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死亡描写及其审美意义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ians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死亡是一个人类无法逃避的问题,也是哲学上值得深刻思考的永恒问题,而文学上更是用死亡的方式打破完满的结局,带给读者迥然不同的审美体验。《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间大篇幅的死亡描写,显示了作者曹雪芹的独特匠心,“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的死亡,带有各自的特点,展现了深层的审美内涵与意义,留给后世解味。
  关键词:《红楼梦》 死亡描写 象征 审美意义
  王国维曾言:“《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1]确实,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遭遇到了世间最可怕的死亡,与人间完成了彻底的告别,这种大范围的死亡不符合自然该有的规律,正是这样才更加具有了悲剧美。其中,不同的人,不同的死亡情调,给人们不同的感受。作品有诗道“字字看来皆是血”,红楼闺院里众多人物的死亡描寫,成就了整体的悲剧美。
  一.《红楼梦》的死亡描写
  新生命的诞生是饱含希望的,而死亡却是毁灭,《红楼梦》整部作品中众多的人物都走向了死亡的结局,这些人物生命终结的刻画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就是直接写人物的面貌、话语、动作。
  首先我们看一下对于尤三姐死亡的描写:
  “一听贾琏要同他出去,连忙摘下剑来,将一股雌锋隐在肘内,出来便说:‘你们不必出去再议,还你的定礼。’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与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扶难’,芳灵蕙性,渺渺冥冥,不知那里去了。”[2]通过对其动作和语言的描写,一个为爱等候也为爱绝望的贞烈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桃花散落,红颜逝去,再没有后悔的机会。这个场面没有拖沓的话语和一连串的动作,用十分简单的形式留给了人们震撼人心的画面享受,原来真正决绝的女子一出场便是刀锋,没有收鞘的余地。
  而元春作为金陵十二钗的第三位,在贾家处于特殊的位置,她是这家族光荣的象征,也是宁荣两府与皇家联系的纽带。然而虽贵为皇妃,她的结局却是十分凄惨的。在生命即将结束之前,贾母与王夫人遵旨进宫,此时她“痰塞口涎,不能言语,见了贾母,只有悲泣之状,却少眼泪。”“目不能顾,渐渐脸色改变。”[3]这是对她情态的直接描写。
  以上所举都是直接通过写人物生命最后时间的面貌、话语、动作等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死亡场景,这些属于直接描写,非常有画面感和冲击力。然而还有不少人物的死亡是假借他人之口公之于众的,这就是间接描写,间接的描写是小说重要的描写手法,也为读者增加了一种观察角度。
  如王熙凤之死是通过王夫人打发人去传话宝玉的事件中体现的。“只见王夫人那边打发人来说:‘琏二奶奶不好了,还没有咽气,二爷二奶奶且慢些过去罢。琏二奶奶病的有些古怪,从三更天起到四更时候,琏二奶奶没有住嘴说些胡话,要船要轿的说到金陵归入册子去。众人不懂,他只是哭哭喊喊的。’”而晴雯的死,作者也是通过一个小丫头向宝玉转告宋妈的回话:“回来说,睛雯姐姐直着脖子叫了一夜,今日早起,住了口,世事不知,只有倒气的分儿了。”[4]
  这些传话人的叙述为人物的死亡作了间接的交代。还有心肠歹毒最终反而害己的夏金桂,其死亡描写就在薛姨妈的话语里,“我忙着看去,只见媳妇不鼻子眼睛里都流出血来,在地上乱滚,两手在心口乱抓,两脚乱蹬,把我吓死了。”我们是可以想见夏金桂临死之前是如何挣扎的,薛姨妈的一句“吓死了”也正是我们对于这个场景的最初感受,平静下来再想想恶人临死之前这种折磨还是让人觉得有些快意的。虽然这种间接的描写对于人物的死亡是存在时间差的,而且转述人也存在一定的语言上的夸张,但是同样的从动作和言语等方面较为完美的重塑了死亡场景。
  正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两种方式的共同使用,让《红楼梦》整体的死亡描写更突出,更有其表现的张力,让读者们不至于乏味,带来了新鲜感,这正是使用不同手法的魅力。
  二.《红楼梦》死亡描写的审美意义
  在《红楼梦》中,所有人物的死亡描写中都蕴含着更多的对死亡的思索,一切的死亡描写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和思想,所以在关注死亡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到时代因素和个人心理的影响,从而更深入地探讨《红楼梦》人物死亡描写的审美意义。
