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点石斋画报》作为新兴大众文化传播媒介兼具“美术”与“新闻”两种艺术形态,它采用图文并释的方式开创了中国用画报传播新闻的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其自身兼具的商品性、娱乐性等大众文化属性,使得其存在的短短的十多年间刊登的题材和内容包含了社会文化形态的多个层面,其雅俗共赏的魅力也彰显出其兼具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多元化特质。
【关键词】《点石斋画报》;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受众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报刊杂志、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形态。”[1]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的传播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密切相关。产生于社会工业化之后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大批量生产为显著标志,把可机械复制的技术运用到艺术的生产制作中。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使艺术做为大众可以直接欣赏的对象得以普及,并使艺术本身具有了现实的世俗内容而不再远离大众。
《点石斋画报》是晚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式媒体,它一出现便展现出了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凡视觉现代性。画报运用当时先进的石印技术,这种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机械复制技术的运用使画报的发行量大大增加。画报在内容形式上采取图文并释的方式,所绘事物以时事新闻为主兼具时事性与趣味性,使得画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点石斋画报》中的图绘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绘画形式,融入商业化、世俗化、多元化的特征,将绘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逐渐引入大众化的路途,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
《点石斋画报》伴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大众文化发展空间而产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自身和受众群体方面都极具大众文化特征。
一、《点石斋画报》的大众文化属性分析
“画报盛行于泰西,盖取各馆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信,而中国则未之前闻。” [2]《 点石斋画报》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没有画报、不重视画报的局面,这种传播信息量极大的新文化载体本身也突出体现出了大众文化特征中的商品性和娱乐性特征。
(一)商品性
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大众文化本身具有商品性的特征。而作为大众媒介的《点石斋画报》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商品性这一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时的赢利目的。
在中法战争发生期间,上海民众对战争的形势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创办人以商人的敏锐性关注到这一商机,同时发现“《申报》文字高深 , 非妇孺工人所能尽读 ”[3] 而画报以其图文并释的优势可以占有强大的受众群体,且老少皆宜,因此《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的副刊出现。因采用石印术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装订成册的八页九图画报售价仅五分钱,一般的妇孺工人阶级在经济上都可以接受,巨大的受众市场必然带来巨大的利润。
(二)娱乐性
《点石斋画报》初以时事新闻为主要题材,采用中国传统白描技巧绘画 , 沿袭明清以来的版画风格 。这种形象生动的图画形式较之于报纸更具趣味性,给人带来娱乐享受。《点石斋画报》把西方的阴影、透视、立体等绘画技巧和中国的传统笔墨结合在一起,而这种画法给急于求新的上海民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趣味性也更加浓厚。在绘画题材方面,画报也体现出了供大众娱乐的目的。不仅报道“力攻北宁”、“合议画押”等重要时事新闻,还把火车、轮船、游艇、等新鲜事物画中图画之中,后期把民间祭神、节庆等民俗民情也进行报道。
“图画为无音之新闻 , 不识字者亦能读之 。故在各种周刊中 , 以图画周刊为最受读者欢迎 。 ……文义有深浅 , 而图画则尽人可阅 ; 纪事有真伪 , 而图画则赤裸裸表出 。盖图画先于文字 , 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 。虽村夫稚子 , 亦能引其兴趣而加以粗浅之品评 。[4] 《点石斋画报》以社会广大民众喜闻乐见之事作为题材,体现了市民的欣赏趣味性和娱乐性,为市民生活增添了乐趣。
二、《点石斋画报》受众的多元性分析
媒介受众的形成是不断变化发展和多层次的,一个媒介由于其自身属性的多样性也会产生多样的受众群体。“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人们的需求刺激出更适于他们的内容供给,或者说大众媒介有选择地提供那些能够吸引人们的内容。”[5] 《点石斋画报》将文化划分为大众文化、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也产生不同的受众群体。
(一)主导文化受众群体
《点石斋画报》刚开始办报时以报道时事新闻为主。在画报创始之初就刊出了多幅中法战争的新闻图画,包括:“基隆惩寇” “法犯马江”等几大战役。凡是当时社会发生的大事基本都会报道,这些国家大事的报道被曾国藩、慈禧太后等代表政府喉舌的社会主导文化群体所热衷。他们用这些国家事物来建构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并通过意识形态机器宣传社会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权利的驱使下,“政府喉舌”以及国家的领导者们会左右着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媒介。例如,在画报上以“万寿盛典”为题刊登出慈禧太后寿辰庆典的景象,也把曾国藩的画像进行报道,这些图文是其社会地位与权利的象征,也是为其政治权利服务的工具。
