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洛丽塔》这部小说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在当今文坛上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目前,在中国流传着多个翻译版本,本文主要分析的是于晓丹版本的《洛丽塔》。在此版翻译中,译者采用“陌生化”手法,一方面可以展现出文学翻译的美感,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之上,使翻译出的文字具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洛丽塔;美学视角;文学翻译;“陌生化”手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0-0067-03
《洛丽塔》具有很强的悲剧色彩,该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中年男子与洛丽塔之间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亨伯特对热情而充满魅力的小女孩洛丽塔想入非非,然而他却是洛丽塔的继父。这种畸形的感情色彩与充满魅力的文字早已传播至全世界,也使得许多读者为之着迷。为了使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本文主要从翻译的角度进行探讨,以“陌生化”手法为前提,旨在通过正确翻译之后,提升该作品的美学色彩。
一、探讨“陌生化”手法背后的作品翻译必要性
在文学翻译中,“陌生化”并不是一种令人陌生的手法,而是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翻译技巧。“陌生化”手法一是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意思,二是尽量采用新型的表现形式丰富翻译语言,为读者展现出文学的美学色彩。在翻译中,“陌生化”能够使翻译后的文字更加经典,使表达形式更加不拘一格,还可以还原原文内容。“陌生化”手法的应用侧重于翻译文字的表现,通过提高对文中主人公感官的描述,从而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为了在文学翻译中展现美学,使翻译出的文字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采用“陌生化”手法就可以使美的体验与时间融为一体。对于读者而言,如果通过阅读可以加深对美的理解,实际就是“陌生化”手法起到了作用。
翻译的技巧有很多,文学翻译更具有其自身的灵活性,只要保持原文不变,翻译出的文字将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采用“陌生化”手法可以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以《洛丽塔》为例,“陌生化”手法主要是借鉴该作品的类似手法,然后在对其进行翻译,相当于对原作品二次创作。对于翻译者而言,采用“陌生化”手法时,必须要注意尺度,这样才能使翻译后的文字具备相应感官的美感。如果过分应用“陌生化”手法,不仅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还会出现过分表达的问题,从而破坏了翻译的目的与原文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强调“陌生化”的手法,合理应用,才能做到巧妙翻译,使翻译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原作,并具有丰富的美学色彩。
二、关于《洛丽塔》文学翻译的理念
对《洛丽塔》进行翻译之前,必须要对作品的整体风格进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出的语言符合原文内容,实现对文学的二次创作。而二次创作则需要遵从原作风格,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采用增加丰富的表现手法,最大程度还原原作的表现形式。对于原作而言,作者在创作时不仅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还从某种程度上还原了自身经历,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这样就可以形成风格迥异的文学著作,在此其中还会融入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作品中独特的人物形象也会经过作者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手法而塑造得栩栩如生,使人物形象可以深入人心。
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翻译人员在不改变原文的前提下,要显示出翻译文字的特色,还要采取独特的翻译手法,就可以使文学作品散发出生机。文学翻译的难度很大,翻译者必须要掌握两种以上语言的使用方法,拥有多元化的语言思维和思考方式,使思维可以在两种语言之间灵活切换,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对原著的内涵深刻了解,才能使翻译出的文字既不会偏离原文的内容,又可以展现出翻译之美,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者需要充分阅读原作品,并进行仔细的研究,这样就可以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翻译手法,融入翻译的美学色彩,实现对原作的二次创作,增強翻译文字的可读性。
三、“陌生化”手法在《洛丽塔》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洛丽塔》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目前在中国中有许多的翻译版本,本研究主要基于晓丹的翻译版本。这一翻译版本采用了“陌生化”手法,展现了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色彩,使得读者可以因作品而产生共鸣,深刻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涵。
(一)“陌生化”在声音意象上的体现
以《洛丽塔》为代表的一些小说,往往会具有非常明显的声音意象。声音意象是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善于运用的表现手法,重视对声音的应用,既可以渲染良好的环境氛围,又可以增强表现力。小说胜在情节的创作与环境的渲染,在这些部分中融入声音,体现生动的意象,就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由此可见,采用“陌生化”手法就可以使声音意象更加明显。
