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分析吉林省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吉林省专业设置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内在关系和吉林省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为例,分析、总结高职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66-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1,2]。当前,吉林省下辖各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必然要求专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尤其是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能够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如何与区域经济结构状况、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是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同时,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概况
吉林省现辖8市、1州,60个县(市、区),其中:有县级市20个、县21个(自治县3个)、市辖区19个、912个乡(镇)及255个街道办事处。吉林省优越的土地条件和肥沃的土质,使其成为全国玉米、大豆、油料、糖料的主产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畜牧业基地和商品牛、细毛羊的主要产地之一。吉林省矿藏种类比较齐全,储量比较丰富,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等9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镁保有储量居第2位,钼、宝石保有储量居第3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居第9位。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城市组成的中部经济区,是我省经济发达区,着重发展以汽车为代表的行走机械和基础化学工业,同时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光学、电子、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白城、松原两市组成的西部经济区,是我省欠发达地区,以能源工业建设为主,利用牧业资源、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的优势,着重发展畜牧业和石油工业以及毛纺业。以延吉、通化、白山为中心组成吉林东部经济区。充分发挥长白山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的优势,着重发展森林工业和能源、冶金、建材以及旅游业,大力发展野生植物和人参、鹿茸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材和营养滋补食品业。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通过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由1978年的29.13:52.14:18.13调整为2007年的15.6:45.7:38.7,形成了以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要支柱,冶金、医药、食品、光电子信息、旅游为优势,建材、轻纺等为特色的产业结构框架[3-6]。
三、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吉林省20所高职高专院校所开专业跨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等18大类,基本涵盖了汽车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石化产业、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一线岗位群,基本适应了吉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目录中,水利大类的专业为我省高职教育空白。如表1所示,在我省的20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制造和财经类开设的专业数最多,而院校开设较多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生化与药品、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和文化教育等。经统计,在我省的20所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中,有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汽车造型技术等110个专业仅有1所院校开设,院校开设在5个及以上的专业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24个,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为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院校。
四、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现状如何,以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怎样调整,都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尤其是在生源危机初显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所属院校,基本上只在本地区招生,毕业生也基本上只在当地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适时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7]。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教育是一个国家获取人力资本的唯一途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中绝大多数是技术工人,而这恰恰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为保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求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相对应。任何高职院校的新专业设置以及老牌专业的调整,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于是就迫使高职院校要把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而各类高职院校就业统计报告显示:很多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呈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以2012年我院机械类专业(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5个专业)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为例,其就业结果也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专业结构上的问题和调整的必要性。
五、围绕吉林省产业结构,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思考
1.专业建设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我省将重点发展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冶金及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因此,根据未来吉林省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增加与未来经济产业发展一致的优势专业、新兴专业,是我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专业建设要注重学院特色的发展。建设特色专业、构建优势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高职专业建设目标之一。我院长期以来紧贴石油与化工产业,初步建立了化工类特色专业群。纵观我省支柱产业发展和我省专业建设现状,汽车制造产业和动车等装备制造产业以及家具制造产业中都离不开涂装工艺,而在石油化工产业中各类原料和成品运输都需要油气储运技术;此外,吉林市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碳纤维方向)。因此,涂料与涂装专业、油气储运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碳纤维方向)等新专业的建设能紧贴我院发展特色。同时,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坚持学院特色发展就能兼顾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以及专业的相对稳定性,以利于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坚持在学院特色发展的这些专业也将会相对容易形成职业教育品牌效应。
3.填补教育空白,目录外专业的思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些岗位所需人才很难与《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专业对应。如我省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以往依靠劳动密集得以生产,如今由于经营成本和劳动者管理及福利等原因引入工业机器人。但这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维护多是依靠经培训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员。其次,现在企业对生产的高精度、高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我省的汽车制造和轨道客车等装备制造产业对精密钣金成型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和生活中娱乐设施的不断更新,所涉及的特种设备都需要相应的检测和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精密钣金成型技术、特种设备检测技术等均有很好的需求市场,也是职业教育的空白。
4.专业设置与调整和地区产业链关系的思考。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定位准确与否,主要体现在“高校能否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目前,吉林市坚持“一核、两线、十大功能区”的城市发展战略思路。这些产业所对应的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根据生产制造工艺,必然存在一定的产业链,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若能紧贴这些产业链,一方面容易与企业进行规模的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所选择的空间相对宽,致使所培养的学生容易就业。
六、结语
长期以来,专业设置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一直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支柱,而高职的办学定位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要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和调整就必须了解市场变化。因此,要实现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专业内涵发展道路,实施品牌专业策略,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还要结合学院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特色、优势的建设基础上,兼顾技术的超前性。此外,专业建设必须走“产业—行业—企业”相结合、“岗位—能力—课程”相结合、“基地—师资—制度”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学院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实现高职院校在生源危机中的破冰。
参考文献:
[1]李艳娥,吴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1):38-41.
