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是当代心理学关注的核心议题。进入20世纪以来,当代道德心理学在认知主义的思路下,把研究重心放在道德判断上,产生了以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心理学,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等主知主义的理论范式。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经济以及全球化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中西方道德文明碰撞加剧的研究新现实,道德心理研究回应时代的主题,走向研究视角多元化、多学科共治、多元文化并存、情理共治的局面,我们称为后科尔伯格时期。后科尔伯格时代的道德心理研究致力于消极文化差异带来的不确定性,借鉴脑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实验哲学的研究成果,拉近理性和感性的鸿沟,整合身体和心智的认知,对道德情感、道德情境与道德理性等“情与理”问题,做出了一系列创新研究。
关键词:转型期;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50-03
一、道德实然与道德应然的研究过去
中西方哲人对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有道德的人探讨由来已久。在古代,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儒家认为德既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心。进入20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精神在西方学术界兴起,波及伦理学、道德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开始运用类似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现代道德科学认为,道德的科学研究关注道德是什么实然问题,道德应该是什么的道德应然问题不是科学研究的领域,应该予以剔除。造成了道德实然和道德应然的巨大鸿沟。
理论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人们对道德实然和道德应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向纵深处发展。20世纪初,弗洛伊德通过对人类深层心理学“本我——自我——超我”和“潜意识”的研究,提出“超我”的道德性命题;班杜拉从“行为”的角度研究道德心理与行为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指出道德发展的核心机制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道德知识是人类不斷探索内心并与社会环境互动而持续不断建构的。道德具有向前发展和阶段性的特点,道德不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主知主义道德心理学,研究主要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范式,认为道德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在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心理学研究走向认知理性与情绪情感共治,在研究手段上呈现多元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的特点。
二、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认知与美德伦理的并驾齐驱
(一)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心理研究综述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奠定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主流。科尔伯格的理论持理性主义的立场,认为人类道德是理性的存在,思维是道德的核心,儿童具有独特的道德思维能力,是“作为道德哲学家的儿童”(The Child as a Moral Philosopher),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客观包含客观的发展阶段,即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论”。科尔伯格把道德心理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个体的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及道德推理能力上,“使道德发展领域的研究焦点从行为主义的道德观转变到考虑道德判断随年龄增长而发生质变”,“科尔伯格的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个体道德判断的潜在结构,而不是内容或个体做出的独特决定”。?譹?訛
在科尔伯格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里,道德心理研究得沿着认知理性的方向,不断拓宽和深化对道德理性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没有很好地解决道德认知如何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问题。同时,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也并非如科尔伯格所言是单向度递进的,甚至会出现倒退。而且科尔伯格过分重视认知等道德形式因素,从而忽视了道德内容、情绪、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科尔伯格理论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对道德认知的研究,从个体走向社会,从单向度走向多维度。以至于我们可以说,近二十年来,道德心理学研究已经形成类似于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管理学丛林”学科现象。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理论内核不断修正和互补。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工具、研究视角不断创新,加速推进着人类对道德心理的研究。
(二)回归传统的道德心理研究——美德伦理的回归
道德“实然”与“应然”的鸿沟由来已久,其哲学基础则是规则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之争。“前者强调通过自主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后者则强调通过传统美德的教育促进儿童品格的形成”。?譺?訛道德认知理论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代表,美德伦理研究近年来则以品格教育理论(character education)为代表。品格教育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美地区重新兴起,是对道德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观及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因素的一次纠偏,是对当代社会人们缺乏道德和精神支柱的一种呼吁。品格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品格应当包括认知善、趋向善、行为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动习惯。此三者都是道德生活所必须,构成道德上的完整性;?譻?訛品格教育理论认为人类在千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积累沉淀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正是这些道德特质,使人类能够合作和共同生活,形成社会和国家。这些道德品质具有跨文化和普遍性的特征,因此,道德教育应该“强调人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行为本身”。?譼?訛为此,品格教育理论通过对美德的现代回归发展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有效的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譽?訛国内外很多研究也表明,人类确实存在某些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传授优秀的、人类共享的传统品德,使儿童形成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当代道德心理研究的探新——情理交融的道德心理学
(一)道德心理研究内容走向情理交融的新综合
