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文化遗产开发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cws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敖汉是世界旱作农业起源地,敖汉兴隆沟遗址考古发现的碳化粟和黍距今近八千年历史,现在的敖汉农民仍保持着古老的耕作方式和农耕技艺。2012年,以粟和黍为代表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依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敖汉旱作农业今后的开发要突破固有体系,打造有文化内涵的新模式,推动遗产的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农业文化遗产;敖汉旱作农业;乡村振兴战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46-04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工业化、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浪潮使传统的农耕模式和农业文明受到冲击,促进了农业生产现代化,传统的农耕文明日渐式微,农业文化遗产被破坏、被淡忘。为了保护全球范围的农业文化遗产,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GIAHS)”,呼吁保护传统农耕文明,传承农业文化遗产,2012年9月,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
  2017年,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現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①赤峰市敖汉旗作为农业文化遗产地,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农业文化遗产的优势,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增强文化自信,在新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一、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敖汉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地处努鲁尔虎山脉北麓,位于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科尔沁沙地南部,总面积8316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人,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地形呈不规则的缓坡形,处于燕山山地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有西辽河水系和大凌河水系,地形地貌多样,有草原、山区、河谷谷地、丘陵、沙质坨甸区、沿河平川区,土壤沙地居多,耕地面积270万亩,敖汉旗处于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陆季风性气候的作用下,敖汉旗四季分明,气温日差大,降水集中,年降水量范围在310—460mm之间,生态环境脆弱。
  (一)敖汉旱作农业的历史文脉
  敖汉旗历史悠久,有着古老的农耕文明,考古发掘成果显示境内有古遗址四千余处,有小河西文化(距今约8200年)、兴隆洼文化(距今约7400—8200年)、赵宝沟文化(距今约6400—7200年)、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6700年)、小河沿文化(距今约4500—5000年)几处史前文化,且未出现断层,文化序列完整。其中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均是以敖汉旗的地名命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将敖汉确定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起源地之一’,给予了敖汉旗‘中华龙的发祥地、中国玉文化的源头、中国祖先崇拜的发端地、红山古国的核心区域、世界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五个文化定位。”②
  敖汉旗是古代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的交汇处,2002—2003年间,敖汉旗兴隆沟遗址的考古发掘,出土了粟和黍的碳化颗粒,经碳14检测,这些碳化谷物距今约7700—8000年,比中欧地区考古发现最早的谷子早2000—2700年,较河北磁山遗址出土的粟早500—1000年,由此推断,敖汉旗所处的西辽河上游流域是粟和黍的起源地和中国古代北方旱作农业起源地之一。
  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印证了这里史前时期农业的发展。小河西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有打制敲砸器、双肩锄形器,磨制细柄石斧、磨盘、磨棒、石杵、石臼、和石刃骨梗鱼镖等。③农业处于原始阶段,以狩猎、采集、捕捞为主。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石锄、石铲、磨棒、磨盘等,说明农业已经有所发展,脱离了原始状态。赵宝沟文化遗址出土石器以磨制为主,这一点较兴隆洼文化有明显的进步,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锄、石耜、石凿,石刀、磨盘、磨棒等。“石耜是赵宝沟文化最典型的石器。”④还有储存粮食的大型筒形器,这说明赵宝沟文化时期,西辽河流域的农业有了初步发展。红山文化时期有着较发达的农业,显著标志是较为先进的耜耕工具、石犁和收割用的石刀、蚌刀的出现,从掘土、收割、加工的系列工具已经完备,此时的农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⑤小河沿文化遗址出土有陶瓮、罐、尊、钵、豆、盘等生活用具,还有斧、锛、铲、刀、磨盘、杵、陶纺轮等生产用具,证明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多样化。从小河西文化到红山文化的四千多年,敖汉地区的古人使用的磨盘,变化微小,证明了此处的农业的继承性和连续性,遗址发现的与旱作农业相关的一系列生产工具也见证了敖汉旗的农业起源和农业发展历程。
  (二)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敖汉旱作农业系统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具有生态、科研、食用、经济、种植理念、集体记忆等多重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农业文化的延续,还表现在一种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契合的生产耕种方式,表现在经久不衰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传统。