[2]乐军波,朱晓卓,祁义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64-66.
[3]李春艳,李丽丽,富卓.吉林省产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14-19.
[4]宋海洋.吉林省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的对策选择[J].长白学刊,2012,3(165):99-102.
[5]果大军.吉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12,(7):87-89.
[6]谭雪兰,李诚固,刘西锋.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化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6):377-380.
[7]王耀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2,7(12):26-3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h13538)。
作者简介:于海侠(1978-),女,硕士研究生,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精细化学和职业教育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专业调整,产业布局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66-02
一、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主要职责是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1,2]。当前,吉林省下辖各市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必然要求专业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革,尤其是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设置能够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地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如何与区域经济结构状况、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是实现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招生和就业,也是地方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同时,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
二、吉林省产业结构概况
吉林省现辖8市、1州,60个县(市、区),其中:有县级市20个、县21个(自治县3个)、市辖区19个、912个乡(镇)及255个街道办事处。吉林省优越的土地条件和肥沃的土质,使其成为全国玉米、大豆、油料、糖料的主产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全国畜牧业基地和商品牛、细毛羊的主要产地之一。吉林省矿藏种类比较齐全,储量比较丰富,油母页岩、硅藻土、硅灰石等9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第1位,镁保有储量居第2位,钼、宝石保有储量居第3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居第9位。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城市组成的中部经济区,是我省经济发达区,着重发展以汽车为代表的行走机械和基础化学工业,同时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饲料工业、食品工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光学、电子、石油化工等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白城、松原两市组成的西部经济区,是我省欠发达地区,以能源工业建设为主,利用牧业资源、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的优势,着重发展畜牧业和石油工业以及毛纺业。以延吉、通化、白山为中心组成吉林东部经济区。充分发挥长白山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的优势,着重发展森林工业和能源、冶金、建材以及旅游业,大力发展野生植物和人参、鹿茸为主要原料的中药材和营养滋补食品业。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通过实施投资拉动战略,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已由1978年的29.13:52.14:18.13调整为2007年的15.6:45.7:38.7,形成了以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要支柱,冶金、医药、食品、光电子信息、旅游为优势,建材、轻纺等为特色的产业结构框架[3-6]。
三、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现状
目前,吉林省20所高职高专院校所开专业跨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制造、电子信息、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等18大类,基本涵盖了汽车产业、农产品加工转化、石化产业、生物制药、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一线岗位群,基本适应了吉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目录中,水利大类的专业为我省高职教育空白。如表1所示,在我省的20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制造和财经类开设的专业数最多,而院校开设较多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生化与药品、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和文化教育等。经统计,在我省的20所高职高专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中,有化工设备维修技术、汽车造型技术等110个专业仅有1所院校开设,院校开设在5个及以上的专业有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等24个,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为院校开设最多的专业,共有长春汽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院校。
四、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