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也很重要,而这也需要融入声音。通过声音表现人物的特点,使得人物的表现力极强。通过运用“陌生化”手法展现声音意象,比如“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he tip of the L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Lo Lap, at three, on the LeeLh. Lo.Lee.Ta.”对于这段文字的翻译是这样的:“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颗往下轻轻落在牙床上。洛。丽。塔。”这种翻译出的文字,别有一番味道。尤其是在文中所展现出的声音描写,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再如这一句,“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l Len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 nn Lhe dol-L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 was always Lolita.”针对这句文字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同样融入了“陌生化”手法,侧重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将声音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洛丽塔的描述已经不仅限于外表:“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这种直达灵魂的翻译表述不仅展现了译者强大的翻译功底,还体现出陌生化的色彩,能够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还有心灵上的震撼,这样所得出的文字就可以具备声音意象美学效果。 (二)“陌生化”在诗语上的体现
在小说中,会存在一些优美的诗语,在对这些诗语进行翻译的时候,就需要了解诗语中所展现的内涵,还要克服诗语中的晦涩,采用“陌生化”手法就可以降低晦涩之感,展现丰富的语言技巧,突破不必要的语言限制,对语义进行恰当的转移,使得诗语的艺术表现力更加强大。比如,于晓丹对《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准备行凶之前的翻译非常有特色。“lucidly insane”和“crazily calm”具有非常显著的诗语色彩,对心情的诠释很到位,将其翻译成“头脑清醒的神经错乱”和“发疯了的镇静”,虽然看上去比较矛盾,但是却遵从原文的含义,这就是采用“陌生化”手法的有效之处。对于读者而言,这种文学翻译会存在理解上的难度,不过却也深刻刻画出亨伯特的双重性格。因此,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陌生化”翻译手法,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效果,还可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三)在结构上的延伸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需要注重作品结构,对其进行有效的对比与分析,或者重新组合,这样就可以使原有的结构得到延展,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强,使翻译的美感持续得更久。在翻译中,翻译者时常会利用波折、重复、分解、延缓等方式对结构进行变换,比如,在《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内心想法被洛丽塔的母亲知道,继而她发生车祸死亡,这一系列的内心描写在亨伯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时而自我安慰,时而内疚不已,这种混乱的心情在文字的描述之下可以被读者亲身体会,在翻译时则需要根据原文中的若干个“and”翻译成“和”,虽然翻译后的文字数量比原文少,但却可以产生非常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陌生化”手法翻译出的文字,突破了原文的结构和汉语的习惯性用法,使得译文的结构得到进一步延伸,将亨伯特的内心变化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可见,采用“陌生化”手法实现结构延伸,其所展现的虽然是“慢半拍”的感觉,但还是可以展现出充分的艺术效果。
(四)深刻理解作者原意并进行完整阐述
结合于晓丹的翻译版本不难发现,其对于《洛丽塔》的翻译更多发挥出了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语句变得更加浪漫。比如,“Another time a red-haired school girl hung over me in the metro, and a revelation of axillary russet obtained remained in my blood for weeks. I could list a great number of these one-sided diminutive romances.”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个红头发的女学生在地铁车上靠着我,我瞥见到她腋窝下泄露的一小片赤褐色,存留我的血液里几个星期不褪。我能列出一长串这种一厢情愿的小浪漫。”从这段翻译中可见,该段译文不仅遵从原有的意思,还保留了应该保留的意象。在“陌生化”手段的运用上,更多以创造的方式对原有的空白进行补充,不仅使意思更加连贯,还是得原文的意境更加鲜明生动。这种极富有创造力的翻译手法具有非常显著的浪漫主义色彩,还会使读者对后续文章更有兴趣。
再以这一句为例:“Caught her by her thin knobby wrist. The magazine escaped to the floor like a flustered fowl.”参考于晓丹的翻译版本:“抓住她细软、瘦峭的手腕时,杂志像迷乱的鸟逃到地上。”该翻译充分还原了原文的场景与人物动作。如果没有领悟到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精髓,就无法准确把握翻译的尺度。正是基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才能在翻译中对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准确还原,不会出现太过渲染或者过于干巴巴的翻译内容。于晓丹的翻译版本尊重主人公的内心想法,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意象。尤其一个“溜”字,比原文的“escape”更加狡黠,更为传神。于晓丹版本的翻译弱化了原文的情欲色彩,更多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而且,在翻译中,会发现这些句子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遣词造句独具匠心,能够为读者营造出与原文类似的意境,使人沉浸其中。
由此可见,为了使翻译的内容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阅读习惯,需要适当对翻译文字进行调整。“陌生化”的翻译手段是适时避开直译的方式,不断转换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适应读者的需求。在《洛丽塔》这部著作中有许多露骨的表达,这就需要采取“陌生化”处理方式,使原著表达的内容可以得到准确的还原。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对《洛丽塔》的部分翻译可知,采用“陌生化”手法对原文进行翻译,既可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又可以成功实现对原文的二次创作。“陌生化”手法强调文学翻译不拘一格,展现浓浓的翻译美学色彩,翻译出的文字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视觉听觉等美好的感官享受,而且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翻译的原则就是要忠实原文,不可天马行空,为了重现原文丰富的艺术效果,采用“陌生化”手法展现新奇而美好的翻译内容,使翻译之后的文字更加忠于原著,提高文学翻译的美感,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颖.审美接受视角下的《洛丽塔》翻译美学[J].语文建设,2015,(36):63-64.