  因为多坡地,雨水少,农民只能种植耐旱的粟和黍类作物,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得以保留。因为多山地,现代化的机械设备难以施展,农业耕作仍然使用着传统的驴拉犁。雨水在春天格外珍贵,为了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进行适应性种植,播种、施肥、覆土、镇压都要尽快完成,所以雨后农户们都会互相帮忙播种,还称之为抢墒。
  五月之前下雨,可以种谷子、高粱等耐旱且生长期稍长的作物,六月份下雨,可以种黍子,若是七月份才下雨,可以种荞麦,荞麦的生长期只有两个月,就可以有不错的收成,当地人称之为“备荒粮”“站脚粮”。有了不同生长周期的作物,无法掌控的气候条件也能够被利用起来,于是,不论雨水充沛与否,敖汉旗的土地都能够有所收获。各种杂粮依据自然气候进行种植,成就了一种轮作间种的科技,也促成了农业的物种多样性。
  为了不错过最佳的收割时机,农民们还是会延续着互相帮助的老传统。打粮没有现代机械的参与,保留了传统的方法,多次扬场,利用风带走谷物中的谷壳杂质,分离出谷物。   历经数千年,敖汉旗粟和黍类作物基因变化不大,原因在于“自留种”。依靠严格的人工挑选,优中选优,从长势最好的土地里挑选大穗、饱满的谷子,留作来年的谷种,这些一年一年传下来的自留种,能够承受严苛的自然环境,适合当地地理条件种植。
  秋收过后,农民们利用收获的粮食制作美食,这里的人们最爱吃的还是从祖辈那里代代相传的食物,平日里少不了谷子、黍子、荞麦等作物做的面食,过年时有吃粘豆包、年糕的习惯。年糕是节庆时必做的食物,它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人们对于年年高升的美好祝愿。
  敖汉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发现了240多处祭坛,从史前的祭祀活动,到今天还保留着的传统祭星、祭天、祭火、祈雨活动,以及扭秧歌、皮影戏、跑黄河、呼图格沁(蒙古族傩戏)等民俗活動,这些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如意,或祈求,或庆祝,无不反映着人们的生活与农耕文化的密切联系。
  目前敖汉旗的主要农作物有粟、黍、荞麦、高粱、玉米等粮食作物,黄豆、绿豆、黑豆等豆类作物,花生、向日葵、油菜籽等经济作物,旱作杂粮品种多样,构成了敖汉以谷子为代表的杂粮产业。
  2012年,敖汉旱作农业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被农业部列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0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命名为“全球环境五百佳”,被誉为“世界小米之乡”等称号,敖汉小米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三)保护发展的成就及现状
  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先后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后,在政府的高度支持下,2013年成立了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管理局(后更名为敖汉旗农业遗产保护中心),负责落实政策,依照规划,对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统筹规划、监督管理和开发利用。制定了旱作农业系统保护发展规划,编写出版系列丛书,“集中优势力促全旗杂粮产业蓬勃发展,对全旗范围内传统农业种植品种、农耕器具进行了搜集、整理,建设优质杂粮种植基地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品种保护基地,维护和打造旱作农业杂粮品牌。”⑥
  在生态环境方面,采取了构建农业防护林网的措施,防风治沙效果显著,人工造林、人工种草,缓解了水土流失,推动传统节水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等多方部门紧密关切,积极进行对土地的调查研究,对旱作农业提供了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近年来,建成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馆藏包括民间失传农耕农具在内的各类文物6000余件,建成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博物馆及敖汉特色农副产品展厅。建立起杂粮种植合作社,推动敖汉杂粮的种植和经销。在产业方面,打造了一批谷子品牌,如八千粟杂粮、沃野小米、天然免淘小米、华夏第一村小米、孟克河有机小米等品牌,“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主要是没有一个强大的龙头企业的拉动,大多数是从简单的种植收购到粗放的包装,没有真正地让来自绿色敖汉的有机杂粮升值走向广阔的市场。”⑦
  敖汉旗是国家级贫困县,合理有效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资源,摘掉贫困帽子,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于当前及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乡村振兴战略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解决好“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并在报告中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农业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突出价值在于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以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为开发点和着力点,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打造新型现代农业产业模式,夯实农业生产基础,促进农业生产绿色化、优质化,弘扬特色,塑造品牌,拓宽农产品经销渠道,推动农业走出国门,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促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意味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加