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发展是慢的,教育的现实是极具困难的,但教育从根本上是围绕生命展开的。在今天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教育是“目的性教育”,而教师专业成长被定义为分数技能的提高。以“生命化教育”的管理模式来发展教育是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生命化教育”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运用的关键性在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管理积极性,尊重学生的生命特征,打造三维教育。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 教师 专业成长 高校管理 多元化评价体系
前言
“生命化”就是生命的在场。教育,是学生与教师生命的紧密联系,是提升二者生命质量的共同体。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生命化教学讲究的是教学中的交往互动性,进入生命,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差异,达到师生共情,最终彼此获得肯定与成长的过程。那么,在此过程中生命化教育理念该如何运用呢?生命化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充当着什么角色呢?
一、生命化教育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生命的三维度教育
“生命化教育是顺随人的自然性教育。”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作,而生命化教育更是“慢的艺术”,需要长期积累,形成师生之间的共识。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一、发现潜能,展现潜能,拓展潜能。现在许多学校教学以“课本至上”“分数至上”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教师则以“成绩平均分”作为考核首选,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拥有的个性差异,也抹杀了教师对于尊重学生潜能、挖掘潜能所付出的努力,这是非常可怕的。作为学生来讲丧失了对分数外其他知识的渴求,他将不可能“勤能补拙”;作为教师若以“分数至上”作为授受知识的关键,那教育将变得片面性并且教师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只有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展现潜能,才能让学生成为个人最佳领域中真正意义上的自己,教育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授受知识的手段,才能做到有输出有接纳、有反馈;二、尊重学生心智、开启智慧。减少学生整体评价,增加学生个体评价。
生命化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中体现为启迪和被启迪。让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来提高教学修养,养成学习的惯性、交流的气氛。另一方面,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他们对教师的学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一个博学多才的教师就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
二、生命化教育理念迫使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教学之路
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长期困扰许多青年教师,甚至是许多教师一生的困扰。教育中有恐惧失败、恐惧挫折、恐惧专业上的不认同,最根本是因为教育的回报率是很慢的,你的努力不一定有成果而且最终的结果不一定是美好的呈现。教育是很多琐碎、不断重复的工作组成,而这种琐碎与不断重复会使教师产生“不需要再学习”的错觉。当教师的教学之路陷入此恶性循环的时候,将会带来焦虑不安的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将会传导给学生。
1.调整好自身的角色
教师必须考虑到自己是一个有过经历和阅历的成年人,在面对学生与之发生冲突时多说服自己来宽容和谅解学生,应当摒弃以往自己当学生时的思维和心态,提升自己进入教师角色,用教育者的眼光重新看待学生,理智地处理问题,赢得学生的尊重。
2.掌握新型的学生观
在面对差生或调皮的学生时,不妨控制住否定的评价,多在平时搜集该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要豁达,要有“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度量,这不仅关系到教师的修养,更能体现出民主思想,用独立平等的观念把自己置于学生的监督和制约之中,互相监管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3. 注重内隐性教学
以往的教学成果比较注重的是快速呈现出来的结果,但生命化教育倡导的是教育本质,是可能要5年以上才能呈现效果的慢教育。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对于学生的内隐性教学。内隐性教学的特征是:(1)自动性。内隐性学习是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2)抽象性。(3)理解性。根据研究发现内隐性教学会发展成为更丰富复杂的规则性知识。
4.教学管理要“无为”
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引起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其自愿成长才是最终归属。在教学过程中要“活化”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设问”的精神,把风头留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兴趣。
5.少讲道理,多沟通
很多教师认为“我常常与某某沟通交流,和他讲道理,为什么他还是没有丝毫改变?”的确,不少教师把讲道理看作是沟通的关键,但这往往会变成“反作用力”。教育是母性的,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陪伴、关怀、引领,是生命之间的对话和智慧。做班主任工作两余年来,面对学生带来的问题是很琐碎的,这里的琐碎是指不能严正喝止又无法好言相劝的事情,每每此时则更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立场去看待所产生的问题并理解其看法、在对话中达成共识。
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很多老师在沟通时常常一本正经,这也是职业所带来的习惯,但不妨用幽默进行沟通。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也容易化解师生之间对立面的僵化,长此以往,师生会形成和谐默契的关系,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促成和谐融洽的校园气氛。
