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大量国际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公司内部会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公司的经营管理,如营销策略等也会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而不同。伴随着的企业跨文化冲突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企业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如何在借鉴欧美企业文化长处的基础上,形成华人企业自有的文化,制定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为企业带来效益,成为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德语教学;中德文化差异;比较
一、中德两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
1.企业培训。德国企业培训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能力的培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探讨和实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给每个学员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参训学员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企业培训工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笔者所实习的德国企业,每年都有针对不同岗位的不同的培训课程。技术层面上的培训,通常是有公司组织专人培训,其他例如岗位要求的职称培训,公司都直接与相关学校挂钩,培训结束后要进行验收,并做详尽的记录。
2.牢固的质量意识。德国企业对产品质量一向是最重视的。他们认为没有物美价廉的产品,只有精品和次品。他们的许多产品都是以精取胜,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通过实习我感到,德国企业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国企业员工追求技术完美和注重质星的强烈意识。由此可见,技术不断进步,保持良好的质量,制造一流产品,是德国企业具有较强竟争力的重要原因。
二、中德两国谈判风格上的差异
谈判一般包括的阶段:一是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二是进行说服;三是作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寒暄是借此了解客户的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说服就是处理“反对意见”。说服是谈判的要害所在。人们对说服的认识、说服方式的选用往往因文化而异。在注重垂直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往往趋向于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上,说服阶段要“争论”的内容就很少。
即便进行说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会选择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说服的方式和结果还与地位关系有关。如在日本文化中,因为比较放肆或强硬的谈判战略可能会导致丢面子并破坏重要的个人关系,所以较少被使用。但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会被买方使用让步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然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要在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作出让步和承诺,达成一揽子协议。
三、中德两国口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在具体的语用背景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四、中德两国语法中的文化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很大,而语法的差异同样也是文化背景差异的体现。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汉语中名词没有可数不可数之分,也没有单复数的变化,而英语中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可数名词又有单复数的变化。可见,语法不仅是语言的规则,更是文化的体现。教师在讲解语法的同时辅以文化的传授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记得更牢固。那么我们该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运用英语呢?教师可以通过了解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通过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同时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注意随机讲授,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五、从旅游上看中德文化差异
较之于尽情享受假期的西方人,中国游客的行程永远那么紧,他们要么不会玩,要么没时间玩。陈平认为,出现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中西方游客的旅游休闲取向不同。中国人倾向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尽可能多的地方,拍摄尽可能多的照片。西方游客善于放慢节奏,尽情享受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人文元素。德国人的带薪假期比较长,一年大概有5至6个星期,再加上周末和公共假期,他们也就有一半的时间在工作。一般来说,德国人都是讲休假,较少讲旅游。这是因为德国人早已过了那种以参观景点为主的游览方式了。即使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去旅游,也会与度假结合起来,比如用两个星期进行游览,之后再选择一个地方住上一周,完全放松休息。德国人喜欢了解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他们喜欢有经验和知识的导游为他们讲解地方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人物趣事,他们非常看中导游是否能够给他们一些知识。即使是到德国另一个城市看看,也会组织起来单独邀请一个当地的导游来为他们做讲解。
德国人休假都做些什么呢?对他们来说,休假主要是放松心情,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和安静阅读。他们通常都不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不看邮件,关掉手机,使自己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然后制订每天的计划,要么远足、要么爬山、要么游泳、要么在附近转转、要么在阳光下阅读带来的书籍。德国人休假几乎不买东西,更别提什么奢侈品,要买也是一些当地的葡萄酒和特产、小纪念品等。但他们却每天在当地的餐馆消费,享受那里的美食和美酒,因为他们认为,美食、美酒均与文化有关,通过饮食文化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特点,也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德国人很少照相,特别是很少给自己照相,即便照也是照风景和当地有意思的人和事,他们更多的是用眼睛来观察、欣赏,用心来体验。他们喜欢聊天,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一杯啤酒下肚,也能马上熟络起来,相互分享自己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蒋培江.德语口语教学中的交际法语言教学探讨.浙江大学学报,2006.6.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大量国际跨国公司涌入中国,公司内部会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公司的经营管理,如营销策略等也会针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而不同。伴随着的企业跨文化冲突问题的日益突出,中国企业如何进行跨文化管理,如何在借鉴欧美企业文化长处的基础上,形成华人企业自有的文化,制定合理有效的营销策略,为企业带来效益,成为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德语教学;中德文化差异;比较