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推广,整治乡村生态环境,统筹治理,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注重保护农村优秀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尤其要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发挥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推进“乡村文明”建设;达到“治理有效”要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治理,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其他成功的治理经验,扎实推进,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合理的规划和有序的治理下,共同向“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应处理好两组关系。一是政府与民间的关系,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充分重视遗产地的振兴,在政策、经济等方面对遗产地给予支持,扩大影响力,广大民众也要积极响应政策,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铭记历史,记住乡愁,自觉保护和传播文化遗产。二是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现代化和产业化开发固然能够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对乡村建设有促进作用,但也应该看到,盲目和过度的开发对于遗产地来说是一种灾难,一旦陷入模式化的开发进程中,影响人们的理念,传统农耕文化势必会遭到损害,从而丧失遗产地最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而一味地进行保护,不注重开发,则会在时代发展进程中渐渐失去关注度,文化价值无法发挥,所以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进行因地制宜的适度开发,制定合理方案,最大程度发挥遗产价值。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敖汉旱作农业开发
  目前,国内外对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还处在探索阶段,相关的体系还不健全,但纵观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模式可以看到,遗产地旅游化与产业化开发是目前最可行的路径。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敖汉旱作农业系统开展旅游式开发势必将带动乡村环境的改善,推动生态宜居的环境建设,乡村民俗文明受到关注并焕发活力,开展产业式开发,推动乡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兴旺,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协同治理下,敖汉的农民实现生活富裕指日可待,旅游式和产业式开发模式也符合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之带来旅游消费井喷式增长,文化旅游也成为备受追捧的热点,各农业文化遗产地也都展开了基于农业文化的旅游,不仅增加了农业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同时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促进了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整体保护和活态保护。
  旅游式与产业式开发促生了现代创意农业旅游模式。敖汉旱作农业系统的旅游式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敖汉旗的气候环境,最佳的室外旅游季节集中在夏秋两季,仅开展室外旅游项目很难形成连续式发展,而且目前展开的旅游模式停留在较传统的观光旅游,受众效果和影响力有限。农业文化遗产开发应该走多元化路径,既要保持农业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也要以文化为灵魂,以创意为手段,开展旅游与产业相结合的创意休闲体验旅游模式。
  创意休闲体验旅游模式划分核心保护区和外围休闲区,核心区开展农业景观观光(农牧林复合景觀、旱作梯田景观、多类型农作物复合景观)和农业生产体验项目,外围区建设农家乐、采摘园、农庄、康养基地、乡村民宿、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文化产业等旅游功能区,通过文化对农产品进行重新包装和定义,依托当地文化遗址、农业文化、特色饮食、自然环境、节庆仪式、民俗活动展开农业休闲体验式旅游,实施传统农耕文明的保护和现代乡村文明的再造,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兴起。
  这种旅游与产业相融合的休闲农业模式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搭建了一道桥梁,让古老的农村和农业文明焕发了新的活力和生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古老的敖汉旱作农业文化遗产历久弥新,生生不息,也能够在现代化发展的浪潮中发挥优势,开创农业文化遗产新局面。
  注 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央有关文件[EB/OL].http://www.gov.cn/zheng 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②敖汉旗概况敖汉旗.赤峰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chifeng.gov.cn/zjcf/cfgk/wh zc/ahq/2015-08-18-132440.html.
  ③赵宾福,杜战伟,薛振华.小河西文化检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01):17-25.
  ④席永杰,滕海键.赵宝沟文化研究述论[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11-14.
  ⑤滕海键.红山文化时期的生产技术和经济形态[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2):6-10.
  ⑥敖汉旗成立农业遗产保护中心[EB/OL].http://www.aohan.gov.cn/Article/Detail/84756.
  ⑦王晓辉.保护开发传承发展做好敖汉旱作农业这篇大文章[EB/OL].http://www.aohan.gov.cn/Arti cle/Detail/49259.
