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军事的摇篮,为民国时期的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与高级将领。本书生动记述了黄埔军校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所留下的深深烙印。作者还以文学手笔记述了黄埔将领的一些经典战役,展示了国民党和我军高级将领中出身黄埔的将领的指挥作战特色和辉煌战绩。
陈诚与林彪,同为黄埔军校出身,分属国共两党,其结局虽然有所不同,但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在各自的阵营中资历不深,相貌不出众,个头很矮小,却都做到了高位,没有出色的才能和特殊的功绩是不可想象的。
两人都是南方人,陈诚为保定军校八期毕业,林彪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在军校的学习中,成绩平平,丝毫没有表现出有什么惊人的才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更无法让人预测出其飞黄腾达的命运。对比他们后来的巨大成功,以至于我们不能相信他们在学生时代竟如此默默无闻的度过。
北伐结束后,两人开始分道扬镳。在两三年之内,陈诚由营长晋升为十一师师长,在新军阀的内战中,为国民党屡建功勋,林彪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从南昌起义时的连长晋升为红军主力军军长。火箭般的蹿升还远没有结束,随后,陈诚晋升为王牌军十八军军长,自此,土木系初建规模(十一师与十八军合称土木系),林彪在同一时期晋升为红军第一主力,红一军团总指挥,成为年轻的“红军之鹰”。
陈诚的部队兵精马壮
1933年2月,蒋介石出动50万大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陈诚率12个师为中路,朱绍良率8个师为右翼,蒋鼎文、蔡廷锴率8个师为左翼,采用“分进合击”战术,气势汹汹,向根据地扑来。
战前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本来也是为了劝将不如激将,有意识夸赞了林彪几句:
“我是要特别提醒在座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的。当年我是与他有过接触的,让人觉得胸有丘壑,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个感觉,是当代韩信。诸位此行出战,万万慎重,不要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陈诚忍不住地站了起来,“校长提醒的是,不过据学生以往与林彪作战的体会,那林彪也并非如何了得,总是避战、怯战,不敢与我军正面交锋。学生不才,愿为此次剿共先锋,将那林彪捆于马前,绑着来见校长。”
蒋介石就喜欢陈诚这股冲劲。大战之前,要的就是这种必胜的信念。
在对红色根据地第三次“围剿”中,陈诚的部队未受损失,并乘机收编了第五十二、第五十九、第十四、第四十三等4个师,加上原有的第十一师,共是5个师、29个团。
他与已故行政院长谭延恺的女儿谭祥结婚大媒正是第一夫人宋美龄。陈诚和蒋介石的关系更加密切,志高气昂,不可一世,企图包办“围剿”任务。
陈诚指挥的中路军12个整师,16万人,其中包括后来名列国民党“五大主力”的第18军,它下辖三个基干师,分别为十一师、五十二师、五十九师,其中又以第十一师为全军之冠。这支队伍实力不同凡响,兵精马壮,器械精良,那时候机关枪刚进中国,而该部已经普遍配备上了。