  (一)年老善终与年轻早夭的反差与悲剧意义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我夙生曾受君再生恩,故以艳色蛊惑,摄君精气,欲君以瘵疾善终。”善终是指的老死,而不是死于祸患,被当作报恩的手段。善终在《红楼梦》里也就单单只有一个贾母。“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5]在生命终了之前她仍是平和的,脸上是带着笑容的,没有多大的痛苦,奔赴黄泉之前还睁眼把家里人都瞧了一瞧,才归了天。她是长寿之人,活到八十三岁,没有受过重症的折磨,生前也不过是些吃药调养的小病。
  但是府上年轻一辈的死亡,却完全不是这样,他们大多痛苦煎熬,被折磨的不成人样。黛玉天生身体怯弱,生命的最后阶段,绝粒、咳血、晕厥各种情形;王熙凤也是一心求死,除了身体的病痛,更有精神上的恍惚;尤二姐死前也黄瘦不堪,精神疲乏,恹恹卧床,了无生气。金钏儿、鸳鸯、香菱、晴雯、元春、迎春都最终归于黄土,“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一个个如花佳人如此薄命,为什么造成这样的惨剧?在我看来正是年长一辈对于年轻一辈的摧残所至。在家族和自身利益的驱使下,这些年长者,以贾母、贾政、贾赦、王夫人为代表,他们是封建秩序和道德的守门人。男子要追求功名利禄,女子要相夫教子,任何自由的想法在他们眼里都是叛逆和极端。他们所隶属的封建统治阶级已经开始腐朽,但无奈“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在新的时代还未到来之前,他们可以继续摧残青年一辈。黛玉、晴雯、司棋等因不能封建遵守法而被统治阶级抛弃,落得个香魂飘散的结局。所以在《红楼梦》里我们看到的都是压抑的人性,年轻的少年和少女们生活在腐朽发霉、暗无天日的封建统治下,没有任何自由可言,想要的爱情、想要的尊严都好似隔了几重天。他们的死亡让我们看到末世快要到来,年轻一辈的反抗将开出鲜艳的死亡的花朵,穿破旧的体制,让摧残成为过往,让死亡成为宣战。   (二)人物心理情感的区别表现与艺术包装
  在《红楼梦》中,死亡的女性并不是少数,为什么我们却能记忆和区分出不同人的归宿呢?这是因为让人印象深刻的死亡描写一定伴随着强烈的心理情感激荡,带给人强烈的震撼力。因此书中不同的死亡描写使她们重新活了过来,通过人物死亡的最后心理的不同表现,再一次强化了自身性格的偏向性,艺术包装让人物形象变得栩栩如生。
  金钏儿投井,是为了不用承担痛苦的折磨,她的心理是极其羞愤的,因为王夫人对她的羞辱已经打破了她内心的防线,人格和尊严都已经被侮辱的情况下,她没有颜面苟活,这让我们看到她性格中廉耻和刚烈的成分,让读者为她叫屈喊冤;鸳鸯悬梁,她的心理是很容易分析的,没有了贾母的保护,她无法护自我周全,很可能被局势所迫抬为姨娘,这时候死亡成为一种解脱,再也不用担忧未来的荆棘,不用被迫过上自己所鄙夷的生活,她的心理反而是理智的,这与她平时玲珑聪慧的性格是相一致的。
  再来看秦钟的死亡,他是秦可卿的弟弟,宝玉的好朋友,但他却不是胆大妄为的人,他虽然为男儿之身,却有女儿的心性,他是没有勇气坚持与小尼姑智能儿的爱情的,所以两人的关系一旦见光,便是幻灭之时,尤其是父亲被自己气病这件事更是给他心上重重的一击。他性格中的软弱和孝道观念成为压倒他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的死更多因为内疚和后悔,他无法原谅自己的作为,认为自己的情感的诉求为家门抹黑,这使他的人物形象在他生命结束时也无法爆发反叛的力量,反而为现实的功名利祿做了最后的辩解和规劝。。
  综上所述,《红楼梦》的人物以独具特色的死亡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人物塑造更加圆满,使情节发展更加曲折。整本作品都透漏着死亡的气息,交织着在生命的美好和毁灭,这是这种落差带给人们奇妙的审美体验,升华了文本的审美内涵。所以其审美意义是非凡的,不仅关联了时代,也挖掘了人物心理,让人一层一层的深入主题,走近人物。
  注 释
  [1]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注[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160.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499-500.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722-723.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847.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820.
  参考文献
  [1]卢仙娥.试论《红楼梦》中的死亡描写[J].临沂大学学报,2014(5):64-66.
  [2]王颖卓.论《红楼梦》死亡描写的形式[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1):93-96.
