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交替”作为职业学校的一种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对“工学交替”的内涵、实施“工学交替”的可行性及实施办法进行了剖析,得出即使全面推行“工学交替”还有一定难度,但是,它作为一种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工学交替;职业教育;实用;校企联合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实用人才。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学校,先安排所有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然后才进行实习。这样的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欠缺,胜任不了企业的工作需要。这样的学生远不如企业里的员工,许多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就选择了辞职、跳槽,甚至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而被辞退。因此,要想培养出适应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就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的用人条件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培养出实用型人才。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有效途径。
“工学交替”的内涵与特点所谓“工学交替”,一般把它理解为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学交替”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把在课堂内学习到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更具体地亲身体验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较早地了解和体验校园文化之外的企业文化,而且还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
“工学交替”的基本特点:一是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二是企业参与了育人的过程;三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四是具有两个教学场所。
实施“工学交替”的可行性
“工学交替”的实施是否可行,决定于企业、学校、学生的需要。作为企业来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企业生产忙空不一。在一年之中有时是生产淡季,不需要很多企业职工,而当接到订单进入生产旺季时就需要大量工人,而要临时招聘所需的工人却很难办到;学校在实施“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培养出了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学生在顶岗实践中使自己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同时感知理论知识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工学交替”的过程也变成了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样使“工学交替”实现了“三赢”:企业从学校获得了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旺季企业有了人员上的保障,而淡季时也用不着大量的裁减员工,从而保证了企业员工的相对稳定;学校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学校和教师真正进入企业,教师通过到企业参与调查研究和生产一线的锻炼,主动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向,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机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抽象的课本知识理解的更快更好,掌握了实践经验,使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互补充,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加了以后就业机会并获得了相当的经济收入,使得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以继续求学。因此说,“工学交替”的实施是可行的。
“工学交替”的实施办法
①签订“工学交替”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事先与学生、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规范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与企业约定:在其需要生产工人时,由本校派出学生顶岗,在顶岗期间应付给学生相应的工资;与学生约定:学生在实施“工学交替”期间,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②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和学校开展“工学交替”的需要,达到校企双赢,学校应该根据“工学交替”的需要,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放在企业生产淡季来上,只要企业生产需要,学校就马上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在其不需要时再安排学生回校上课。
③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相关企业的需要,教材改革是实施“工学交替”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努力加强教材建设,使之更加适应“工学交替”的实施。
④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根据企业的需要与“工学交替”的需要,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要努力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企业文化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实施“工学交替”的意义
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工学交替”,学生了解了生产、经营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以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弥补了学校实习条件有限以及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积累了社会经验,熟悉了所在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了工艺、质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②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我们的许多教师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理论观念较浓,动手能力不强,致使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企业、懂得企业。我们的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工学交替”时,实际上教师自己也在实行“工教交替”,帮助自己了解企业认识企业。
③促进了教学改革。职业学校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地企业的情况,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只有了解了企业,认识了企业,我们才能找到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也才能真正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④促进了企业发展。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各自的实习岗位上积极工作,从小事做起,直至参与本部门的重要工作,成为一支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队伍,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在相应岗位上独当一面,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学交替”任重道远
职业学校出于对成本以及学生管理各方面考虑,要全面推行实施“工学交替”,还有一定难度。
一方面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有自身的工作特点,与学校周期不一定同步,这样就存在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对这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这使得“工学交替”任重而道远。
总之,“工学交替”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最有途的方式和途径,将来制度、形式各方面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韦家明《工学交替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实用人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职教论坛2007.01
[3]倪依纯《工学交替模式的实践及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7.9
