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教材需仔细斟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ze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打着“活用教材”的口号随意编改、重组教材,过度追求新奇性,会淡化教学内容的丰厚内涵,使教学活动走入歧途。重组教材应注意建立新秩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重组教材;新秩序;认知规律;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0034-01
  【案例回放】
  课始,教师拿出扑克牌,提出问题:如果用扑克牌表示年龄,那么纸牌J表示多少?K、Q呢?然后让学生抽取能够代表自己年龄的纸牌。教师以自己的年龄提问,并透露自己的年龄比生1年长14岁。那么要知道老师的年龄,就要知道生1的年龄。出示表格:
  教师提出:这样继续推演,将无穷无尽,不妨用字母表示生1年龄,一劳永逸。此时学生设想生1的年龄是a岁,由此可推知教师的年龄是a 14岁。教师追问:“字母表达式除了可以表示老师的年龄外,还可以表示什么信息?”师生共同小结:字母不但可以表示变数,还可以揭示数量关系。教师提出:“如果将字母换成实数15,那么老师的年龄就可以轻易求出,即15 14=29。”由此总结出:a可以表示一切自然数,但是其取值范围有限制。教师提问:“倘若用字母b代表老师的年龄,如何表示生1的年龄?”此言一出,教室一片寂静,学生纷纷陷入了沉思。
  【教学反思】
  1.教材重组要注意建立新秩序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教学内容貌似平淡无奇,但它蕴含着将实数抽象为字母的玄机,需要刷新学生的算式观,扩充算式的外延,是学生认知上的一次革新。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接受字母表示数的合理性,并初步理解代数式揭示的数量关系,教材编排了2道例题:例1引导学生从数字抽象到字母代数、由数字算式抽象到代数式;例2则进一步延伸巩固,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人数、用加法代数式表示具体某个数量又表示几个数量的运算关系,同时让学生初步学会用代入法求值,从而大大扩大了字母表示数的覆盖面。
  教材如此安排,层次分明,知识结构呈一定阶梯状,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而教师重组教材后设计的“猜年龄”环节,则急于求成,意图将字母表示数、代数式揭示数量关系、代入法求值融为一体,毕其功于一役,这对于初次接触字母表示数的学生而言,任务太重,时间仓促。学生对纷至沓来的追问应接不暇,思考时间十分短暂,交流讨论的空间十分狭小,最后只能囫囵吞枣。
  2.教材重組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重组教材后,教师通过“猜年龄”的操作来归纳加法代数式“a 14”,通过围小棒来归纳乘法代数式“a[×]3”,而教材是先安排乘法代数式再安排加法代数式的。到底哪个才是学生学习代数式的真正起点?利用乘法还是加法引进代数思想好?教材中的例1摆1个三角形用到3根小棒,然后罗列出摆2个、3个、4个三角形所需的小棒数,算式依次为[2×3]、[3×3]、[4×3],学生对比算式,概括得出“有几个三角形,就有多少个3根小棒”,以此类推,总结得出摆a个三角形需要a[×]3个小棒。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代数式的总结是自然而然的。而“猜年龄”的思维步骤更为细化,当生11岁时,推测老师的年龄为1 14,2岁时推测老师的年龄1 15……为了克服随着年龄增长带来的不确定性,学生想到了用字母表示数。另外“a 14”既可以看作老师的年龄,又可以表示老师与生1年龄的关系。而很多教师都认为,用代数式来揭示数量关系,学生很难接受。综上所述,先教授加法代数式再教授乘法代数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教材重组要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的培养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本单元的教学要注重落实符号感。在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的符号感成为衡量数学思考是否到位的一项重要指标,课标强调学生应“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因此,教学中要彰显字母代数、代数式揭示数量关系的简洁性、凝练性和便捷性。
  上述教学案例中,学生并没有切身感受到字母代数的迫切性和工具性,这是教学的最大弊端。由此可见,教师重组教材时理应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
  总之,重组教材之前,我们应读透、读懂教材,深入理解其主旨;重组教材时应仍细斟酌,从而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责编 黄春香)
其他文献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三角形初步了解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教师要引领学生在活动情境中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特征,发现数学现象,从而真正理解“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本质。在此,我撷取本课的三个教学片断,作粗浅的思考。  一、活动感知,促进操作思考的整合  师:每个小组都有3根小棒,先测量小棒的长度,再试一试,看能不能用它们围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小组实践操作)  生1:3厘米、3厘米、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将生活经验与数学应用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时,不只是从教学角度,还要从生活角度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结合自身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一套培养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教学思路。  一、抓住细节,精心阅读  小学生在做应用题时,经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读题不清,导致做题失误。  例1 A、B两地相
[摘 要]“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和梯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数学问题。特级教师周卫东教学此内容时,没有沿袭以往的教学思路,亦步亦趋地让学生从“0”开始进行学习,而是立足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以研立学,因学而教,通过引导点拨让学生经历了自主研究与发现,最终获得提升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再创造中自我建构新知、解决问题。  [关键词]
[摘 要]在推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日益成为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处理策略便成了个性教育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通过给出搭支架、动静转换、等价替换、数形结合、变式练习教学等问题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差异教学;问题解决策略;解决问题  [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7页“神奇的莫比乌斯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制作莫比乌斯带,了解莫比乌斯带的特性;亲身体验数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动手操作、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做数学”的过程,从中发现莫比乌斯带的奇异性。  3.思想与情感。  让学生自主快乐的学习,从中感受数学之美,体会“数学来源于生
[摘 要]乘法分配律是运算律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举例验证、观察比较、提出猜想、发现规律、引出规律,让学生感悟基本的推理、模型、化归等数学思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运算的意义、现实背景中的数量关系或几何图形,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从而走进知识的“内核”。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数学思想;数学知识的内核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实现教学反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小提问”中有“大学问”,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达到激趣、导学与梳理的功能。  一、情境阶段提问——激趣  在情境阶段,教师要在学生疑难处设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始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学习。  1.引发好奇
[摘 要]传统的被动式学习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路程、时间与速度”一课为例,在教学中通过“任务”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从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真正促进学生的生长学习。  [关键词]任务;主体意识;主动;生长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简单的模仿训练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操作技能的学习,只有让学生学会自我建构,才能促进学生真正掌握数学操作技能。在数学操作技能教学中,教师应将操作技能培养视为概念理解的深化过程,促进学生由简单的模仿训练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自我建构,进而让学生牢固掌握操作技能,提升实践能力。  [关键词]操作技能;自我建构;简单模仿;画平行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
[摘 要]“解决问题”贯穿着数学教學的始终,要实现“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一目标,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深入探究。通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课例,阐述了“解决问题”教学中强化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渗透解题策略的课堂三部曲。  [关键词]解决问题 数量关系 解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