(二)精英文化受众群体
《点石斋画报》作为社会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吸引着与大众文化对立的精英阶级的受众。 精英文化是由知识分子与精英阶层为群体的文化,他们的悲天悯人世俗关怀,使他们主动去接触社会各阶层并发现问题。
作为《点石斋画报》的“精英文化”受众群体,这些以文人墨客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天生具有忧国忧民的气度,他们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点石斋画报》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则是他们关注国家发展的渠道,就连刊登的社会风俗也可以让这些知识分子阶层了解社会的动态。在《点石斋画报》的受众群中,也有着这样一群代表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文人墨客,他们有着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艺术有着较高的关注度。《点石斋画报》是以中国画家吴友如为代表的文人画师用中国画的笔墨绘画出的画报,虽然偏离了传统中国画的轨道,但是它作为一种融合中西的绘画形式,以及西方绘画中透视、光影等新的绘画语言的运用,还是被广大文人墨客所关注。
(三)大众文化受众群体
作为大众传媒的媒介,《点石斋画报》更多的是被社会中低阶层的大众参与和消费。这些大众“是一种典型的由分散、匿名的个体所组成的非常庞大的集合体,对那些超出其直接经验范围或者直接控制之外的事物感兴趣,并对之关注有加。”[6]
《点石斋画报》报道的有中法战争之类的新闻时事,有“捕役诬良”之类的社会民情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有国内外的新人新事、西方的科技新知等。这些图文并释的画报以其趣味性和娱乐性被市民津津乐道,为市民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乐趣。同时画报中介绍的“新知”把新奇的知识传播给社会中下层的民众,成为了上海市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传播形式满足了社会民众的“猎奇”、“求知”心理,因而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受众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任何受众进行简单的描述或单一理论阐释都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结论:受众并非看上去的那样,他们没有清晰的边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集合体。”[7]《点石斋画报》的不同受众群体之间关注方向和社会属性有着不同的侧重,但是不同受众之间也会交互融合。如:市民中属于中下层的大众对于画报题材中的新闻实事、民俗风情、科技新知等各方面都有着新奇的态度。而代表着知识分子的文人墨客也是从中下层市民所关注的民俗风情题材、时事新闻中了解社会现状。这种出发点和关注的角度不同的受众群体虽然具有明显差异,但又相互贯通。这正反映出《点石斋画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当时上海市民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林虎.大众文化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
[2]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中国新闻史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戈公振 . 《中国报学史》 [ M ] . 北京 : 三联书店 , 1955.
[4]麦奎尔著.刘海南等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关键词】《点石斋画报》;大众文化;大众传播媒介;受众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媒介为手段、按商品规律运作、旨在使普通市民获得日常感性愉悦的体验过程,包括通俗诗、报刊杂志、畅销书、流行音乐、电视剧、电影、广告等形态。”[1]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它的传播与大众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密切相关。产生于社会工业化之后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大批量生产为显著标志,把可机械复制的技术运用到艺术的生产制作中。机械复制技术在艺术中的应用使艺术做为大众可以直接欣赏的对象得以普及,并使艺术本身具有了现实的世俗内容而不再远离大众。
《点石斋画报》是晚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式媒体,它一出现便展现出了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不凡视觉现代性。画报运用当时先进的石印技术,这种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机械复制技术的运用使画报的发行量大大增加。画报在内容形式上采取图文并释的方式,所绘事物以时事新闻为主兼具时事性与趣味性,使得画报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点石斋画报》中的图绘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绘画形式,融入商业化、世俗化、多元化的特征,将绘画这一特殊的艺术形式逐渐引入大众化的路途,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
《点石斋画报》伴随着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大众文化发展空间而产生,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自身和受众群体方面都极具大众文化特征。
一、《点石斋画报》的大众文化属性分析
“画报盛行于泰西,盖取各馆新闻事迹之颖异者,或新出一器,乍见一物,皆为绘图缀说,以征阅者之信,而中国则未之前闻。” [2]《 点石斋画报》的出现改变了中国没有画报、不重视画报的局面,这种传播信息量极大的新文化载体本身也突出体现出了大众文化特征中的商品性和娱乐性特征。