【关键词】工学交替;职业教育;实用;校企联合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型实用人才。但是,长久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依然沿袭着传统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学校,先安排所有文化课、专业理论课的教学,然后才进行实习。这样的毕业生从学校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时,工作经验不足,技术、技能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吃苦耐劳的作风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欠缺,胜任不了企业的工作需要。这样的学生远不如企业里的员工,许多毕业生刚走上工作岗位就选择了辞职、跳槽,甚至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而被辞退。因此,要想培养出适应企业要求的毕业生,就要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的用人条件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实习,培养出实用型人才。而“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是实现这一要求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有效途径。
“工学交替”的内涵与特点所谓“工学交替”,一般把它理解为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工学交替”是在校企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工学交替”不仅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把在课堂内学习到的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起来,更具体地亲身体验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要求,较早地了解和体验校园文化之外的企业文化,而且还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
“工学交替”的基本特点:一是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学用紧密结合;二是企业参与了育人的过程;三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四是具有两个教学场所。
实施“工学交替”的可行性
“工学交替”的实施是否可行,决定于企业、学校、学生的需要。作为企业来说,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企业生产忙空不一。在一年之中有时是生产淡季,不需要很多企业职工,而当接到订单进入生产旺季时就需要大量工人,而要临时招聘所需的工人却很难办到;学校在实施“工学交替”的过程中培养出了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学生在顶岗实践中使自己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同时感知理论知识的不足和欠缺,在以后的学习中就更具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工学交替”的过程也变成了学生理论和实践的良性循环,实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样使“工学交替”实现了“三赢”:企业从学校获得了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旺季企业有了人员上的保障,而淡季时也用不着大量的裁减员工,从而保证了企业员工的相对稳定;学校真正做到了“工学结合”,得到了企业的支持,学校和教师真正进入企业,教师通过到企业参与调查研究和生产一线的锻炼,主动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方向,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得到提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机地运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抽象的课本知识理解的更快更好,掌握了实践经验,使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互补充,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加了以后就业机会并获得了相当的经济收入,使得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以继续求学。因此说,“工学交替”的实施是可行的。
“工学交替”的实施办法
①签订“工学交替”协议,明确各方权利和义务。事先与学生、企业签订“工学交替”协议,规范和约束学校、企业、学生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与企业约定:在其需要生产工人时,由本校派出学生顶岗,在顶岗期间应付给学生相应的工资;与学生约定:学生在实施“工学交替”期间,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②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需要和学校开展“工学交替”的需要,达到校企双赢,学校应该根据“工学交替”的需要,随时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把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放在企业生产淡季来上,只要企业生产需要,学校就马上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在其不需要时再安排学生回校上课。
③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必须符合相关企业的需要,教材改革是实施“工学交替”的一个重要条件。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努力加强教材建设,使之更加适应“工学交替”的实施。
④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广泛运用实例(情境、模拟)教学法、多向互动教学法、研究性学习等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学习向发现学习转变。根据企业的需要与“工学交替”的需要,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应用技术能力。要努力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时间,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专业技能;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企业文化引进课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感染与熏陶。
实施“工学交替”的意义
①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工学交替”,学生了解了生产、经营一线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以后的学习指明了方向;弥补了学校实习条件有限以及课堂教学的不足,学生积累了社会经验,熟悉了所在岗位的工作流程、掌握了工艺、质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真正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②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我们的许多教师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理论观念较浓,动手能力不强,致使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何培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我们的教师在企业的实际岗位上锻炼一段时间,让他们了解企业、懂得企业。我们的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工学交替”时,实际上教师自己也在实行“工教交替”,帮助自己了解企业认识企业。
③促进了教学改革。职业学校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教学内容不符合当地企业的情况,教学方法不适合学生的特点,培养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只有了解了企业,认识了企业,我们才能找到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也才能真正培养出实用型人才。
④促进了企业发展。参加实习的学生在各自的实习岗位上积极工作,从小事做起,直至参与本部门的重要工作,成为一支富有朝气与活力的年轻队伍,有的学生已经能够在相应岗位上独当一面,为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工学交替”任重道远
职业学校出于对成本以及学生管理各方面考虑,要全面推行实施“工学交替”,还有一定难度。
一方面部分企业积极性不高。企业有自身的工作特点,与学校周期不一定同步,这样就存在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国家对这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法制保障。这使得“工学交替”任重而道远。
总之,“工学交替”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最有途的方式和途径,将来制度、形式各方面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韦家明《工学交替促进教学改革培养实用人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职教论坛2007.01
[3]倪依纯《工学交替模式的实践及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