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八年前的一篇专访,刊登在2002年12月《新空间》杂志上。题为《“超级自然科学迷”编织知识大口袋》。请先看文章节选:
从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同一蓝天”的节目里知道,广州市有个超级自然科学迷,由大学生出自然科学题目考他,没有什么难题是可以考倒他的。他是广州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学生吉米。星期天一大早就出发去找吉米。气喘喘地爬上吉米八楼的家,只见吉米正在他家墙上的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前给一名小女孩解释表上的内容。看他脸上的表情多么的自信,讲授的语言是多么的流畅,电子、中子、介质、化学反应……全部都是初中高年级的学习内容,而吉米只是一个初一学生,根本没有上过化学课!
“有什么不可能的,我在小学就开始学习物理、化学了,不信你可以考考我。”吉米说:“很小的时候,大约是两岁吧,我看的第一本书是《动物世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原来书可以让人知道很多他不知道的事。后来,爷爷教会了我查字典,我开始认字。4岁,我读了《21世纪少年儿童大百科》。我发现了乘法口诀,就让妈妈教我背,于是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爸爸开始培养我,他买回一大批自然科学和人类文明的书籍。他说他在给我“编织一个智慧的大口袋”,我在几年问,把很多知识都装进去了,而且我发现这个口袋很神奇,永远都装不满,于是我拼命往里装。”
“我爸爸发现了我有知道这一切的兴趣后,就给我找了大学生当家庭教师,让他们给我上课。我们不是像在课堂那样老师拿着书本讲,其他人乖乖地听,而是对话、讨论。我提出问题,老师讲解,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我自己查书。结果,我进步很快,学到很多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现在一般的问题都难不倒我了。我在同学中是很自信的,同学有问题都喜欢问我,而我的解答比老师清楚,因为我也是孩子嘛。”
记者:“那么,你认为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果的呢?”
吉米:“首先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人一种最基本的需要,当你感到需要,就自然会自觉去学。其实,求知,是每一个孩子最大的欲望,我们什么都想知道。我爸爸常说天才是可以培养的,我不是天才,不是那种很聪明的的人,我只是像其他孩子那样,有天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我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最好方法的培养。让我知道,“发现”原来是那么美妙的事。”
八年过去了,小吉米现在怎么样了《大东方》杂志有幸与吉米的父亲攸武老师“连线”,请他介绍吉米的近况。
我们还知道,为了推广自己的教育经验,攸武老师一直致力于“种子计划”,他曾说,“我相信,加入‘种子计划’的孩子们成长到20岁时,他们的综合素质肯定会超越我的孩子,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超越我的孩子,这也是温总理提倡的中华民族强大的尊严体现。”那么这个“种子计划”到底拥有怎样的魔力,我们也来一探究竟吧。
攸老师您好,请介绍—下吉米的近况好吗?
我孩子现在上大学三年级,物理系。上大二的第一天,他的大学分配了一间独立实验室给他使用。现在,除了在实验室专研数学和物理,吉米闲暇时自己会练一练小提琴。他的钢琴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时特别喜欢弹奏肖邦的《梦幻曲》《革命练习曲》,时不时还自己创作一些钢琴曲。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呢?
很多家长问我,您不是学儿童教育的,为什么你却从事了儿童教育工作?卡尔’威特和蒙合索利都不是教育者出身,而他们却奠定了培养天才儿童的理论基础。
首先,我是一位父亲,当初我也像许多平凡的父亲一样,我没有太多的奢求,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过上更好、更快乐的生活,自然也就避免不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的确,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力拔头筹呢?
谈起我教育孩子的经历是很有偶然性的。有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家说:“我什么都不懂,别的小朋友什么都懂”,孩子说这话给我的震动很大,但没把孩子这话放在心里。我一直认为,教育的责任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与我们家长没关系,长大自然都知道了。没过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本介绍国外研究幼儿脑科学的图书《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卡尔‘威特的几段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他在书中提到——“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根据儿童潜能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看来您是您如获至宝。
是的!读着这本书,我忽然开窍了。我的孩子没有超龄,才四岁还来得及,孩子具备培养成才的首要条件。以后我又陆续读了不少国外的好书,包括日本的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等。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种清晰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卡尔威特的“递减法则”理论与劳伦茨的“印刻现象”理论始终贯穿在我的实践中,他们的理论也是我的理论基石之一。
16年前,我开始酝酿如何培养孩子的教育蓝图。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更深知我拥有什么,我想要什么。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更坚定了我的信念。当时的图书市场基本没有一本国外关于早教的理论书,什么培养天才儿童的理论更是闻所未闻,在中国培养天才儿童的理论是空白的。
您具体是怎样做的?