红军刚经过整编,林彪升任为红一军团军团长,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构成了红一方面军的两大主力。为了加强这支红军主力的领导力量,中央又调聂荣臻为政委,陈奇涵为参谋长,这两人都是从黄埔出来的,聂荣臻与林彪有师生之谊,而未来的共和国上将陈奇涵则担任过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后转到地方上工作,蒋介石一直没有忘记他,大革命失败后还从南京专门写信给陈奇涵,邀他担任侍从室主任,这可是非同小可的诱惑,但陈奇涵却不为所动,冷冷地拒绝了。
红一军团下辖的两个军分别是红四军和红十五军,主要领导人也大都是黄埔同学,红四军军长王良是黄埔六期生,参加过秋收起义,只是不久前在漳州战役中牺牲。而该军政委罗瑞卿则是王良同班同学。
红十五军军长黄中岳虽不是黄埔出身,但该军的政委却是正宗地道的黄埔一期生左权。
他们也盼望着和陈诚交手,试一试孰高孰低。
林彪这一仗打得好
“风烟滚滚来天半”。敌三个纵队向中央苏区压了过来,且相互靠的很近,过于集中,难以各个歼灭。
林彪却很谨慎,保持着低调。两道浓眉紧锁,满脸阴云密布。林彪的老部下黄永胜回忆打陈诚时说:
“那时部队求战热情很高,但林总却常说他下不了决心,因为我们过去对付的都是国民党杂牌军,十一师才是蒋介石精锐中的精锐,是王中王。许多人都不服气,争着要打十一师。后来我们才懂得,林总用的是激将法。”
把部队的火气扇旺了,林彪这才吐口,说是先拿五十二、五十九师祭旗,打赢了才有资格打十一师,此语一出,红一军团上下摩掌擦拳,恨不得立刻开打。
两军对垒,各展手段,陈诚也不是浪得虚名,行军布阵极具章法,部队首尾呼应,左右照顾,红军竟一时无懈可击,寻不出破敌良策。
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与红军总司令朱德,密切注视敌军动向。于是决定佯攻南丰,吸引敌主力增援南丰;红军主力埋伏于黄陂、登仙桥一带的高山密林中,待机破敌。
周恩来故意将一封假敌情电报落到敌人手里。电报内称:
我工农红军正围攻南丰,旦夕可下,唯乐安之两师白军,若向河口、黄陂前进,则我红军不特无法攻下南丰,本身亦感至大危险。万望派人监视此两师敌人,果其南来,即迅速报告,予当率两团竭力抵抗之。
这一手果然奏效,陈诚急电第五十二、五十九师,让其速奔黄陂,先吃掉红军掩护部队,然后相机解南丰之围,里应外合,形成夹击红军之势。
敌第一纵队指挥官罗卓英得知红军只有“两团”兵力打阻击,求战心切,令第五十二、五十九两师由乐安地区取道永丰、乐安向宜黄南部前进,自己率第十一师从宜黄南下,两军在黄陂回合后,一起向广昌、宁都进攻,企图堵击我主力红军撤回中央根据地的归路。2月26日拂晓,敌两个师,在李明统一指挥下,兵分两路,中隔大山,相距10余里,向东南开进。
敌人终于露出破绽。周恩来、朱德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在黄陂以西、登仙桥以东地带侧击并消灭来敌。当晚,林彪、聂荣臻、罗瑞卿、徐彦刚率领4万多红军,冒雨分别向伏击地点开进。经过强行军,部队在天亮前,都潜伏到预定地点。
中午时分,山间晨雾弥漫,峰峦皆隐。雨停了,太阳在浓厚的云层里时隐时现。派出去的侦察员回来报告:“敌五十二师按正常速度进入我阵地!”
指挥部空气顿时紧张起来,林彪命令:“告诉部队,注意隐蔽,沉住气,让敌人往里走!”
这时,沟口人喊马嘶。敌第五十二师4个团在师长李明的带领下,大摇大摆地进入伏击圈。这时只听见“砰砰”几声枪声,军团指挥部发出总攻的信号。霎时间,幽静的山谷像天崩地裂一般,爆发了震动山岳的枪炮声。迫击炮弹和机关枪像狂风一样卷下山去。激动人心的冲锋号响彻山谷,伏兵呐喊着如山洪爆发一样,向山下狂泻。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挤在狭窄的山谷中,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敌师长李明受了重伤,做了俘虏,不久毙命;一个师就这样被报销了。
敌第五十九师也陷入绝境,被红军分割包围,后队已被截断。师长陈时骥见势不妙,急忙写信向李明求援,信称:文献兄(李明字):弟无能,欲本日午后一时失利,现部队已溃散,弟仅率士兵数十人在距蛟湖七八里许之山庄中,请迅速援助为盼。弟陈时骥。
29日晨,陈时骥企图突围回乐安,因迷失方向,抓来一个农民为向导,不料此农民将其引致登仙桥附近,为红军围歼,陈时骥被俘。