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现状如何,以及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怎样调整,都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找到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尤其是在生源危机初显的今天,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调整显得更加重要。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所属院校,基本上只在本地区招生,毕业生也基本上只在当地就业。因此,高职院校只有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适时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才能为社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学生创造宽阔的就业渠道[7]。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教育是一个国家获取人力资本的唯一途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中绝大多数是技术工人,而这恰恰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因此,为保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求高职院校专业与产业相对应。任何高职院校的新专业设置以及老牌专业的调整,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于是就迫使高职院校要把人才培养纳入到整个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中,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的产业结构相对接。而各类高职院校就业统计报告显示:很多学校的不同专业的就业率呈现几家欢喜几家愁的局面,以2012年我院机械类专业(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5个专业)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为例,其就业结果也各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专业结构上的问题和调整的必要性。
五、围绕吉林省产业结构,学院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思考
1.专业建设要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根据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我省将重点发展汽车、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化工、电子信息、冶金及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因此,根据未来吉林省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化状况,增加与未来经济产业发展一致的优势专业、新兴专业,是我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的重要任务之一。 2.专业建设要注重学院特色的发展。建设特色专业、构建优势专业群,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高职专业建设目标之一。我院长期以来紧贴石油与化工产业,初步建立了化工类特色专业群。纵观我省支柱产业发展和我省专业建设现状,汽车制造产业和动车等装备制造产业以及家具制造产业中都离不开涂装工艺,而在石油化工产业中各类原料和成品运输都需要油气储运技术;此外,吉林市国家碳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的建设离不开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碳纤维方向)。因此,涂料与涂装专业、油气储运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碳纤维方向)等新专业的建设能紧贴我院发展特色。同时,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坚持学院特色发展就能兼顾不同时期的主导产业、教育的连续性和周期性以及专业的相对稳定性,以利于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坚持在学院特色发展的这些专业也将会相对容易形成职业教育品牌效应。
3.填补教育空白,目录外专业的思考。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些岗位所需人才很难与《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专业对应。如我省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以往依靠劳动密集得以生产,如今由于经营成本和劳动者管理及福利等原因引入工业机器人。但这些工业机器人的应用与维护多是依靠经培训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员。其次,现在企业对生产的高精度、高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我省的汽车制造和轨道客车等装备制造产业对精密钣金成型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此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和生活中娱乐设施的不断更新,所涉及的特种设备都需要相应的检测和维护。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精密钣金成型技术、特种设备检测技术等均有很好的需求市场,也是职业教育的空白。
4.专业设置与调整和地区产业链关系的思考。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定位准确与否,主要体现在“高校能否根据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来筹划学科建设”。目前,吉林市坚持“一核、两线、十大功能区”的城市发展战略思路。这些产业所对应的各个企业之间的产品根据生产制造工艺,必然存在一定的产业链,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与调整若能紧贴这些产业链,一方面容易与企业进行规模的校企合作,另一方面企业在招聘时所选择的空间相对宽,致使所培养的学生容易就业。
六、结语
长期以来,专业设置合理化、科学化、现代化一直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支柱,而高职的办学定位一直是以就业为导向,要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专业设置和调整就必须了解市场变化。因此,要实现吉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高职教育的目标,高职院校必须坚持走专业内涵发展道路,实施品牌专业策略,专业的设置与调整还要结合学院自身的实际和服务面向的产业领域,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的特色、优势的建设基础上,兼顾技术的超前性。此外,专业建设必须走“产业—行业—企业”相结合、“岗位—能力—课程”相结合、“基地—师资—制度”相结合的道路。只有这样,学院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而实现高职院校在生源危机中的破冰。
参考文献:
[1]李艳娥,吴勇.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1):38-41.
[2]乐军波,朱晓卓,祁义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2):64-66.
[3]李春艳,李丽丽,富卓.吉林省产业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5):14-19.
[4]宋海洋.吉林省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的对策选择[J].长白学刊,2012,3(165):99-102.
[5]果大军.吉林省发展产业集群的几点思考[J].经济纵横,2012,(7):87-89.
[6]谭雪兰,李诚固,刘西锋.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化对策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6):377-380.
[7]王耀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研究综述[J].职教通讯,2012,7(12):26-3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Xh13538)。
作者简介:于海侠(1978-),女,硕士研究生,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精细化学和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