卡尔威特是位牧师,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培养自己弱智的孩子,他成功了。我并没有渊博的知识亲身教育孩子,但我有自己的优势,而这优势在任何西方国家都难以办到的,实践中证明这优势所带来的效果比卡尔威特亲身教育的方法还要好百倍。我开始利用在校大学生做兼职教师给孩子做家教,教学内容由我规定,从自然科学、音乐等由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负责开发孩子大脑的综合思维。中国有丰富的在校大学生资源,所付的家教费用特别低廉,这是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这是中国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当然,也有很多家长请大学生做孩子学校功课的补习老师,其实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
我给孩子建立了“家庭图书馆”和“家庭实验室”,让孩子在一种科学的家庭环境里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效果肯定是靠持之以恒来完成的。一本好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获取80%的知识来源于“家庭图书馆”。“家庭实验室”主要给孩子建立一种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环境,孩子身处科学环境里自然受到熏陶。
给孩子请钢琴老师来家教孩子学音乐,那时候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初教孩子学钢琴也是象其他家长一样出于一种原始的冲动和希望。我没敢买钢琴而是买了部日本的电子琴,我担心孩子学不会钢琴,钢琴摆在家里没人会弹被人耻笑。
聘请的第一位老师来家教孩子半小时就离开了,撂下一句话“你孩子不是学音乐的料”。我不服气又请了第二位老师来家教琴,这老师教了二节课,同 样也撂下一句孩子没天赋的话离开了。两位老师的话给我打击很大。我是不服输的人,我坚信大师们的科学早教理论。我重现阅读西方的科学早教理论,尤其是日本木村久一的书。我坚信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名言:“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错误的教育方法却扼杀了他们的天才。”这些先知们给了我向前探索科学的指路明灯。
原来培养吉米的过程也是很曲折的。
是啊。经过这次打击,我开始研究教育方法,某种灵感驱使我感觉到两位老师的传统教育方法出错了,感觉到一直被所有人包括权威教授们沿用多年的音乐教育方法出错了,但错在那里我说不清。我坚信早期环境熏陶是可以塑造天才的真理。我是个特别固执的人,正是由于我的固执,我不会被“权威专家们”所左右,命运要把握在自己手里。几周内,我都在反复思考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我不断做科学推理。
我重新聘请了一位音乐老师教孩子音乐,我给老师提出了教学方法,老师必须按我的方法执行教学。当时,我对老师的要求很简单,告诉老师不要管孩子听不听或弹不弹琴,孩子想玩就玩,老师只管边弹琴边讲乐理,孩子玩孩子的,老师讲老师的,井水不犯合河水,这就是我当初理解的环境熏陶概念。那时候,孩子在地上玩玩具,老师在琴上讲课。
有一天,老师因有事没来家教,孩子受不了问老师怎么没来上课,这句话我象获得金子一样惊喜,孩子终于喜欢音乐喜欢老师了。这样坚持了一年半时间,有一天我孩子突然主动上琴弹奏乐曲了,更加让我惊喜的是孩子居然复述出老师以前教过的乐理。这一发现让我如获至宝,我获得了一个科学验证,就是孩子有顿悟的潜能,孩子的学习方式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成人学习是螺旋式的上升,而儿童学习是阶梯式的跳跃上升。传统教育错在把儿童当成了成人,指导理论错了所以教学方法也就错了,
结果验证了当初我的推理,我开始检讨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的错误。我开始研究儿童的逻辑思维,开始研究儿童大脑的多个领域。当然研究与开发是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爱尔维修、塞德兹、卡尔‘威特、木村久一、马卡连科、爱因斯坦等等大师们的语录都是我实践中的理论基石,他们的话是我的指路明灯是我的信念。
我尝到了在校大学生做家教的甜头。孩子上小学时,别的家长把家搬到小学附近住,而我把家搬到大学附近住,目的就是方便请大学生做家教。白天孩子去学校上学,晚上接受大学生的家教。感觉到孩子的思维天天都在不断进化,我心中充满了满足与成功的喜悦。在校大学生是最佳的老师群体,世上没有更好的老师群体可以比拟他们给孩子带来的巨大效果。他们具备天然的童心又有专业知识,大孩子教小孩子是种心灵间的碰撞,他们的先进思维不断传递给孩子,影响着引导着孩子向未来前进。
什么叫天才,天才儿童能批量培养吗?