李默庵奉令率所部赶往登仙桥救援,当他到达登仙桥时,第五十二、第五十二两个师已被红军消灭。
大战在即,林彪表现了他那特有的细心和审慎,静如山岳耸峙,动如雷霆奔涌,这是他的作战风格。他再一次亲自检查后将侦察员放了出去,并一再叮嘱部下胆子要大,动作要猛。这种大局着眼,小事着手的工作作风,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必须具备的素质素养。
接到五十二、五十九师相继被歼的消息,陈诚抱头痛哭。蒋介石也很不满,“陈辞修太轻敌了,我早提醒过他,林彪很狡猾,不易对付,如今果然付出了代价。”于是口授了一封电报,不免有几份责备的口气,其中有语云:“接诵噩耗,悲愤填膺。”一向与陈诚不和的黄埔一期生,军中骁将陈明仁落得看笑话,私下里和人开心地道:
“那陈小鬼的能耐就是如何讨得校长喜欢,眼高手低,轻视天下英雄,林彪这一仗打得好,好歹杀一杀陈小鬼的傲气。”
陈诚与林彪,同为黄埔军校出身,分属国共两党,其结局虽然有所不同,但还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两人在各自的阵营中资历不深,相貌不出众,个头很矮小,却都做到了高位,没有出色的才能和特殊的功绩是不可想象的。
两人都是南方人,陈诚为保定军校八期毕业,林彪为黄埔军校四期毕业,在军校的学习中,成绩平平,丝毫没有表现出有什么惊人的才能,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更无法让人预测出其飞黄腾达的命运。对比他们后来的巨大成功,以至于我们不能相信他们在学生时代竟如此默默无闻的度过。
北伐结束后,两人开始分道扬镳。在两三年之内,陈诚由营长晋升为十一师师长,在新军阀的内战中,为国民党屡建功勋,林彪也在三年左右的时间里,从南昌起义时的连长晋升为红军主力军军长。火箭般的蹿升还远没有结束,随后,陈诚晋升为王牌军十八军军长,自此,土木系初建规模(十一师与十八军合称土木系),林彪在同一时期晋升为红军第一主力,红一军团总指挥,成为年轻的“红军之鹰”。
陈诚的部队兵精马壮
1933年2月,蒋介石出动50万大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陈诚率12个师为中路,朱绍良率8个师为右翼,蒋鼎文、蔡廷锴率8个师为左翼,采用“分进合击”战术,气势汹汹,向根据地扑来。
战前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本来也是为了劝将不如激将,有意识夸赞了林彪几句:
“我是要特别提醒在座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的。当年我是与他有过接触的,让人觉得胸有丘壑,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个感觉,是当代韩信。诸位此行出战,万万慎重,不要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陈诚忍不住地站了起来,“校长提醒的是,不过据学生以往与林彪作战的体会,那林彪也并非如何了得,总是避战、怯战,不敢与我军正面交锋。学生不才,愿为此次剿共先锋,将那林彪捆于马前,绑着来见校长。”
蒋介石就喜欢陈诚这股冲劲。大战之前,要的就是这种必胜的信念。
在对红色根据地第三次“围剿”中,陈诚的部队未受损失,并乘机收编了第五十二、第五十九、第十四、第四十三等4个师,加上原有的第十一师,共是5个师、29个团。
他与已故行政院长谭延恺的女儿谭祥结婚大媒正是第一夫人宋美龄。陈诚和蒋介石的关系更加密切,志高气昂,不可一世,企图包办“围剿”任务。
陈诚指挥的中路军12个整师,16万人,其中包括后来名列国民党“五大主力”的第18军,它下辖三个基干师,分别为十一师、五十二师、五十九师,其中又以第十一师为全军之冠。这支队伍实力不同凡响,兵精马壮,器械精良,那时候机关枪刚进中国,而该部已经普遍配备上了。