当代道德心理学研究力图通过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地反映人类道德的原貌,将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机交叉渗透,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综合取向”(new synthesis approach)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道德心理学家海特等人提出了“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包括:关爱、伤害(Care Harm)、公平、欺骗(Fairness Cheating)、忠诚、背叛(Loyalty Betrayal)、权威、颠覆(Authority Subversion)、洁净、堕落(Sanctity Degradation)。?譾?訛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突破了过去道德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层面认知发展以及道德形式的局限,把研究视域拓展到社会层面和社会关系、道德内容方面。同时,道德判断五基准理论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也证明了情绪也参与了道德推理的过程,即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负责处理情绪信息的腹内侧前额叶(VMPFC)被明显激活,其他与情绪相关的脑区(如脑岛、扣带后回和楔前叶)也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因此,道德判断五基准理论试图向当代道德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引入一种全新的、普世的道德理论,用以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道德规范准则。提出了寻找和确认人类共同遵守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 (二)道德心理的研究方法向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发展
道德心理学与情绪情感研究的结合。一直以来,在理性认知的支配下,道德心理学研究始终把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认知的核心。海特(Jonathan Haidt)的社会直觉模型(social intuitionist model. SIM)认为做出道德判断依赖的是道德直觉而不是道德推理,认知和道德推理所起的作用是为道德判断做事后的解释和寻找理由,对此,西方学术界近年来进化心理学、灵长类动物学以及神经解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理性认知在道德判断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道德判断本身并不能排除情绪和情感直觉的参与过程。
道德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带有强烈的“具身性”特色,学术界提出“具身认知”的概念(embodied cognition)。具身认知科学及实验伦理学的最新发展,发现“身体”等物理条件(包括光暗、高低、前后、左右等客观环境条件)对道德概念隐喻、道德感的形成均有影响。微小的物理环境的变化也能引起道德能力和道德判断的变化也得到一系列心理实验的证实,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等人为此提出了“道德的心理物理学”概念。
道德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细分。“领域理论”(domain theory)又称社会认知领域理论(social cognitive domain theory),代表人物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家特里尔(Elliot Turiel),被誉为继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之后“建构主义道德心理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特里尔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区分了阶段发展和领域发展。对个体的社会认知领域进行了细分,包括道德领域、习俗领域、个人领域。认为道德推理适用于道德领域而不是其他两个领域。加深了对道德推理的理解,并对不同领域间相互作用影响下个体思维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影响下进行的,确立了“领域、文化、背景”三大研究主题。使对道德认知的研究,从单纯抽象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回归儿童的道德生活世界。
人性善恶问题、道德判断的情与理、道德特质的个体性和普遍性、道德的文化差异、道德的价值等关切当代全球化社会福祉的重大问题,都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可以说,道德研究之所以常做常新,正是因为道德问题的解释及理论生成关涉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公共空间、人类的行为和文化等生活世界的重大议题,因而与人类命运同呼吸、共命运。未来,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基础上,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呼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价值,与西方逻辑理性的道德哲学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对全球道德文明的建设及和谐世界生成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方文.转型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费多益.寓身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唐芳贵.具身道德——心理机制及其干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杨韶刚.一种整合的道德心理学取向[J].道德认知与品格教育,2011,(06).
〔6〕張梦圆,苑明亮,寇彧.论西方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综合取向:道德基础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责任编辑 徐阳)
关键词:转型期;道德情感;道德认知;道德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B82-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9-0050-03
一、道德实然与道德应然的研究过去
中西方哲人对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有道德的人探讨由来已久。在古代,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儒家认为德既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心。进入20世纪以来,实证主义精神在西方学术界兴起,波及伦理学、道德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也开始运用类似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对道德问题进行研究。现代道德科学认为,道德的科学研究关注道德是什么实然问题,道德应该是什么的道德应然问题不是科学研究的领域,应该予以剔除。造成了道德实然和道德应然的巨大鸿沟。
理论的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人们对道德实然和道德应然的认识也在不断向纵深处发展。20世纪初,弗洛伊德通过对人类深层心理学“本我——自我——超我”和“潜意识”的研究,提出“超我”的道德性命题;班杜拉从“行为”的角度研究道德心理与行为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指出道德发展的核心机制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道德知识是人类不斷探索内心并与社会环境互动而持续不断建构的。道德具有向前发展和阶段性的特点,道德不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简单的“刺激——反应”关系。以科尔伯格为代表的主知主义道德心理学,研究主要借鉴自然科学的实证研究范式,认为道德是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在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心理学研究走向认知理性与情绪情感共治,在研究手段上呈现多元化、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的特点。
二、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认知与美德伦理的并驾齐驱
(一)后科尔伯格时代道德心理研究综述
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奠定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主流。科尔伯格的理论持理性主义的立场,认为人类道德是理性的存在,思维是道德的核心,儿童具有独特的道德思维能力,是“作为道德哲学家的儿童”(The Child as a Moral Philosopher),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客观包含客观的发展阶段,即著名的“三水平六阶段论”。科尔伯格把道德心理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在个体的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及道德推理能力上,“使道德发展领域的研究焦点从行为主义的道德观转变到考虑道德判断随年龄增长而发生质变”,“科尔伯格的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个体道德判断的潜在结构,而不是内容或个体做出的独特决定”。?譹?訛