〔2〕左宝霞.翻译美学视角下《洛丽塔》译本中陌生化手法的审美重现[J].语文建设,2015,(18):59-60.
〔3〕陈云.文学文体学视域下的小说翻译——以《洛丽塔》两个汉译本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0):110-112.
〔4〕吴培.以接受美学的视角评析《洛丽塔》的两个中译本[J].教育教学论坛,2014,(06):224-225.
〔5〕林茜.从《洛丽塔》翻译看互文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J].名作欣赏,2013,(18):20-22.
〔6〕林茜.从《洛丽塔》翻译看互文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J].名作欣赏,2013,(18):20-22.
〔7〕陈瑛.文学翻译中的“理解”与“过度理解”——以《洛丽塔》两中译本为例[J].云梦学刊,2013,34(02):146-149.
〔8〕方红霞.从接受反应文论看小说《洛丽塔》(片段1-3)的翻译[J].海外英語,2011,(08):225-226+229.
〔9〕吴广珠,张顺生.《洛丽塔》还是《一树梨花压海棠》[J].电影文学,2011,(08):152-154.
〔10〕任海龙.论《洛丽塔》中文译本中意识形态的影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5):102-10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关键词:洛丽塔;美学视角;文学翻译;“陌生化”手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10-0067-03
《洛丽塔》具有很强的悲剧色彩,该故事主要讲述的是中年男子与洛丽塔之间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亨伯特对热情而充满魅力的小女孩洛丽塔想入非非,然而他却是洛丽塔的继父。这种畸形的感情色彩与充满魅力的文字早已传播至全世界,也使得许多读者为之着迷。为了使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本文主要从翻译的角度进行探讨,以“陌生化”手法为前提,旨在通过正确翻译之后,提升该作品的美学色彩。
一、探讨“陌生化”手法背后的作品翻译必要性
在文学翻译中,“陌生化”并不是一种令人陌生的手法,而是成为人们比较关注的翻译技巧。“陌生化”手法一是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意思,二是尽量采用新型的表现形式丰富翻译语言,为读者展现出文学的美学色彩。在翻译中,“陌生化”能够使翻译后的文字更加经典,使表达形式更加不拘一格,还可以还原原文内容。“陌生化”手法的应用侧重于翻译文字的表现,通过提高对文中主人公感官的描述,从而增加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为了在文学翻译中展现美学,使翻译出的文字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采用“陌生化”手法就可以使美的体验与时间融为一体。对于读者而言,如果通过阅读可以加深对美的理解,实际就是“陌生化”手法起到了作用。
翻译的技巧有很多,文学翻译更具有其自身的灵活性,只要保持原文不变,翻译出的文字将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采用“陌生化”手法可以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学性。以《洛丽塔》为例,“陌生化”手法主要是借鉴该作品的类似手法,然后在对其进行翻译,相当于对原作品二次创作。对于翻译者而言,采用“陌生化”手法时,必须要注意尺度,这样才能使翻译后的文字具备相应感官的美感。如果过分应用“陌生化”手法,不仅可能会改变原文的意思,还会出现过分表达的问题,从而破坏了翻译的目的与原文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在文学翻译中强调“陌生化”的手法,合理应用,才能做到巧妙翻译,使翻译的内容可以最大程度还原原作,并具有丰富的美学色彩。
二、关于《洛丽塔》文学翻译的理念
对《洛丽塔》进行翻译之前,必须要对作品的整体风格进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翻译出的语言符合原文内容,实现对文学的二次创作。而二次创作则需要遵从原作风格,融入自己的理解和判断,采用增加丰富的表现手法,最大程度还原原作的表现形式。对于原作而言,作者在创作时不仅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还从某种程度上还原了自身经历,然后再进行艺术加工,这样就可以形成风格迥异的文学著作,在此其中还会融入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作品中独特的人物形象也会经过作者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手法而塑造得栩栩如生,使人物形象可以深入人心。
