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是一个有着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冷落,无论是传统节日风俗的遇冷,还是西方文化的备受推崇,都提醒着我们,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刻不容缓。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让学生与传统文化亲密接触,感知文化魅力,学习民风民俗的最佳途径。
关键词:综合实践;民俗文化
我校坐落于美丽的千年古镇——安昌,这是一个民俗文化保存完好,且民风淳朴的乡镇。因而,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了最佳的场所,一批批的学生穿梭于古镇的街头巷尾,寻找着最感兴趣的民俗活动,扯白糖、灌香肠、坐乌篷船,学生走访、调查、实践、记录,在一个个走进民俗的活动中,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认知和实践能力方面全面地提升。
一、民间艺术进课堂,让兴趣萌芽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愿望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民间艺术进课堂是不错的方式。在过去的三年间,我们学校分别开展了“扯白糖进课堂”、“剪纸艺术进课堂”等教学活动,我们邀请民间高手亲临教学,为学生展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之美。如“剪纸艺术进课堂”活动中,我们邀请在省内外获奖无数的非遗传承人吴志娟老师走进课堂,为剪纸社团的学生讲述剪纸的知识,传授剪纸的手艺。吴老师也带来一幅幅自己的精美创作,学生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对剪纸这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老的文明,在课堂上焕发新的生机。活动的种子,已悄然播种在学生的心间。
二、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拓展活动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拓展,让学生真正地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校自2010年建立“青石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来,目前已经设立的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基地就有“安昌师爷馆”、“民俗风情馆”、“仁昌酱油厂”、“石雕馆”等,依托这些各具特色的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对绍兴本地民俗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尤其是一些随父母来到绍兴的外地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对第二故乡绍兴有了更深的依恋。
三、鼓励学生学习民间手艺,在学艺中感悟文化
与其他知名的古镇景区不同,安昌古镇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原生态,古镇街道上居住的多是当地居民,其中尤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几乎个个都会做当地的特色美食,扯白糖、香糕、酥糖、梅干菜等,因此,学生在确定民俗文化研究的活动主题后,可以非常便利地进行一些走访、学习等活动。比如近几年我校学生开展的与本地民俗相关的实践探究活动就有《渐行渐远的绍兴传统名点——香糕》、《向民间艺人学魔术》、《关于安昌“仁昌酱园”文化调查报告》、《盘得了的扣,解不了的缘》等。在进行《渐行渐远的绍兴传统名点——香糕》实践活动时,活动小组走进绍兴香糕制作工厂,了解传统香糕制作流程与工艺,和师傅一起,亲自动手完成香糕制作。三天的时间,他们动手参与香糕制作的每一步,见证了从淘米、晾晒、磨粉……烘焙、包装的全过程,从一开始的原料比例也弄不清,到自己能完整地完成香糕制作,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让他们对家乡美食产生了亲近感,更对祖先们的勤劳智慧赞叹不已。
四、巧借传统节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每年,学校都会开展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而逢重要节日,也往往办一些特色活动,如新年文艺汇演、儿童节游园会等,然而,这其中,与传统文化风俗相关的活动却不多。近两年,我们在过传统节日、习传统风俗上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如中秋节的猜灯谜活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等。今年,我校又利用校文化艺术节的契机,启动了面具制作大赛。我们邀请艺术组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在前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方式,传授面具制作的历史、要点,而后号召全校学生参与,并进行了评比展示。
除此之外,安昌古镇每年举办的腊月风情节更是一次难得的民俗文化大展示。“戏曲大舞台”、“水乡婚礼”、“猜灯谜”等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让外来游客大饱眼福的同时,更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绝好时机。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成不同的活动小组,分别对各个民俗活动展开实践探究,不仅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节日中去,对家乡的民俗活动也有全面地深入地了解。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民俗文化探究,正是联通学生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学生的话犹在耳畔:过了那么多年中秋节,才知道这一天为何要吃月饼。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食人间烟火的读书郎了。他们学会了主动地探究,综合地运用知识,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更培养了良好的团队意识,激发了保护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作者简介:
胡燕君(1987~ ),女,浙江省绍兴市人,本科,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中学教学,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中学。