一、中德两国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
1.企业培训。德国企业培训的突出特点是注重能力的培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探讨和实验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和方法,给每个学员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大大地提高了参训学员的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企业培训工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员工认同企业的价值观。笔者所实习的德国企业,每年都有针对不同岗位的不同的培训课程。技术层面上的培训,通常是有公司组织专人培训,其他例如岗位要求的职称培训,公司都直接与相关学校挂钩,培训结束后要进行验收,并做详尽的记录。
2.牢固的质量意识。德国企业对产品质量一向是最重视的。他们认为没有物美价廉的产品,只有精品和次品。他们的许多产品都是以精取胜,成为世界知名的品牌。通过实习我感到,德国企业精益求精的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员工的一种自觉行为。我们可以感受到德国企业员工追求技术完美和注重质星的强烈意识。由此可见,技术不断进步,保持良好的质量,制造一流产品,是德国企业具有较强竟争力的重要原因。
二、中德两国谈判风格上的差异
谈判一般包括的阶段:一是寒暄,谈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二是进行说服;三是作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寒暄是借此了解客户的背景和兴趣,从而为选择适当的后续沟通方式提供重要线索。说服就是处理“反对意见”。说服是谈判的要害所在。人们对说服的认识、说服方式的选用往往因文化而异。在注重垂直型地位关系的文化中,人们往往趋向于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寒暄以及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交流上,说服阶段要“争论”的内容就很少。
即便进行说服,出于保全面子的心理,往往会选择含蓄或幕后的方式,而且说服的方式和结果还与地位关系有关。如在日本文化中,因为比较放肆或强硬的谈判战略可能会导致丢面子并破坏重要的个人关系,所以较少被使用。但有时在非正式场合也会被买方使用让步和达成协议。达成协议,基于客观存在的思维差异,不同文化的谈判呈现出决策上的差异,形成顺序决策方法和通盘决策方法间的冲突。当面临一项复杂的谈判任务时,采用顺序决策方法的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人常常将大任务分解为一系列的小任务。将价格、交货、担保和服务合同等问题分次解决,每次解决一个问题,从头至尾都有让步和承诺,最后的协议就是一连串小协议的总和。然而采用通盘决策方法的东方文化则要在谈判的最后,才会在所有的问题上作出让步和承诺,达成一揽子协议。
三、中德两国口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日常的口语交际,尽管形式比较简单,但其中也存在很多文化的差异和冲突。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模拟情景有针对性地介绍其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把语言放在具体的语用背景下,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交际能力。例如:学生们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 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How old are you?”这些突如其来的问题会把外国人弄得很尴尬,他们不知该不该回答,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在某些国家,这样一连串的问题一般只在医院、移民局、警察局这类地方才使用。
四、中德两国语法中的文化差异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体系,且差异很大,而语法的差异同样也是文化背景差异的体现。如汉语说“一块面包”,而英语说“a piece of bread”。汉语中名词没有可数不可数之分,也没有单复数的变化,而英语中名词有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之分,可数名词又有单复数的变化。可见,语法不仅是语言的规则,更是文化的体现。教师在讲解语法的同时辅以文化的传授会让学生学得更轻松,记得更牢固。那么我们该怎样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英语,更恰当地运用英语呢?教师可以通过了解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通过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活”。
同时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注意随机讲授,差异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应是教学中的重点。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对词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必要的解释,而且还应同母语进行适当的比较,以便使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从而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并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从而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五、从旅游上看中德文化差异
较之于尽情享受假期的西方人,中国游客的行程永远那么紧,他们要么不会玩,要么没时间玩。陈平认为,出现上述差异的重要原因在于,中西方游客的旅游休闲取向不同。中国人倾向于在有限的时间内,游览尽可能多的地方,拍摄尽可能多的照片。西方游客善于放慢节奏,尽情享受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人文元素。德国人的带薪假期比较长,一年大概有5至6个星期,再加上周末和公共假期,他们也就有一半的时间在工作。一般来说,德国人都是讲休假,较少讲旅游。这是因为德国人早已过了那种以参观景点为主的游览方式了。即使到一个陌生的国家去旅游,也会与度假结合起来,比如用两个星期进行游览,之后再选择一个地方住上一周,完全放松休息。德国人喜欢了解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他们喜欢有经验和知识的导游为他们讲解地方历史背景、建筑风格、文化内涵和人物趣事,他们非常看中导游是否能够给他们一些知识。即使是到德国另一个城市看看,也会组织起来单独邀请一个当地的导游来为他们做讲解。
德国人休假都做些什么呢?对他们来说,休假主要是放松心情,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和安静阅读。他们通常都不处理工作上的事情,不看邮件,关掉手机,使自己处于完全放松的状态,然后制订每天的计划,要么远足、要么爬山、要么游泳、要么在附近转转、要么在阳光下阅读带来的书籍。德国人休假几乎不买东西,更别提什么奢侈品,要买也是一些当地的葡萄酒和特产、小纪念品等。但他们却每天在当地的餐馆消费,享受那里的美食和美酒,因为他们认为,美食、美酒均与文化有关,通过饮食文化他们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特点,也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德国人很少照相,特别是很少给自己照相,即便照也是照风景和当地有意思的人和事,他们更多的是用眼睛来观察、欣赏,用心来体验。他们喜欢聊天,即使是不认识的人,一杯啤酒下肚,也能马上熟络起来,相互分享自己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梁镛.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蒋培江.德语口语教学中的交际法语言教学探讨.浙江大学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