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魅力 心灵的家园

来源 :南风·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hdgfhd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培军:1973年生,先后学习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等,现为职业画家。河南省美协会员、河南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
  當前,美术事业正面临一个空前发展的大好时期,资讯的发达、视野的开阔、社会的包容为各个画种、各种艺术思想、各种表现形式的活跃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各种艺术形式、风格、流派多元共生的艺术格局,精品力作的不断涌现,让我们能常常领略到因艺术进步的光芒闪烁而获得欣喜和快乐。因此,当我们读过李培军的工笔花鸟画作品时,这种欣喜和快乐得到了进一步延续。
  培军的工笔花鸟画给人直观印象是自然清新,这从他的《太行金秋》《荷之韵》《花卉》三大系列作品中可以明显感觉出来。这个来自河南的小伙,是认真研习过传统的,宋代花鸟画成就的艺术高峰就是在他的故乡矗立着。宋代花鸟画自然淡定、意境优美、情感细腻、格调高雅的特点,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得到这宝贵的历史资源的浸润;先后学习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研究院,得到霍春阳、贾广健、刘文生、张伟民、陈林等名师的指点;加上他自己勤奋自励,在扎实修炼传统功底的同时,汲取现代艺术的观念和表现手段,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赋予新的内涵。所以他的画面里不仅保持了传统工笔画清新秀丽的品质,也融入了现代意识的构架信息。如作品《一方金荷寄秋思》《清吟晓露》《惊秋》将传统的工笔花鸟画表现形式与光影和平面构成元素相融汇,使我们在品读时获得一种奇妙新颖的审美愉悦;《冷香清溢》《秋祭》《荷之梦》等,则是以精致的线条、饱和的色彩、生动的形象,配以变化的外形构图,组合出别具一格的视觉美感,让人觉得赏心悦目。
  很明显,培军在不断地摸索探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个人特有的表达方式:既是看似写实,实则却是唯美意念的褒扬,是一种含蓄隽永的静态美、理想美。在他那笔笔生发的笔墨图式下,我们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审美世界:《清风》《惊梦》《秋韵》《相对浴红衣》等作品中,宽荡荡画面之中淡雅安静,没有尘世的喧嚣,没有市井的庸俗,一对对翠鸟、鸳鸯或者蜜蜂,在和煦暖阳的沐浴之下,在荷塘里,在秋日收获的季节里轻泛着金黄色的晕光,让人感到生命是如此的温馨,世界是如此的美好祥和。而《浮香绕曲岸 园影覆华池》《兰梦》《醉秋》等,透射出来的却是对绿色的呼唤,对和谐的颂扬,对自然的讴歌。他以一幅幅惨淡经营的作品;以真诚和爱心去感受自然、描绘自然,赞美世间一切的美好与纯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以真挚的情感,借助笔下文雅沉静的物象,锲而不舍地演绎着自己的人格理想,一个令人心驰神往的精神家园。
  不可否认,培军工笔花鸟画带给我们的心灵的陶冶如随风潜入,让我们在重温传统美学崇尚自然,追求心灵自由,追寻虚静、淡恬、清逸的审美思想的回望中得到启迪。尤其当代社会充斥着浮躁和纷扰,更需要精神的充实和情感的陶冶, 更需要去追寻世间的精神和美的梦想。试想,宋代的文人士大夫画家的工笔花鸟画的技法语言、风格样式,静谧安逸的审美心态,淡泊明志的人格风范,以及珍爱生命,主张众生平等的博大胸怀的良好基因,在植入现代艺术要素和人文关怀之后,在培军等中原后辈们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将是多么值得庆幸的事。培军虽然还年轻,但是他却非常懂得这一点,加之他很勤奋,使我们对他的将来怀有更多的期待。
其他文献
独特的审美视觉 来自扎实的写生功底   众所周知,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美。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的自由创造是人类最珍贵的特征。中国水彩从引进、内化到发展,已经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目前正在进入当代性转型,中西视觉艺术的互动和影响日益频繁。陈小平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刻,始终把准着审美的价值取向,他的作品在意境方面比西方水彩画更有深度,又弥补了中国画在色彩和光线表现方面的不足。他的作品表现大自然美妙的
期刊