什么是天才?孩子从小养成了追求学习的兴趣与习惯就是天才,潜能被激活发生终生作用就是天才!就象0~2岁时,幼儿被激活了母语思维,母语思维能发生终生作用一样,只不过是具备母语思维是司空见惯的,人人都具备的思维就不认为这是天才了。当千百万种“潜能”闪现时,给予孩子创造一个激活“潜能”发挥作用的综合科学环境,使千百万“潜能”存活发生作用,一旦潜能被激活就会永远发挥作用,发生作用的“潜能”越多,天才的效果越显著。
把天才形容成“神童”是教育界的误区,天上掉下来的“神童”是不存在的,“神童”的名词是传统学术界专家为开脱自己无所做为的挡箭牌。后天的早期教育环境优劣决定了一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天才是可以批量培养的,天才是人的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完成个性的培养。人的早期有千百万种潜能释放,每个脑细胞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有一次潜能释放。一个潜能就象一块沃土良机,如果把握机遇播下一粒“种子”,那么“种子”就会发芽成才(建立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如果错失播种良机,那么播下的“种子”就会枯萎死亡永远不可复活。例如音乐,每个孩子早期都有音乐“潜能”,由于教育方法不当或没有进行培养,以后成了乐盲,音乐细胞(音乐思维)永远关闭了。
经历十五年的实践,我的理论与方法更加趋于完善,但是脑科学研究永远没有尽头,理论与方法只有越来越接近儿童大脑的需要。参加“种子计划”的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今后肯定会远远超越我的孩子。我希望中国在儿童智力开发的科学领域里走在世界前列。
从中央电视台第一套“同一蓝天”的节目里知道,广州市有个超级自然科学迷,由大学生出自然科学题目考他,没有什么难题是可以考倒他的。他是广州市一所普通中学的初一学生吉米。星期天一大早就出发去找吉米。气喘喘地爬上吉米八楼的家,只见吉米正在他家墙上的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前给一名小女孩解释表上的内容。看他脸上的表情多么的自信,讲授的语言是多么的流畅,电子、中子、介质、化学反应……全部都是初中高年级的学习内容,而吉米只是一个初一学生,根本没有上过化学课!
“有什么不可能的,我在小学就开始学习物理、化学了,不信你可以考考我。”吉米说:“很小的时候,大约是两岁吧,我看的第一本书是《动物世界》。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原来书可以让人知道很多他不知道的事。后来,爷爷教会了我查字典,我开始认字。4岁,我读了《21世纪少年儿童大百科》。我发现了乘法口诀,就让妈妈教我背,于是我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爸爸开始培养我,他买回一大批自然科学和人类文明的书籍。他说他在给我“编织一个智慧的大口袋”,我在几年问,把很多知识都装进去了,而且我发现这个口袋很神奇,永远都装不满,于是我拼命往里装。”
“我爸爸发现了我有知道这一切的兴趣后,就给我找了大学生当家庭教师,让他们给我上课。我们不是像在课堂那样老师拿着书本讲,其他人乖乖地听,而是对话、讨论。我提出问题,老师讲解,然后老师提出问题,我自己查书。结果,我进步很快,学到很多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方面,现在一般的问题都难不倒我了。我在同学中是很自信的,同学有问题都喜欢问我,而我的解答比老师清楚,因为我也是孩子嘛。”
记者:“那么,你认为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果的呢?”
吉米:“首先应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是人一种最基本的需要,当你感到需要,就自然会自觉去学。其实,求知,是每一个孩子最大的欲望,我们什么都想知道。我爸爸常说天才是可以培养的,我不是天才,不是那种很聪明的的人,我只是像其他孩子那样,有天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但我得到了来自家庭的最好方法的培养。让我知道,“发现”原来是那么美妙的事。”
八年过去了,小吉米现在怎么样了《大东方》杂志有幸与吉米的父亲攸武老师“连线”,请他介绍吉米的近况。
我们还知道,为了推广自己的教育经验,攸武老师一直致力于“种子计划”,他曾说,“我相信,加入‘种子计划’的孩子们成长到20岁时,他们的综合素质肯定会超越我的孩子,我希望更多的孩子超越我的孩子,这也是温总理提倡的中华民族强大的尊严体现。”那么这个“种子计划”到底拥有怎样的魔力,我们也来一探究竟吧。
攸老师您好,请介绍—下吉米的近况好吗?
