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诗歌教学之“根”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颂其诗,知其人,论其世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也,是尚友也。”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应该是文学评论中最早的理论了。鲁迅先生对此也有精辟的阐释:“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本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在平时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一般不提倡对作者及写作背景做过多的介绍。但我认为诗歌教学有其特殊之处,一首小诗往往凝缩着诗人一生的际遇,且有其风格的连贯性,孤立地看其作品,很难把它读透。因此,在初次接触某位诗人作品时,不妨多花点时间在“知人论世”上。“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虽是王国维关于境界的精妙见解,但我更喜欢拿它来形容诗人之创作。没有物我相忘,难及彼此的痛苦心酸的创作过程,诗歌便不能凸现它的独特之美。由此可见,全方位了解诗人的一生,亦是诗歌解读的关键。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入现代诗达十几首,涉及的诗人有十几个:冰心、艾青、余光中、戴望舒、舒婷、泰戈尔、莱蒙托夫等,他们笔下优秀的诗篇无一不和他们丰富真实的人生、敏感细腻的诗人气质紧密相连。多花一些时间去了解感受诗人的个性特质,总体创作风格及生活的时代背景,比在课堂上仅仅费力分析文本要有效的多。
  二、“知人论世”与人格文化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性质,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对诗歌教学的不断探索中,我们开始重视诗歌“人文性”的解读,即文化解读。我认为文化解读应该包括人格文化解读。在这里“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亦包涵人格文化。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说:“大诗人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的确,诗歌的品格来自诗人的人品。而诗歌中最动人的地方,也正是诗人人格所焕发的魅力。可人格魅力到哪里去体悟?“知人论世”无疑是最好的途径
  大凡诗人都有一颗赤子之心。典型的如海子、顾城。古往今来诗人都是精神和文化的守护者,理想的纯洁性和独立性的捍卫者,好像就是为诗而生的。文如其人,诗亦如其人,所以我们的课堂不能只是就诗论诗的课堂。人文关怀哪里来?诗歌学习如何定位?这些在教学实践中时常困扰着我们的问题,正可以从上述论述中找到答案。让学生从诗人的人格读进诗歌的品格,再从诗歌的品格学出诗人的人格,这不正是“语文人文性”即民族文化意识在语文课堂上的浸染吗?
  语文教学虽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诗人,但他们的心灵空间和人文视野、价值取向和精神旨归,往往和这些伟大或纯粹的诗人相联系,并被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影响,教师更不能对此忽视。
  三、“以意逆志”与诗歌解读
  “夫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孟子提出关于阅读和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一种解诗方法。“文”指文字,“辞”指语句,“意”指读者的意,“志”指作者的志。孟子认为解诗者不能从文字表面简单机械的去理解诗的意思,而是通过解诗者自己的体会去推测或探求作者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今天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谈论最多的恐怕要数“解读”二字了。把想象力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诗歌多元解读、扩展阅读等等话题,无非就是为了说清两字:“解读”。然而“解读”的根基在哪里?“以意逆志”正是孟子在几千年前为我们作出的答案。不论解读的过程如何,最终只有一个评价标准,即是否落脚在诗人本身的“志”上。
  关于诗歌,留给我们许多精辟的见解,这些理论经历时间的推敲愈发熠熠生辉。教师应该把这些灿烂的“根”深深种植在自己的心田上,方能让我们的教学天地开出闪光的“花”。
其他文献
一、读  首先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从开头的导读到课文,再到注释,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读。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有不认识的字,由学生自己或小组查字典或词典解决。  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特别是教古诗,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
期刊
夜晚,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一直回想着高亢嘹亮的运动员进行曲,回放着今天发生在初四十二班这群孩子身边的故事。  早晨起床就感觉头痛胃疼,身体真不争气,今天我还要到运动场督战呢。我颦眉捧心来到教室,一进教室,我班的王迪同学就对我说:“老师,我发烧,1500米跑不了了。”唉,王迪可是我班的运动健将,他不跑怎么办呢?“让勾旭替我吧!”“勾旭”,先前报名时,他可是再三推脱啊,今天他会同意吗?来到勾旭
期刊
人们常说:“教育是一门科学,要用严谨的态度,执著的信念来对待它。”但是我更愿意理解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应该用所有的真心和真情努力地去丰富它、表现它、创造它。”多年的工作使我认识到:教师的教育行为,要转化为广大学生发自内心的一种迫切需求;了解和掌握学生一颗颗幼小心灵深处最柔弱、最渴求的东西,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表现、创造、成功的原动力。这也是我们在这一领域里最值得去研究和探索的最本质的东西。  俗话
期刊
解读思想情感是阅读诗歌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由于诗歌语言含蓄精炼,且跳跃性比较大,学生们在阅读时难以读懂悟透,下面介绍较易掌握的几种突破方法: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
期刊
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和当代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教材中的教读课、自读课都应不同程度的过好朗读关。学生可以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和意味,既能受到熏陶感染,又能锻炼用语音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检阅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感情倾向、认识水平和运用程度。学生就可以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意境、缜密思路、象
期刊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多优秀教师在培养优等生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在转化后进生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是大部分教师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群体——中等学生。  中等生的问题更具隐蔽性,因为中等生不像后进生那样冲动暴露,也不像优等生那样经常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照顾,他们的问题多藏在或压抑在心里,缺少疏导和释放,他们的需求多被轻视和忽略,难以得到尊重和满足,这就使得他们更不愿主动反映自己的现状和需求,他们在班级
期刊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网络学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辅助手段,正越来越多地应用到课内外阅读教学中,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随着网络阅读的进一步实验和发展,语文网络阅读显现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硬件设备的不充足。由于语文网络阅读的广泛应用,网络阅读几乎与教材同步,应用频率越来越高,然而,计算机教室却没有增加,这样各科教学不免出现了争抢教室现象,硬件设备的不充足将严重阻碍语文网络阅读的进
期刊
一个大雪天,我因上班的路上滑了一跤,崴了腳,但我仍然一瘸一拐的坚持到教室给同学们上课。当我走到离教室不远处,听到班里一个淘气的学生说:“哈哈,快看啊来了一个瘸子”,引得大家都向窗外看。许多学生在小声地提醒着那个学生,他们可能都认为按照平常我的脾气这一回教室里肯定要“电闪雷鸣”了。  我开始也挺生气,在教室的外面慢慢平息了一下自己的心态,微笑着走进教室,亲切地对同学们说:“今天下雪路滑,老师不小心摔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中学的作文教学中,如能充分把握作文教学的契机,培养学生乡土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关注家乡一草一木,了解家乡的人情风俗,这样写出的文章内容具体,言之有情。昔日泥泞的小路如今成了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昔日杂草丛生的放牛坡如今成了披红挂绿的“花果山”,昔日低矮的小瓦屋如今变成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这足以让学生感慨和自豪,是学生写作的最好素材,在作文教学中要抓住这一契机,
期刊
导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虽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占时间不多,但其重要性却不容忽视。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感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激发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或渲染一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情境,或高唱一首歌,或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