  参考文献:
  〔1〕白艳莹,闵庆文.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
  〔2〕罗雅丽.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县域村镇空间优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摘 要:《人树》是怀特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并为其赢得了国际声誉。怀特在小说中塑造了69位女性人物,并横跨三代。每代女性有其鲜明的特点,并承载了展示民族形象的功效。《人树》中的第三代女性人物形象揭示了澳大利亚逐渐融入国际舞台,走向多元化的进程。从第三代女性人物中选取三位具有代表意义的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其来展示怀特如何通过女性人物的视角来关注澳大利亚民族问题,以及他是如何通过《人树》来重塑澳大利亚
期刊
摘 要:近几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各种创新创业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好的创新创业项目不断涌现。但是,这些好的创新创业项目真正落地,取得成果的却很少。反思其原因,是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素质教育要取得效果需要长时间的教育和实践,但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时间短,内容多和压力大,会导致教育的学生意识有了,思维有了,但实践能力却缺乏了。因此,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环境,提
期刊
摘 要:当前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基本是沿用西方教学模式,构成设计作为其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其单一的形式和长期不变的内容桎梏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发展。高校在培养设计人才的同时,不仅要教授学生理性的构成主义方法,更要注重在中国传统艺术方面的培养。让东方传统设计元素和西方构成艺术之间相互融合,走有中国特色的设计之路。   关键词:西方教育模式;构成设计;传统艺术;融合;中国特色   中图
期刊
摘 要: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风起云涌,大量创新创业人才涌现。各类高校也主动对接国家宏观战略,进行课程重构和优化。通过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中小企业就业状况等背景分析,得出当前进行经管类课程重构和改革具有很大意义。各高校也在针对社会需求、能力和教学内容和模式方面进行了重构和优化,但还存在认识、师资、素质等问题。建议在顶层设计、舆论宣传、师资形成机制、职称评定体系、教学模式和过程等方面进行改革和优化
期刊
摘 要:“双师同堂”能够有效整合教育资源,是探索“高校-学校”协作培養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学前教育深化改革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双师同堂”能够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学前教育人才,适应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基于滁州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课程“双师同堂”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双师同堂”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践构建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美
期刊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重要工作准则,该战略指明了乡村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振兴的要求。本文首先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分析,并以内蒙古自治区王湾窑村为例,研究了王湾窑村乡村振兴的路径,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王湾窑村发生的新变化,以期为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王窑湾村;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
期刊
摘 要:何乔远是我国著名的方志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其一生仕宦坎坷,三次出仕、三度贬官,居官不满十年。何乔远在朝时间虽短,但多有谏言,其谏言往往能直指时弊,见于记载的奏疏即有42篇之多。何乔远直言切谏、刚直不阿、清正廉洁、事亲至孝,是中国传统社会“忠孝”的典型;其先辈及子孙后代与其一致,在朝则尽心尽职、爱民如子,在野则造福乡里,亦皆是忠孝之士。   关键词:晋江;何氏;忠孝
期刊
2004年10月教育部启动“名刊名栏工程”建设,至今已15年。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旨在先推出一批具有地域优势文化、研究态势良好的刊物栏目,形成示范效应,使之逐渐扩展影响力,最后达到提升刊物整体水平的目的。就某种意义而言,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为高校“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专业)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蓝本,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据学报界元老潘国琪先生统计,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自开展以来,计有3批共65家。
期刊
摘 要:大数据时代给量化投资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契合投资人才“工科化”趋势,创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通过结合不同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重点分析大数据时代量化投资人才的需求特征,探讨当前高校投资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问题和不足,结合安徽财经大学量化投资人才培养实践经验及结果,提出创新相应培养模式的可能方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应勇于创新和探索,培养出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量
期刊
摘 要:20世纪20至30年代是民国时期画报繁荣的年代。《良友》画报是一份以摄影见长的杂志,印刷技术的变革、摄影技术的发展都为这份画报的成立和发展带来了影响。画报中的封面女郎是一幅中西杂糅时代的经典图像志,《良友》画报的封面经过设计、摄影、编辑等步骤呈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为人们提供了极大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完成了普及育民的使命。   关键词:《良友》;民国时期;封面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