文学翻译是对文学作品的二次创作,翻译人员在不改变原文的前提下,要显示出翻译文字的特色,还要采取独特的翻译手法,就可以使文学作品散发出生机。文学翻译的难度很大,翻译者必须要掌握两种以上语言的使用方法,拥有多元化的语言思维和思考方式,使思维可以在两种语言之间灵活切换,还要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能够对原著的内涵深刻了解,才能使翻译出的文字既不会偏离原文的内容,又可以展现出翻译之美,符合读者的审美需求。在进行翻译之前,翻译者需要充分阅读原作品,并进行仔细的研究,这样就可以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熟练运用翻译手法,融入翻译的美学色彩,实现对原作的二次创作,增強翻译文字的可读性。
三、“陌生化”手法在《洛丽塔》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洛丽塔》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目前在中国中有许多的翻译版本,本研究主要基于晓丹的翻译版本。这一翻译版本采用了“陌生化”手法,展现了文学翻译中的美学色彩,使得读者可以因作品而产生共鸣,深刻了解作者要表达的内涵。
(一)“陌生化”在声音意象上的体现
以《洛丽塔》为代表的一些小说,往往会具有非常明显的声音意象。声音意象是许多作家在创作中善于运用的表现手法,重视对声音的应用,既可以渲染良好的环境氛围,又可以增强表现力。小说胜在情节的创作与环境的渲染,在这些部分中融入声音,体现生动的意象,就可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由此可见,采用“陌生化”手法就可以使声音意象更加明显。
在小说中,人物的塑造也很重要,而这也需要融入声音。通过声音表现人物的特点,使得人物的表现力极强。通过运用“陌生化”手法展现声音意象,比如“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ee-tahe tip of the L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Lo Lap, at three, on the LeeLh. Lo.Lee.Ta.”对于这段文字的翻译是这样的:“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颗往下轻轻落在牙床上。洛。丽。塔。”这种翻译出的文字,别有一番味道。尤其是在文中所展现出的声音描写,具有很强的节奏感,使人犹如身临其境。
再如这一句,“She was Lo, plain Lo, in the morning, standing four feel Len in one sock. She was Lo-la in slacks. She was Dolly at school. She was Dolores nn Lhe dol-Led line. But in my arms she was always Lolita.”针对这句文字进行翻译的时候,译者同样融入了“陌生化”手法,侧重描写主人公的内心,将声音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洛丽塔的描述已经不仅限于外表:“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这种直达灵魂的翻译表述不仅展现了译者强大的翻译功底,还体现出陌生化的色彩,能够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冲击,还有心灵上的震撼,这样所得出的文字就可以具备声音意象美学效果。 (二)“陌生化”在诗语上的体现
在小说中,会存在一些优美的诗语,在对这些诗语进行翻译的时候,就需要了解诗语中所展现的内涵,还要克服诗语中的晦涩,采用“陌生化”手法就可以降低晦涩之感,展现丰富的语言技巧,突破不必要的语言限制,对语义进行恰当的转移,使得诗语的艺术表现力更加强大。比如,于晓丹对《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准备行凶之前的翻译非常有特色。“lucidly insane”和“crazily calm”具有非常显著的诗语色彩,对心情的诠释很到位,将其翻译成“头脑清醒的神经错乱”和“发疯了的镇静”,虽然看上去比较矛盾,但是却遵从原文的含义,这就是采用“陌生化”手法的有效之处。对于读者而言,这种文学翻译会存在理解上的难度,不过却也深刻刻画出亨伯特的双重性格。因此,采用反其道而行之的“陌生化”翻译手法,不仅可以提高翻译的效果,还可以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
(三)在结构上的延伸
在文学作品翻译中,需要注重作品结构,对其进行有效的对比与分析,或者重新组合,这样就可以使原有的结构得到延展,使作品的感染力更强,使翻译的美感持续得更久。在翻译中,翻译者时常会利用波折、重复、分解、延缓等方式对结构进行变换,比如,在《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内心想法被洛丽塔的母亲知道,继而她发生车祸死亡,这一系列的内心描写在亨伯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时而自我安慰,时而内疚不已,这种混乱的心情在文字的描述之下可以被读者亲身体会,在翻译时则需要根据原文中的若干个“and”翻译成“和”,虽然翻译后的文字数量比原文少,但却可以产生非常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采用“陌生化”手法翻译出的文字,突破了原文的结构和汉语的习惯性用法,使得译文的结构得到进一步延伸,将亨伯特的内心变化体现得尤为明显。由此可见,采用“陌生化”手法实现结构延伸,其所展现的虽然是“慢半拍”的感觉,但还是可以展现出充分的艺术效果。