  [3]李春霞.论《红楼梦》中疾病描写的作用[J].《学术交流》(哈尔滨).2011.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乡亲们,上午好!今天是望粮山村党支部书记尚海功同志和我共同发起的“教授下村季度讲堂”的第二讲。我本来打算从武汉大学请一位教授来主讲的,并且已经跟这位专家打好了招呼。但是,望粮山村的不少朋友都希望我能来亲自讲一次,觉得我是这个地方土生土长的人,对这里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讲起来更贴近实际,大家听起来会感到更加亲切。对家乡人的要求,只要合情合理,只要力所能及,我一向都是乐意效劳的。因此,我今天就赶着鸭子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组成。而在经济建设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要继续弘扬传承革命文化,革命先驱者不畏艰辛、勇于拼搏的精神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土地改革运动正是中国革命斗争的壮丽篇章,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吹响了新号角。如何认识丰富驳杂的土改书写,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一
历史文化小说并不好写,借用当前创作评论界的说辞,也算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具有一定挑战性。其难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历史文化真实的把握上。由于通常要求的要尊重史实,所以小说基本被框定在由历史既定的范围和轨道,作家腾挪跳跃的场域有限,在编凑和再现历史的时候不能悖离艺术的真实,“带着镣铐跳舞”,因此,成就的作品弄不好往往一副学究气或者呆板相,让人不忍卒读。二是在小说艺术的整体出新方面。历史文化小
内容摘要:高考复读在我国长期存在,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宁夏高考复读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根据宁夏近几年高考复读考生的类型构成以及数量规模,分析宁夏高考复读的现况,并根据这种现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给出较为合理的建议,为高考改革提供相关的数据研究基础。  关键词:高考复读 农村考生 录取  高考复读现象在我国长期存在。从古代,好多考生(举子)在京城考完试后,“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特别是对有实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设施的基本普及,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的在线教学交互平台研究备受关注,如何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事业提质增效成为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在线学习平台的发展给汉语教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发展,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的应用平台给汉语国际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本文从“互联网 ”视角下,审视汉语国际教育在线平台的现状及优势,剖析当前互联网 汉语国际教育在
内容摘要:新诗走过百年,曾几度受人追捧,然而80年代后期以来,新诗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从新诗内部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在内容上脱离群众,缺乏时代精神;其次,语言走向口语化、庸俗化和欲望化;最后,新诗诗体建设不够完善。  关键词:新诗 时代精神 语言 新诗诗体  中国新诗已经走过百年的历程,在此期间,新诗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并创造出一批经典的诗歌。20世纪80年代
景区康剑主任盯着这块石头看了好多年。他在这一带长大,小时候他看这块石头会害羞脸红,觉得那块像男人的石头趴在像女人的石头上,耍流氓。长大以后他觉得石头的姿势美极了,他是一位摄影家,拍了好多张石头的照片,最美的一张是黄昏时分,抱在一起的男女石头人,裸露身体,在霞光彩云的山坡上做着天底下最美的事儿。  康剑说,这个石头叫风流石,也有人叫情侣石。我说,叫风流石好。风流自然。石头的模样本来就是风流动造化的,
近来,一位朋友从深圳寄来一部诗稿,约我作序。三天后我开始阅读,并通过阅读获得激情与美感。  这么说吧,这些诗歌制作了原生态的自然农事与湖泊芦苇以及蔓草疯长的语言之境,令我想象那一幕幕串烧在平原村落的袅袅炊烟和空旷寂静的田野以及天边的流云与雁阵之秋;同样,诗歌也使我想象出那种由解构到还原的原住民生活,在闪烁的河水中那晃白的夕阳和其他景物不断切换的数码图像与幻影;当然还有,这些诗歌对自然物象和人之生存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社会对全面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并结合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相关解决措施。  关健词:中职学生 德育教育 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要求。当代社会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多,在为青少年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无形中也给青少年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这就要求青少年们必须具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有一颗经得起挫折和磨难的心。要想在现代社会抓
在《寂寞如雪》发表之前,马南其实已经以马桂兰之名发表了不少作品,虽在圈内小有名气,但是尚未引起评论界的重视。对于许多作家来说,往往都会经历一段写作的黑暗摸索期,这个过程可能还比较漫长,让人备尝犹疑、焦虑和痛苦的折磨,然后也许突然会如有神助,某部作品一下子刷亮了大家的眼睛,也照亮了他自己前行的方向。《寂寞如雪》之于马南的意义,大概就是如此。正如她的名字由马桂兰改为马南,仿佛象征着某种新生,这部作品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