红莲  夏天  是荷的季节  古镇外的池塘  梦水轻烟  淡白粉红的花  在风中摇曳  模样儿甜  汪柳弯  是谁  泊舟在月起的山前  碧叶筛下金碎  把绿荫下的鱼儿  斑斓  花朵尖尖  怿动蜻蜓的  眷恋  黄昏里  谁吟唱而归  打破了  山谷的宁静  那诗意  悱恻缠绵正如清泉濯濯  飞吻  红莲  木屋  沉睡  像昨夜的酒  不舍  是今晨的思念  在寂寥中等候  难为情的挣扎  放
期刊
为喜迎新春,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讴歌特区四十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推动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深圳市宝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楹联学会春联研究院和深圳市楹联学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宝安区诗词学会开展“联颂鹏城”2021年全国春联征集活动。  本次征联自发布之日起,至2021年1月5日止,收到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投稿,以及居住在美国、西班牙等地的海外华人投稿,共1200多位楹联爱好者投稿近
期刊
翻开杨凡周从广东佛山寄来的一本沉甸甸的新著——《当代石湾陶艺论稿》,我蓦然惊觉,昔日熟悉的大学同窗,竟然让我有几分“陌生”。其实,准确地说,是杨凡周将他多年来浸淫其间、观察、思考的当代石湾陶艺世界,以其理论的建树和思辨的文笔,构建成这部二十四万字的学术论稿,将读者带进了一个或许不曾关注、却发现竟是这般引人入胜的陶艺世界。我所感受到的陌生或者说意外,是欣喜的发现,杨凡周竟然在这个世界中走了如此之远,
期刊
我国山水画“以感为体”,故于物象有真情实感,画境自然迥异流俗。“感”要“诚”,也就是要至诚恻怛。天道是诚,地道是诚,人道是诚,画道岂能例外?“诚信如神”,故通天地人者,唯有“诚”。此乃“至诚感通之道”。“诚”是我国传统艺术之本。不诚无物,“自诚明”,故能体物为妙,得物象之神明,因而物皆光华遍布。不“诚”,则不“明”,不“明”之心境,不能与物象相应,不能画天地之辉光。“诚”不是“真”,“真”不能等于
期刊
于黄家塆,我为过客;而于我,黄家塆是非同寻常的一程山水。  据族谱记载,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诗人黄庭坚的第15世孙——德只公,元末明初,从江西修水双井村迁徙到平湖,在该村一带繁衍生息,为黄庭坚的后裔,因居民皆姓黄,故此地就叫黄家塆。原来,黄家塆一开始就生长着故事,是一本悠久的历史书,无论是合上还是打开,都是古色古香的一卷,深远而厚重。  黄家塆地形奇特,四面青山环绕,一条“S”形的河流从塆中逶
期刊
又见炊烟  有些东西永久的丢了  有些正走在丢失的路上  而更多的事物我要一一认证  比如新农村建设,比如厕所革命  在宽阔的路上找旧时光很难  比如找从前的村口、稻场  稻场上的石碾和石碾旁的瓦屋  我好像提着一只采花的篮子  而面前打开了一本新书  遍布的花草和绿树是插图  一个方形的小湖是封面  清清的水,能照见岸上的格桑花  又见到炊烟了!  像一根白色的藤蔓,袅袅不断  它从绿色的小院飘
期刊
最初真的是不知道,看着那瘦不伶仃的一丛长在后院阴角,不见开花,不见抽茎,和满院的姹紫嫣红大相径庭,她自作主意,在婆婆每天离开后,悄悄地把它搬到了院中朝阳的地方。  叶片儿长着细微的斑点,她心痛,守着那丛瘦不伶仃的绿,又延长了不少日照时间。  婆婆爱花,但工作忙,早出晚归的,难怪叶子会缺少光照而发霉。而她,新妇初嫁,上司陈畅,不,应该是丈夫陈畅,有心留她在家多适应。  叶儿似与她较上了,越是搬来搬去
期刊
著名青年音乐家丁晓君:宝安文化活力四射。晚会上,宝安戏曲娃带来大型戏曲节目《薪火相传扬国粹》,他们舞台上的精彩表演,展现出民族的气质、中国人专有的风采。这让我们了解到,宝安“戏曲进校园”做得很扎实,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传统戏曲文化的耳濡目染,会让他们影响身边没有学习京剧的孩子,这也是一种传播和传承。通过此次晚会,我深切地感受到宝安文化的欣欣向荣之势。文化只有根植于人民,向群众汲取营养,才有源源不断
期刊
2019年9月27日上午,由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深圳市宝安区文联、宝安区新安街道党工委联合主办的“祖国万岁”全国第四届硬笔书法家大书法作品国展精品专场在宝安区新安街道拉开帷幕。这场国展“落户”宝安,填补了深圳硬笔书法国展的空白,也是宝安以书法精品艺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贺礼。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张华庆,中国硬笔书法协会荣誉副主席、广东省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刘胄人等书法家代表,宝安区委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