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已经成了教师的共识。而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教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学生能否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对学生产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的主观意向,投入热情去主动求知、创新有着极大的影响。可以说,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直接制约着教师运用主体性教学思想进行教学的进程学生创新意识发展的进程。因此,当前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研究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问题意识 学生 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也是现在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者,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意识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心理品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困惑与探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促使下,人们会积极地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记忆性,又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造活动首先源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活动将无从谈起。
教学实践也表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诱导学生提问,能收到特殊的效果。第一,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提问质疑,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作为认识的主体,独立思维,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解决问题。第二,有益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动脑筋思考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更体现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不仅如此,学生提问质疑,往往是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或不同见解,反映着他们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第三,可以较好地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学生的提问质疑,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满足学生的部分给予补充,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学中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第一,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敢问。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学生敢问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因为在愉悦、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其主体性、独立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发扬教学民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改变以往知识的传授者、高高在上的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指导者;充分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听取和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或主张。发扬教学民主,还必须融洽师生关系,因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间真诚的理解和信任。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感染他们。
第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好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地努力去探索、去解惑,向着认知目标前进。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好问,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使之“生疑”、“困惑”,进而使之勤思好问。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借助直观手段,如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的出示,显示出与学生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第二,引导学生对各种矛盾的事实、现象、数据进行观察、对照、分析,通过客观事实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的需要,从而形成问题情境。第三,在对学生典型的、普遍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第四,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引起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例如,有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可以拆阅自己的信件,有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拆阅自己的信件。要求从法律角度判断谁是谁非,就可以创设出问题情境。第五,模拟现实生活情境,激化认知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例如,播放录像:小明正在读初二,父亲为了挣钱,让小明去打工。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想?要求用法律知识来解决,这样激化了学生的认知矛盾,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
第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分解法、联想对比法、质疑法等方法进行提问,不断强化练习,可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提高。
例如,分解式提问法。分解法提问,主要适用于概念和定义的理解中。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多层次的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这种思维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法律”的定义分解为三个层次来提问:什么是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国家强制力是指什么?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既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又让学生从中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式之一。
又如,联想对比式提问法。联想对比提问法是指根据已提出的问题或新接触的观点,搜寻已知的相关概念或知识点,用找联系或区别的对比方法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掌握,而且经常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其问题意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与透彻。例如,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这两个知识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来提问。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与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是否相同?这两种行为应受的惩罚有何区别?两者相同之处又表现在哪里?通过对比提问的方法,使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这一知识。从中也学会了提问的方法之一。
相信通过上述的三个策略定能让学生更敢于提出问题、爱好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为造就出更多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愿每一位老师都能乐此不倦!
【关键词】问题意识 学生 培养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表现,也是现在我们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作为教育者,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问题意识及其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心理品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困惑与探求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的促使下,人们会积极地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既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记忆性,又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造活动首先源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意识,一切创造性活动将无从谈起。
教学实践也表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和诱导学生提问,能收到特殊的效果。第一,能够更好地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提问质疑,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作为认识的主体,独立思维,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解决问题。第二,有益于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学生提问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动脑筋思考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更体现着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不仅如此,学生提问质疑,往往是对某些问题的不同看法或不同见解,反映着他们思维的求异性和创造性。第三,可以较好地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学生的提问质疑,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满足学生的部分给予补充,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二、教学中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第一,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敢问。发扬教学民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学生敢问的前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因为在愉悦、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其主体性、独立性也得到充分体现。发扬教学民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改变以往知识的传授者、高高在上的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参与者、指导者;充分尊重学生和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听取和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或主张。发扬教学民主,还必须融洽师生关系,因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师生间真诚的理解和信任。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感染他们。
第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好问。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能力发展的一种原动力,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内在力量,它促使学生萌发求知欲,从内心产生一种自我追求,自觉地努力去探索、去解惑,向着认知目标前进。
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好问,必须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的原有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使之“生疑”、“困惑”,进而使之勤思好问。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可采取以下方式:第一,借助直观手段,如通过实物、图片、模型的出示,显示出与学生日常经验、已有知识发生矛盾的事实,从而形成问题情境。第二,引导学生对各种矛盾的事实、现象、数据进行观察、对照、分析,通过客观事实与学生原有知识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探求新知识的需要,从而形成问题情境。第三,在对学生典型的、普遍的错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置有利于学生发展的问题情境。第四,利用学生对某一问题所持有的不同看法引起的矛盾冲突设置问题情境。例如,有部分学生认为父母可以拆阅自己的信件,有部分学生认为不应该拆阅自己的信件。要求从法律角度判断谁是谁非,就可以创设出问题情境。第五,模拟现实生活情境,激化认知矛盾,从而产生问题情境。例如,播放录像:小明正在读初二,父亲为了挣钱,让小明去打工。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想?要求用法律知识来解决,这样激化了学生的认知矛盾,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
第三,教给学生“问”的方法,让学生善问。“授之以渔”历来是有识之士对教学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让学生掌握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分解法、联想对比法、质疑法等方法进行提问,不断强化练习,可以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提高。
例如,分解式提问法。分解法提问,主要适用于概念和定义的理解中。把复合词组的概念分解为词,把多层次的定义分解为不同层次。这种思维方法,通常可以提出较容易的问题。例如:把“法律”的定义分解为三个层次来提问:什么是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国家强制力是指什么?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样既照应教材编排上的逻辑体系,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又让学生从中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式之一。
又如,联想对比式提问法。联想对比提问法是指根据已提出的问题或新接触的观点,搜寻已知的相关概念或知识点,用找联系或区别的对比方法提出问题的思维方法。这种方法学生很容易掌握,而且经常运用不仅可以增强其问题意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与透彻。例如,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这两个知识点,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来提问。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与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是否相同?这两种行为应受的惩罚有何区别?两者相同之处又表现在哪里?通过对比提问的方法,使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这一知识。从中也学会了提问的方法之一。
相信通过上述的三个策略定能让学生更敢于提出问题、爱好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从而提高问题意识。为造就出更多有发现力、创造力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培養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愿每一位老师都能乐此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