关键词:综合实践;民俗文化
我校坐落于美丽的千年古镇——安昌,这是一个民俗文化保存完好,且民风淳朴的乡镇。因而,学生的实践活动有了最佳的场所,一批批的学生穿梭于古镇的街头巷尾,寻找着最感兴趣的民俗活动,扯白糖、灌香肠、坐乌篷船,学生走访、调查、实践、记录,在一个个走进民俗的活动中,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综合实践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促使他们在认知和实践能力方面全面地提升。
一、民间艺术进课堂,让兴趣萌芽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愿望是确定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最基本的依据和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是引导学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的第一步。在这一点上,民间艺术进课堂是不错的方式。在过去的三年间,我们学校分别开展了“扯白糖进课堂”、“剪纸艺术进课堂”等教学活动,我们邀请民间高手亲临教学,为学生展示民间艺术、民俗文化之美。如“剪纸艺术进课堂”活动中,我们邀请在省内外获奖无数的非遗传承人吴志娟老师走进课堂,为剪纸社团的学生讲述剪纸的知识,传授剪纸的手艺。吴老师也带来一幅幅自己的精美创作,学生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对剪纸这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古老的文明,在课堂上焕发新的生机。活动的种子,已悄然播种在学生的心间。
二、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拓展活动空间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实现课程的教学时空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的拓展,让学生真正地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我校自2010年建立“青石板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以来,目前已经设立的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基地就有“安昌师爷馆”、“民俗风情馆”、“仁昌酱油厂”、“石雕馆”等,依托这些各具特色的基地,我们组织学生展开了丰富多彩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对绍兴本地民俗的了解更加深入,也增强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尤其是一些随父母来到绍兴的外地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当地生活中,对第二故乡绍兴有了更深的依恋。
三、鼓励学生学习民间手艺,在学艺中感悟文化
与其他知名的古镇景区不同,安昌古镇保持着古色古香的原生态,古镇街道上居住的多是当地居民,其中尤以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几乎个个都会做当地的特色美食,扯白糖、香糕、酥糖、梅干菜等,因此,学生在确定民俗文化研究的活动主题后,可以非常便利地进行一些走访、学习等活动。比如近几年我校学生开展的与本地民俗相关的实践探究活动就有《渐行渐远的绍兴传统名点——香糕》、《向民间艺人学魔术》、《关于安昌“仁昌酱园”文化调查报告》、《盘得了的扣,解不了的缘》等。在进行《渐行渐远的绍兴传统名点——香糕》实践活动时,活动小组走进绍兴香糕制作工厂,了解传统香糕制作流程与工艺,和师傅一起,亲自动手完成香糕制作。三天的时间,他们动手参与香糕制作的每一步,见证了从淘米、晾晒、磨粉……烘焙、包装的全过程,从一开始的原料比例也弄不清,到自己能完整地完成香糕制作,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让他们对家乡美食产生了亲近感,更对祖先们的勤劳智慧赞叹不已。
四、巧借传统节日,开展特色文化活动
每年,学校都会开展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而逢重要节日,也往往办一些特色活动,如新年文艺汇演、儿童节游园会等,然而,这其中,与传统文化风俗相关的活动却不多。近两年,我们在过传统节日、习传统风俗上面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如中秋节的猜灯谜活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等。今年,我校又利用校文化艺术节的契机,启动了面具制作大赛。我们邀请艺术组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和评委,在前期通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等方式,传授面具制作的历史、要点,而后号召全校学生参与,并进行了评比展示。
除此之外,安昌古镇每年举办的腊月风情节更是一次难得的民俗文化大展示。“戏曲大舞台”、“水乡婚礼”、“猜灯谜”等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让外来游客大饱眼福的同时,更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绝好时机。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分成不同的活动小组,分别对各个民俗活动展开实践探究,不仅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节日中去,对家乡的民俗活动也有全面地深入地了解。
充裕的时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翅膀,广袤的空间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天空。民俗文化探究,正是联通学生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的一座桥梁。学生的话犹在耳畔:过了那么多年中秋节,才知道这一天为何要吃月饼。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地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不食人间烟火的读书郎了。他们学会了主动地探究,综合地运用知识,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更培养了良好的团队意识,激发了保护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
作者简介:
胡燕君(1987~ ),女,浙江省绍兴市人,本科,职称:中学二级,研究方向:中学教学,绍兴市柯桥区安昌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