三、生命化教育要求在高校教育管理上必须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生命化教育在基于基础教育后必然会走向高校教育,这也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摒弃单一化的评价体系,重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在教学管理评价中充分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标多层次,评价标准多侧面,评价方法综合化,进而实现评价功能多元化。认知主义者强调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成长,这与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即教育史以发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罗杰斯同样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发展创造力、形成独特个性、最终能自我评价的过程。
1.评价主体的功能多元化
前面我们谈到生命教育是多维化的,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那么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必须营造“让教师走出,请学生进来”的氛围。“让教师走出,请学生进来”是指评价主体不能局限于学校管理人员,而应该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甚至应建立以“学生——教师——同行专家——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实际,更能重视过程,以避免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强调选拔甄别的功能偏向。
2.评价内容、标准多元化
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分别设立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如学生侧重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成果;教师侧重评价教学研究方面、学生配合程度;同行专家侧重教学内同、教学手段、自我反思;管理者侧重品德素养、学生的活跃度等。
评价标准要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以适应不同的需要,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会限制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具有特点的教学风格发展。
3.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
为避免单一的“生评教”的不足,应同时制定院系领导、专家、同行评价和师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并贯穿所有教学环节和过程。除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可适时组织学生、专家、领导和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倾听各方的评价和建议,增加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样多层面地反映教学状况,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且有利于了解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改进。
思考
生命化教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这个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及管理中去。只有做到“事无巨细,人文关怀”才能在被教育者心中播下善意的种子,而生命化教育也是对教育者的启迪,教育者只有以此为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专业技能和管理方法的突破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生命化教育才能在教学中、管理中、后勤里得到彰显,最终师生彼此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文质.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
[2]金小芳.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M].吉林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生命化教育 教师 专业成长 高校管理 多元化评价体系
前言
“生命化”就是生命的在场。教育,是学生与教师生命的紧密联系,是提升二者生命质量的共同体。生命化教育是立足于生命视野对教育的一种重新认识和理解。它以生命为教育的基点,认为教育就是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生命化教学讲究的是教学中的交往互动性,进入生命,尊重每个个体的个性差异,达到师生共情,最终彼此获得肯定与成长的过程。那么,在此过程中生命化教育理念该如何运用呢?生命化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充当着什么角色呢?
一、生命化教育是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生命的三维度教育
“生命化教育是顺随人的自然性教育。”教育是一项漫长的工作,而生命化教育更是“慢的艺术”,需要长期积累,形成师生之间的共识。教师对待学生必须做到三个方面:一、发现潜能,展现潜能,拓展潜能。现在许多学校教学以“课本至上”“分数至上”为教学重点,而对于教师则以“成绩平均分”作为考核首选,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拥有的个性差异,也抹杀了教师对于尊重学生潜能、挖掘潜能所付出的努力,这是非常可怕的。作为学生来讲丧失了对分数外其他知识的渴求,他将不可能“勤能补拙”;作为教师若以“分数至上”作为授受知识的关键,那教育将变得片面性并且教师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只有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展现潜能,才能让学生成为个人最佳领域中真正意义上的自己,教育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授受知识的手段,才能做到有输出有接纳、有反馈;二、尊重学生心智、开启智慧。减少学生整体评价,增加学生个体评价。
生命化教育理念在教师专业中体现为启迪和被启迪。让教师作为一个学习者来提高教学修养,养成学习的惯性、交流的气氛。另一方面,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加,他们对教师的学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时一个博学多才的教师就更容易获得学生的尊重。