我孩子现在上大学三年级,物理系。上大二的第一天,他的大学分配了一间独立实验室给他使用。现在,除了在实验室专研数学和物理,吉米闲暇时自己会练一练小提琴。他的钢琴已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平时特别喜欢弹奏肖邦的《梦幻曲》《革命练习曲》,时不时还自己创作一些钢琴曲。
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呢?
很多家长问我,您不是学儿童教育的,为什么你却从事了儿童教育工作?卡尔’威特和蒙合索利都不是教育者出身,而他们却奠定了培养天才儿童的理论基础。
首先,我是一位父亲,当初我也像许多平凡的父亲一样,我没有太多的奢求,只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过上更好、更快乐的生活,自然也就避免不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的确,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力拔头筹呢?
谈起我教育孩子的经历是很有偶然性的。有一天,儿子从幼儿园回家说:“我什么都不懂,别的小朋友什么都懂”,孩子说这话给我的震动很大,但没把孩子这话放在心里。我一直认为,教育的责任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与我们家长没关系,长大自然都知道了。没过几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读了一本介绍国外研究幼儿脑科学的图书《卡尔’威特的教育》,书中卡尔‘威特的几段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
他在书中提到——“人如同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雏形。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必须尽早开始,开始得越早,取得的效果越显著,孩子越有可能成长为接近完美的人。根据儿童潜能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
看来您是您如获至宝。
是的!读着这本书,我忽然开窍了。我的孩子没有超龄,才四岁还来得及,孩子具备培养成才的首要条件。以后我又陆续读了不少国外的好书,包括日本的木村久一的《早期教育与天才》等。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建立了一种清晰的教育思想,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卡尔威特的“递减法则”理论与劳伦茨的“印刻现象”理论始终贯穿在我的实践中,他们的理论也是我的理论基石之一。
16年前,我开始酝酿如何培养孩子的教育蓝图。我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更深知我拥有什么,我想要什么。读了《卡尔·威特的教育》更坚定了我的信念。当时的图书市场基本没有一本国外关于早教的理论书,什么培养天才儿童的理论更是闻所未闻,在中国培养天才儿童的理论是空白的。
您具体是怎样做的?
卡尔威特是位牧师,他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培养自己弱智的孩子,他成功了。我并没有渊博的知识亲身教育孩子,但我有自己的优势,而这优势在任何西方国家都难以办到的,实践中证明这优势所带来的效果比卡尔威特亲身教育的方法还要好百倍。我开始利用在校大学生做兼职教师给孩子做家教,教学内容由我规定,从自然科学、音乐等由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负责开发孩子大脑的综合思维。中国有丰富的在校大学生资源,所付的家教费用特别低廉,这是西方国家望尘莫及的,这是中国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当然,也有很多家长请大学生做孩子学校功课的补习老师,其实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最大浪费。
我给孩子建立了“家庭图书馆”和“家庭实验室”,让孩子在一种科学的家庭环境里汲取更多的知识养分。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效果肯定是靠持之以恒来完成的。一本好书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孩子获取80%的知识来源于“家庭图书馆”。“家庭实验室”主要给孩子建立一种爱科学追求科学的环境,孩子身处科学环境里自然受到熏陶。