(一)商品性
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因此大众文化本身具有商品性的特征。而作为大众媒介的《点石斋画报》的产生必然伴随着商品性这一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其在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时的赢利目的。
在中法战争发生期间,上海民众对战争的形势有着极高的关注度。创办人以商人的敏锐性关注到这一商机,同时发现“《申报》文字高深 , 非妇孺工人所能尽读 ”[3] 而画报以其图文并释的优势可以占有强大的受众群体,且老少皆宜,因此《点石斋画报》作为《申报》的副刊出现。因采用石印术大大降低了印刷成本,装订成册的八页九图画报售价仅五分钱,一般的妇孺工人阶级在经济上都可以接受,巨大的受众市场必然带来巨大的利润。
(二)娱乐性
《点石斋画报》初以时事新闻为主要题材,采用中国传统白描技巧绘画 , 沿袭明清以来的版画风格 。这种形象生动的图画形式较之于报纸更具趣味性,给人带来娱乐享受。《点石斋画报》把西方的阴影、透视、立体等绘画技巧和中国的传统笔墨结合在一起,而这种画法给急于求新的上海民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其趣味性也更加浓厚。在绘画题材方面,画报也体现出了供大众娱乐的目的。不仅报道“力攻北宁”、“合议画押”等重要时事新闻,还把火车、轮船、游艇、等新鲜事物画中图画之中,后期把民间祭神、节庆等民俗民情也进行报道。
“图画为无音之新闻 , 不识字者亦能读之 。故在各种周刊中 , 以图画周刊为最受读者欢迎 。 ……文义有深浅 , 而图画则尽人可阅 ; 纪事有真伪 , 而图画则赤裸裸表出 。盖图画先于文字 , 为人类天然爱好之物 。虽村夫稚子 , 亦能引其兴趣而加以粗浅之品评 。[4] 《点石斋画报》以社会广大民众喜闻乐见之事作为题材,体现了市民的欣赏趣味性和娱乐性,为市民生活增添了乐趣。
二、《点石斋画报》受众的多元性分析
媒介受众的形成是不断变化发展和多层次的,一个媒介由于其自身属性的多样性也会产生多样的受众群体。“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人们的需求刺激出更适于他们的内容供给,或者说大众媒介有选择地提供那些能够吸引人们的内容。”[5] 《点石斋画报》将文化划分为大众文化、主导文化、精英文化等不同文化类型,也产生不同的受众群体。
(一)主导文化受众群体
《点石斋画报》刚开始办报时以报道时事新闻为主。在画报创始之初就刊出了多幅中法战争的新闻图画,包括:“基隆惩寇” “法犯马江”等几大战役。凡是当时社会发生的大事基本都会报道,这些国家大事的报道被曾国藩、慈禧太后等代表政府喉舌的社会主导文化群体所热衷。他们用这些国家事物来建构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并通过意识形态机器宣传社会价值观。在一定的社会权利的驱使下,“政府喉舌”以及国家的领导者们会左右着作为社会文化组成部分的媒介。例如,在画报上以“万寿盛典”为题刊登出慈禧太后寿辰庆典的景象,也把曾国藩的画像进行报道,这些图文是其社会地位与权利的象征,也是为其政治权利服务的工具。
(二)精英文化受众群体
《点石斋画报》作为社会文化的大众传播媒介,也吸引着与大众文化对立的精英阶级的受众。 精英文化是由知识分子与精英阶层为群体的文化,他们的悲天悯人世俗关怀,使他们主动去接触社会各阶层并发现问题。
作为《点石斋画报》的“精英文化”受众群体,这些以文人墨客为代表的知识阶层天生具有忧国忧民的气度,他们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点石斋画报》所报道的新闻事件则是他们关注国家发展的渠道,就连刊登的社会风俗也可以让这些知识分子阶层了解社会的动态。在《点石斋画报》的受众群中,也有着这样一群代表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文人墨客,他们有着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艺术有着较高的关注度。《点石斋画报》是以中国画家吴友如为代表的文人画师用中国画的笔墨绘画出的画报,虽然偏离了传统中国画的轨道,但是它作为一种融合中西的绘画形式,以及西方绘画中透视、光影等新的绘画语言的运用,还是被广大文人墨客所关注。
(三)大众文化受众群体
作为大众传媒的媒介,《点石斋画报》更多的是被社会中低阶层的大众参与和消费。这些大众“是一种典型的由分散、匿名的个体所组成的非常庞大的集合体,对那些超出其直接经验范围或者直接控制之外的事物感兴趣,并对之关注有加。”[6]
《点石斋画报》报道的有中法战争之类的新闻时事,有“捕役诬良”之类的社会民情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有国内外的新人新事、西方的科技新知等。这些图文并释的画报以其趣味性和娱乐性被市民津津乐道,为市民的日常生活增加了乐趣。同时画报中介绍的“新知”把新奇的知识传播给社会中下层的民众,成为了上海市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传播形式满足了社会民众的“猎奇”、“求知”心理,因而拥有广大的受众群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受众的形成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任何受众进行简单的描述或单一理论阐释都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结论:受众并非看上去的那样,他们没有清晰的边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集合体。”[7]《点石斋画报》的不同受众群体之间关注方向和社会属性有着不同的侧重,但是不同受众之间也会交互融合。如:市民中属于中下层的大众对于画报题材中的新闻实事、民俗风情、科技新知等各方面都有着新奇的态度。而代表着知识分子的文人墨客也是从中下层市民所关注的民俗风情题材、时事新闻中了解社会现状。这种出发点和关注的角度不同的受众群体虽然具有明显差异,但又相互贯通。这正反映出《点石斋画报》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当时上海市民文化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莫林虎.大众文化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5.
[2]复旦大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编.《中国新闻史文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戈公振 . 《中国报学史》 [ M ] . 北京 : 三联书店 , 1955.
[4]麦奎尔著.刘海南等译.《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