在科尔伯格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里,道德心理研究得沿着认知理性的方向,不断拓宽和深化对道德理性的认识。有学者认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没有很好地解决道德认知如何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问题。同时,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也并非如科尔伯格所言是单向度递进的,甚至会出现倒退。而且科尔伯格过分重视认知等道德形式因素,从而忽视了道德内容、情绪、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科尔伯格理论内部,也出现了分化,对道德认知的研究,从个体走向社会,从单向度走向多维度。以至于我们可以说,近二十年来,道德心理学研究已经形成类似于现代管理学研究的“管理学丛林”学科现象。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理论内核不断修正和互补。新的观点和新的研究工具、研究视角不断创新,加速推进着人类对道德心理的研究。
(二)回归传统的道德心理研究——美德伦理的回归
道德“实然”与“应然”的鸿沟由来已久,其哲学基础则是规则伦理学与美德伦理学之争。“前者强调通过自主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促进人的道德发展,后者则强调通过传统美德的教育促进儿童品格的形成”。?譺?訛道德认知理论以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为代表,美德伦理研究近年来则以品格教育理论(character education)为代表。品格教育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北美地区重新兴起,是对道德相对主义强调个体价值观及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强调认知因素的一次纠偏,是对当代社会人们缺乏道德和精神支柱的一种呼吁。品格教育理论认为好的品格应当包括认知善、趋向善、行为善——良知习惯、喜好习惯和行动习惯。此三者都是道德生活所必须,构成道德上的完整性;?譻?訛品格教育理论认为人类在千百万年的演化过程中,积累沉淀了许多优秀的道德品质,正是这些道德特质,使人类能够合作和共同生活,形成社会和国家。这些道德品质具有跨文化和普遍性的特征,因此,道德教育应该“强调人的道德品质,而不是行为本身”。?譼?訛为此,品格教育理论通过对美德的现代回归发展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有效的品格教育的十一条原则”。?譽?訛国内外很多研究也表明,人类确实存在某些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通过传授优秀的、人类共享的传统品德,使儿童形成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三、当代道德心理研究的探新——情理交融的道德心理学
(一)道德心理研究内容走向情理交融的新综合
当代道德心理学研究力图通过融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全面地反映人类道德的原貌,将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教育学等学科的知识有机交叉渗透,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综合取向”(new synthesis approach)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道德心理学家海特等人提出了“道德基础理论”(Moral Foundations Theory)包括:关爱、伤害(Care Harm)、公平、欺骗(Fairness Cheating)、忠诚、背叛(Loyalty Betrayal)、权威、颠覆(Authority Subversion)、洁净、堕落(Sanctity Degradation)。?譾?訛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突破了过去道德认知理论关注个体层面认知发展以及道德形式的局限,把研究视域拓展到社会层面和社会关系、道德内容方面。同时,道德判断五基准理论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也证明了情绪也参与了道德推理的过程,即人们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负责处理情绪信息的腹内侧前额叶(VMPFC)被明显激活,其他与情绪相关的脑区(如脑岛、扣带后回和楔前叶)也有不同程度的激活。因此,道德判断五基准理论试图向当代道德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引入一种全新的、普世的道德理论,用以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共同道德规范准则。提出了寻找和确认人类共同遵守和分享的核心价值观。 (二)道德心理的研究方法向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发展
道德心理学与情绪情感研究的结合。一直以来,在理性认知的支配下,道德心理学研究始终把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认知的核心。海特(Jonathan Haidt)的社会直觉模型(social intuitionist model. SIM)认为做出道德判断依赖的是道德直觉而不是道德推理,认知和道德推理所起的作用是为道德判断做事后的解释和寻找理由,对此,西方学术界近年来进化心理学、灵长类动物学以及神经解剖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证明,理性认知在道德判断中扮演重要角色,但道德判断本身并不能排除情绪和情感直觉的参与过程。
道德心理学与认知科学的结合。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第二代认知科学”带有强烈的“具身性”特色,学术界提出“具身认知”的概念(embodied cognition)。具身认知科学及实验伦理学的最新发展,发现“身体”等物理条件(包括光暗、高低、前后、左右等客观环境条件)对道德概念隐喻、道德感的形成均有影响。微小的物理环境的变化也能引起道德能力和道德判断的变化也得到一系列心理实验的证实,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等人为此提出了“道德的心理物理学”概念。
道德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细分。“领域理论”(domain theory)又称社会认知领域理论(social cognitive domain theory),代表人物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家特里尔(Elliot Turiel),被誉为继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之后“建构主义道德心理学的第三代”代表人物。特里尔对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了继承和发展,区分了阶段发展和领域发展。对个体的社会认知领域进行了细分,包括道德领域、习俗领域、个人领域。认为道德推理适用于道德领域而不是其他两个领域。加深了对道德推理的理解,并对不同领域间相互作用影响下个体思维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是在不同领域的相互影响下进行的,确立了“领域、文化、背景”三大研究主题。使对道德认知的研究,从单纯抽象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回归儿童的道德生活世界。
人性善恶问题、道德判断的情与理、道德特质的个体性和普遍性、道德的文化差异、道德的价值等关切当代全球化社会福祉的重大问题,都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可以说,道德研究之所以常做常新,正是因为道德问题的解释及理论生成关涉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和公共空间、人类的行为和文化等生活世界的重大议题,因而与人类命运同呼吸、共命运。未来,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基础上,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呼吁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价值,与西方逻辑理性的道德哲学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共同对全球道德文明的建设及和谐世界生成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韶刚.西方道德心理学的新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2〕方文.转型心理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费多益.寓身认知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唐芳贵.具身道德——心理机制及其干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5〕杨韶刚.一种整合的道德心理学取向[J].道德认知与品格教育,2011,(06).
〔6〕張梦圆,苑明亮,寇彧.论西方道德心理研究的新综合取向:道德基础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