二、生命化教育理念迫使教师要有意识地寻找教学之路
教师职业的认同感长期困扰许多青年教师,甚至是许多教师一生的困扰。教育中有恐惧失败、恐惧挫折、恐惧专业上的不认同,最根本是因为教育的回报率是很慢的,你的努力不一定有成果而且最终的结果不一定是美好的呈现。教育是很多琐碎、不断重复的工作组成,而这种琐碎与不断重复会使教师产生“不需要再学习”的错觉。当教师的教学之路陷入此恶性循环的时候,将会带来焦虑不安的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将会传导给学生。
1.调整好自身的角色
教师必须考虑到自己是一个有过经历和阅历的成年人,在面对学生与之发生冲突时多说服自己来宽容和谅解学生,应当摒弃以往自己当学生时的思维和心态,提升自己进入教师角色,用教育者的眼光重新看待学生,理智地处理问题,赢得学生的尊重。
2.掌握新型的学生观
在面对差生或调皮的学生时,不妨控制住否定的评价,多在平时搜集该生的闪光点,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要豁达,要有“天下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度量,这不仅关系到教师的修养,更能体现出民主思想,用独立平等的观念把自己置于学生的监督和制约之中,互相监管才能树立起教师的威信。
3. 注重内隐性教学
以往的教学成果比较注重的是快速呈现出来的结果,但生命化教育倡导的是教育本质,是可能要5年以上才能呈现效果的慢教育。所以,教师必须注重对于学生的内隐性教学。内隐性教学的特征是:(1)自动性。内隐性学习是无意识地获得刺激环境复杂知识的过程。(2)抽象性。(3)理解性。根据研究发现内隐性教学会发展成为更丰富复杂的规则性知识。
4.教学管理要“无为”
教学本身不是目的,引起学生自主地学习,使其自愿成长才是最终归属。在教学过程中要“活化”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淡化知识的系统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有“设问”的精神,把风头留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的意识和兴趣。
5.少讲道理,多沟通
很多教师认为“我常常与某某沟通交流,和他讲道理,为什么他还是没有丝毫改变?”的确,不少教师把讲道理看作是沟通的关键,但这往往会变成“反作用力”。教育是母性的,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陪伴、关怀、引领,是生命之间的对话和智慧。做班主任工作两余年来,面对学生带来的问题是很琐碎的,这里的琐碎是指不能严正喝止又无法好言相劝的事情,每每此时则更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立场去看待所产生的问题并理解其看法、在对话中达成共识。
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很多老师在沟通时常常一本正经,这也是职业所带来的习惯,但不妨用幽默进行沟通。幽默是一个人的学识、才华、智慧、灵感在语言表达中的闪现,也容易化解师生之间对立面的僵化,长此以往,师生会形成和谐默契的关系,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促成和谐融洽的校园气氛。
三、生命化教育要求在高校教育管理上必须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生命化教育在基于基础教育后必然会走向高校教育,这也使得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摒弃单一化的评价体系,重新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在教学管理评价中充分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目标多层次,评价标准多侧面,评价方法综合化,进而实现评价功能多元化。认知主义者强调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现代教育的四个支柱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和学会成长,这与生命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即教育史以发展的观点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人罗杰斯同样认为教育是培养学生发展创造力、形成独特个性、最终能自我评价的过程。
1.评价主体的功能多元化
前面我们谈到生命教育是多维化的,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那么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必须营造“让教师走出,请学生进来”的氛围。“让教师走出,请学生进来”是指评价主体不能局限于学校管理人员,而应该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甚至应建立以“学生——教师——同行专家——管理者”共同参与的评价模式,这样不仅可以结合实际,更能重视过程,以避免传统教学评价过分强调选拔甄别的功能偏向。
2.评价内容、标准多元化
根据不同的评价主体分别设立出相对独立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如学生侧重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成果;教师侧重评价教学研究方面、学生配合程度;同行专家侧重教学内同、教学手段、自我反思;管理者侧重品德素养、学生的活跃度等。
评价标准要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以适应不同的需要,过于单一的评价标准会限制教学自主性的发挥,不利于具有特点的教学风格发展。
3.评价方式、方法多元化
为避免单一的“生评教”的不足,应同时制定院系领导、专家、同行评价和师生自我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并贯穿所有教学环节和过程。除随堂听课外,每学期可适时组织学生、专家、领导和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座谈会,倾听各方的评价和建议,增加彼此的沟通和了解。这样多层面地反映教学状况,才能得出客观、全面的评价结果,且有利于了解教学中的问题,及时改进。
思考
生命化教育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将这个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及管理中去。只有做到“事无巨细,人文关怀”才能在被教育者心中播下善意的种子,而生命化教育也是对教育者的启迪,教育者只有以此为目标不断地更新教学专业技能和管理方法的突破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生命化教育才能在教学中、管理中、后勤里得到彰显,最终师生彼此收益。
【参考文献】
[1]张文质.回到每一个人的生命化教育[M].江苏教育出版社.
[2]金小芳.教师的课堂管理艺术[M].吉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