给孩子请钢琴老师来家教孩子学音乐,那时候的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当初教孩子学钢琴也是象其他家长一样出于一种原始的冲动和希望。我没敢买钢琴而是买了部日本的电子琴,我担心孩子学不会钢琴,钢琴摆在家里没人会弹被人耻笑。
聘请的第一位老师来家教孩子半小时就离开了,撂下一句话“你孩子不是学音乐的料”。我不服气又请了第二位老师来家教琴,这老师教了二节课,同 样也撂下一句孩子没天赋的话离开了。两位老师的话给我打击很大。我是不服输的人,我坚信大师们的科学早教理论。我重现阅读西方的科学早教理论,尤其是日本木村久一的书。我坚信科学大师爱因斯坦的名言:“孩子生来都是天才,但往往在他们求知的岁月中,错误的教育方法却扼杀了他们的天才。”这些先知们给了我向前探索科学的指路明灯。
原来培养吉米的过程也是很曲折的。
是啊。经过这次打击,我开始研究教育方法,某种灵感驱使我感觉到两位老师的传统教育方法出错了,感觉到一直被所有人包括权威教授们沿用多年的音乐教育方法出错了,但错在那里我说不清。我坚信早期环境熏陶是可以塑造天才的真理。我是个特别固执的人,正是由于我的固执,我不会被“权威专家们”所左右,命运要把握在自己手里。几周内,我都在反复思考传统教育方法的弊端,我不断做科学推理。
我重新聘请了一位音乐老师教孩子音乐,我给老师提出了教学方法,老师必须按我的方法执行教学。当时,我对老师的要求很简单,告诉老师不要管孩子听不听或弹不弹琴,孩子想玩就玩,老师只管边弹琴边讲乐理,孩子玩孩子的,老师讲老师的,井水不犯合河水,这就是我当初理解的环境熏陶概念。那时候,孩子在地上玩玩具,老师在琴上讲课。
有一天,老师因有事没来家教,孩子受不了问老师怎么没来上课,这句话我象获得金子一样惊喜,孩子终于喜欢音乐喜欢老师了。这样坚持了一年半时间,有一天我孩子突然主动上琴弹奏乐曲了,更加让我惊喜的是孩子居然复述出老师以前教过的乐理。这一发现让我如获至宝,我获得了一个科学验证,就是孩子有顿悟的潜能,孩子的学习方式与成人是完全不同的。成人学习是螺旋式的上升,而儿童学习是阶梯式的跳跃上升。传统教育错在把儿童当成了成人,指导理论错了所以教学方法也就错了,
结果验证了当初我的推理,我开始检讨传统的幼儿教育理论的错误。我开始研究儿童的逻辑思维,开始研究儿童大脑的多个领域。当然研究与开发是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爱尔维修、塞德兹、卡尔‘威特、木村久一、马卡连科、爱因斯坦等等大师们的语录都是我实践中的理论基石,他们的话是我的指路明灯是我的信念。
我尝到了在校大学生做家教的甜头。孩子上小学时,别的家长把家搬到小学附近住,而我把家搬到大学附近住,目的就是方便请大学生做家教。白天孩子去学校上学,晚上接受大学生的家教。感觉到孩子的思维天天都在不断进化,我心中充满了满足与成功的喜悦。在校大学生是最佳的老师群体,世上没有更好的老师群体可以比拟他们给孩子带来的巨大效果。他们具备天然的童心又有专业知识,大孩子教小孩子是种心灵间的碰撞,他们的先进思维不断传递给孩子,影响着引导着孩子向未来前进。
什么叫天才,天才儿童能批量培养吗?
什么是天才?孩子从小养成了追求学习的兴趣与习惯就是天才,潜能被激活发生终生作用就是天才!就象0~2岁时,幼儿被激活了母语思维,母语思维能发生终生作用一样,只不过是具备母语思维是司空见惯的,人人都具备的思维就不认为这是天才了。当千百万种“潜能”闪现时,给予孩子创造一个激活“潜能”发挥作用的综合科学环境,使千百万“潜能”存活发生作用,一旦潜能被激活就会永远发挥作用,发生作用的“潜能”越多,天才的效果越显著。
把天才形容成“神童”是教育界的误区,天上掉下来的“神童”是不存在的,“神童”的名词是传统学术界专家为开脱自己无所做为的挡箭牌。后天的早期教育环境优劣决定了一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天才是可以批量培养的,天才是人的共性,在共性的基础上完成个性的培养。人的早期有千百万种潜能释放,每个脑细胞在成长过程中就会有一次潜能释放。一个潜能就象一块沃土良机,如果把握机遇播下一粒“种子”,那么“种子”就会发芽成才(建立终身受用的思维能力)。如果错失播种良机,那么播下的“种子”就会枯萎死亡永远不可复活。例如音乐,每个孩子早期都有音乐“潜能”,由于教育方法不当或没有进行培养,以后成了乐盲,音乐细胞(音乐思维)永远关闭了。
经历十五年的实践,我的理论与方法更加趋于完善,但是脑科学研究永远没有尽头,理论与方法只有越来越接近儿童大脑的需要。参加“种子计划”的孩子们的综合素质今后肯定会远远超越我的孩子。我希望中国在儿童智力开发的科学领域里走在世界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