(四)深刻理解作者原意并进行完整阐述
结合于晓丹的翻译版本不难发现,其对于《洛丽塔》的翻译更多发挥出了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之上,语句变得更加浪漫。比如,“Another time a red-haired school girl hung over me in the metro, and a revelation of axillary russet obtained remained in my blood for weeks. I could list a great number of these one-sided diminutive romances.”翻译成中文就是:“一个红头发的女学生在地铁车上靠着我,我瞥见到她腋窝下泄露的一小片赤褐色,存留我的血液里几个星期不褪。我能列出一长串这种一厢情愿的小浪漫。”从这段翻译中可见,该段译文不仅遵从原有的意思,还保留了应该保留的意象。在“陌生化”手段的运用上,更多以创造的方式对原有的空白进行补充,不仅使意思更加连贯,还是得原文的意境更加鲜明生动。这种极富有创造力的翻译手法具有非常显著的浪漫主义色彩,还会使读者对后续文章更有兴趣。
再以这一句为例:“Caught her by her thin knobby wrist. The magazine escaped to the floor like a flustered fowl.”参考于晓丹的翻译版本:“抓住她细软、瘦峭的手腕时,杂志像迷乱的鸟逃到地上。”该翻译充分还原了原文的场景与人物动作。如果没有领悟到原作者的写作意图与精髓,就无法准确把握翻译的尺度。正是基于对原文的深刻理解,才能在翻译中对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准确还原,不会出现太过渲染或者过于干巴巴的翻译内容。于晓丹的翻译版本尊重主人公的内心想法,创造性地构建了一个崭新的意象。尤其一个“溜”字,比原文的“escape”更加狡黠,更为传神。于晓丹版本的翻译弱化了原文的情欲色彩,更多考虑到读者的感受。而且,在翻译中,会发现这些句子具有非常鲜明的节奏,遣词造句独具匠心,能够为读者营造出与原文类似的意境,使人沉浸其中。
由此可见,为了使翻译的内容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阅读习惯,需要适当对翻译文字进行调整。“陌生化”的翻译手段是适时避开直译的方式,不断转换语言的表达方式,从而适应读者的需求。在《洛丽塔》这部著作中有许多露骨的表达,这就需要采取“陌生化”处理方式,使原著表达的内容可以得到准确的还原。
四、结束语
通过分析对《洛丽塔》的部分翻译可知,采用“陌生化”手法对原文进行翻译,既可以保持原文的意思,又可以成功实现对原文的二次创作。“陌生化”手法强调文学翻译不拘一格,展现浓浓的翻译美学色彩,翻译出的文字不仅可以给读者带来视觉听觉等美好的感官享受,而且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翻译的原则就是要忠实原文,不可天马行空,为了重现原文丰富的艺术效果,采用“陌生化”手法展现新奇而美好的翻译内容,使翻译之后的文字更加忠于原著,提高文学翻译的美感,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1〕李颖.审美接受视角下的《洛丽塔》翻译美学[J].语文建设,2015,(36):63-64.
〔2〕左宝霞.翻译美学视角下《洛丽塔》译本中陌生化手法的审美重现[J].语文建设,2015,(18):59-60.
〔3〕陈云.文学文体学视域下的小说翻译——以《洛丽塔》两个汉译本为例[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10):110-112.
〔4〕吴培.以接受美学的视角评析《洛丽塔》的两个中译本[J].教育教学论坛,2014,(06):224-225.
〔5〕林茜.从《洛丽塔》翻译看互文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J].名作欣赏,2013,(18):20-22.
〔6〕林茜.从《洛丽塔》翻译看互文语境下的译者主体性[J].名作欣赏,2013,(18):20-22.
〔7〕陈瑛.文学翻译中的“理解”与“过度理解”——以《洛丽塔》两中译本为例[J].云梦学刊,2013,34(02):146-149.
〔8〕方红霞.从接受反应文论看小说《洛丽塔》(片段1-3)的翻译[J].海外英語,2011,(08):225-226+229.
〔9〕吴广珠,张顺生.《洛丽塔》还是《一树梨花压海棠》[J].电影文学,2011,(08):152-154.
〔10〕任海龙.论《洛丽塔》中文译本中意识形态的影响[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5):102-105.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