实就是鼓励、帮助、支持、关心。如果这读懂了,那组织教学时就把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传递给你的学生。
(2)找准疑难点、空白点。苏教版课文语言比较精炼,一个字一个词就传递着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表现出人物品质。教者要仔细品味,找准疑难点和空白点,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比如在教学《爱如茉莉》时,课文中有一处这样写道:阳光从窗外悄悄探出头来。一个“探字”衬托出了父母间恩爱的情感。教师以此为教学线索,积极引导学生探讨这句话为什么不用“升”而用“探”,体会到父母间的真挚的情感,并以此唤醒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同时,我们的语文教材还存在着很多空白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空白点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想象,发展语言,形成能力。
二、确立有效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和明确。在一篇课文中,在一节课上,都要有知识、情感、能力这几块目标。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除了依自己的理解而定的个性目标外,应该有它固有的教学目标与板块。例如第一课时,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理清文脉,应是它的主要目标。而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无疑是第二课时的主要追求。对于低段而言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每一堂课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每课时都有自己的课时目标,作为语文教师,灵活确立目标。每篇课文的内容很多,课时的目标也不止一个,分清主次我觉得很重要。教者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目标精了,重点准了,教学效率自然就高了。
三、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与使用是教师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启现。教师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朝既定目标顺利航行。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则往往会与目标背道而驰。
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成为讲解文章的线索,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下面的例子就充分体现了教学切入点的简约集中:一教师在上《望月》一文时,出示一幅图画,出示“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让学生提问题并重点出示几个问题,带领学生探讨。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慢慢品味文章语言,体会文章所描绘的意境。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紧紧抓住这重点句,带领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抓住好的教学切入点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我们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反思,细心揣摩,用慧眼去发掘这个“切入点”,巧妙设置,从而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四、紧扣文本特色,提纲挈领地教
苏教版课文有不同的特色。有的以生动语言描述为主,有的以情境描述为主,有的以对话描述为主……教者根据文本特色执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年级《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中,有一段对话描述。我根据这一文本特色,设计了一个综合训练:引导学生想象人物互通电话时的表情、动作、神态,体会人物说话时心情,感受人物这样说话的语气,试加提示语。读着读着,学生觉得加上一些提示语后,读起来更有味。使学生投入到积极还原体验人物当时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读为主要抓手的训练中,慢慢地,触及人物内在的品质,人物的精神变得看得见、听得出、说得准、读得好、写得活,甚至连课文为什么以《诚实与信任》为课题这样的问题在教学结束时迎刃而解了。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与文本对话
(1)让学生在精妙的语言处品味。“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海德格尔这一句话,多年来一直影响着我的语文课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语言是我的家园。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也就那么几处,它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和艺术。我坚持在语文课堂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鉴赏、潜心揣摩。如《放飞理想的风筝》抓住一个“转”字,读出一种心境;《爱如茉莉》一课中抓住“奔”一词,父母间的恩爱;《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抓住“伟大”一词,从不同的角度,领悟了爱因斯坦真实形象。抓住这些精要的内容让学生学得充分些、透彻些。学会品味语言,体悟情感。
(2)让学生在鲜活的形象中感悟。每读一篇课文,每一个学生都能对课文留下初步的印象,但从形成印象到留下深刻印象对于学生来说,是感悟理解课文的质的飞跃。《大江保卫战》这一课,围绕“全然不顾”这一中心词,让学生潜心会文,初步感受文本中所描绘的抗洪官兵面对劳累、伤痛、危险全然不顾的形象。利用“_______,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这一填空补缺。用填空的方式巧妙地深化文本的内涵,因此,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自悟自得自会的学习机会,使学生与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很多信息沟通起来,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到精神感悟,从字面意义到深层的隐含意义,从对内容的理解到对语言的品析,抗洪官兵的英雄形象真正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