红军刚经过整编,林彪升任为红一军团军团长,成为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与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构成了红一方面军的两大主力。为了加强这支红军主力的领导力量,中央又调聂荣臻为政委,陈奇涵为参谋长,这两人都是从黄埔出来的,聂荣臻与林彪有师生之谊,而未来的共和国上将陈奇涵则担任过黄埔军校少校中队长,后转到地方上工作,蒋介石一直没有忘记他,大革命失败后还从南京专门写信给陈奇涵,邀他担任侍从室主任,这可是非同小可的诱惑,但陈奇涵却不为所动,冷冷地拒绝了。
红一军团下辖的两个军分别是红四军和红十五军,主要领导人也大都是黄埔同学,红四军军长王良是黄埔六期生,参加过秋收起义,只是不久前在漳州战役中牺牲。而该军政委罗瑞卿则是王良同班同学。
红十五军军长黄中岳虽不是黄埔出身,但该军的政委却是正宗地道的黄埔一期生左权。
他们也盼望着和陈诚交手,试一试孰高孰低。
林彪这一仗打得好
“风烟滚滚来天半”。敌三个纵队向中央苏区压了过来,且相互靠的很近,过于集中,难以各个歼灭。
林彪却很谨慎,保持着低调。两道浓眉紧锁,满脸阴云密布。林彪的老部下黄永胜回忆打陈诚时说:
“那时部队求战热情很高,但林总却常说他下不了决心,因为我们过去对付的都是国民党杂牌军,十一师才是蒋介石精锐中的精锐,是王中王。许多人都不服气,争着要打十一师。后来我们才懂得,林总用的是激将法。”
把部队的火气扇旺了,林彪这才吐口,说是先拿五十二、五十九师祭旗,打赢了才有资格打十一师,此语一出,红一军团上下摩掌擦拳,恨不得立刻开打。
两军对垒,各展手段,陈诚也不是浪得虚名,行军布阵极具章法,部队首尾呼应,左右照顾,红军竟一时无懈可击,寻不出破敌良策。
时任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与红军总司令朱德,密切注视敌军动向。于是决定佯攻南丰,吸引敌主力增援南丰;红军主力埋伏于黄陂、登仙桥一带的高山密林中,待机破敌。
周恩来故意将一封假敌情电报落到敌人手里。电报内称:
我工农红军正围攻南丰,旦夕可下,唯乐安之两师白军,若向河口、黄陂前进,则我红军不特无法攻下南丰,本身亦感至大危险。万望派人监视此两师敌人,果其南来,即迅速报告,予当率两团竭力抵抗之。
这一手果然奏效,陈诚急电第五十二、五十九师,让其速奔黄陂,先吃掉红军掩护部队,然后相机解南丰之围,里应外合,形成夹击红军之势。
敌第一纵队指挥官罗卓英得知红军只有“两团”兵力打阻击,求战心切,令第五十二、五十九两师由乐安地区取道永丰、乐安向宜黄南部前进,自己率第十一师从宜黄南下,两军在黄陂回合后,一起向广昌、宁都进攻,企图堵击我主力红军撤回中央根据地的归路。2月26日拂晓,敌两个师,在李明统一指挥下,兵分两路,中隔大山,相距10余里,向东南开进。
敌人终于露出破绽。周恩来、朱德立即召集军事会议,决定在黄陂以西、登仙桥以东地带侧击并消灭来敌。当晚,林彪、聂荣臻、罗瑞卿、徐彦刚率领4万多红军,冒雨分别向伏击地点开进。经过强行军,部队在天亮前,都潜伏到预定地点。
中午时分,山间晨雾弥漫,峰峦皆隐。雨停了,太阳在浓厚的云层里时隐时现。派出去的侦察员回来报告:“敌五十二师按正常速度进入我阵地!”
指挥部空气顿时紧张起来,林彪命令:“告诉部队,注意隐蔽,沉住气,让敌人往里走!”
这时,沟口人喊马嘶。敌第五十二师4个团在师长李明的带领下,大摇大摆地进入伏击圈。这时只听见“砰砰”几声枪声,军团指挥部发出总攻的信号。霎时间,幽静的山谷像天崩地裂一般,爆发了震动山岳的枪炮声。迫击炮弹和机关枪像狂风一样卷下山去。激动人心的冲锋号响彻山谷,伏兵呐喊着如山洪爆发一样,向山下狂泻。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挤在狭窄的山谷中,乱成一团,自相践踏;敌师长李明受了重伤,做了俘虏,不久毙命;一个师就这样被报销了。
敌第五十九师也陷入绝境,被红军分割包围,后队已被截断。师长陈时骥见势不妙,急忙写信向李明求援,信称:文献兄(李明字):弟无能,欲本日午后一时失利,现部队已溃散,弟仅率士兵数十人在距蛟湖七八里许之山庄中,请迅速援助为盼。弟陈时骥。
29日晨,陈时骥企图突围回乐安,因迷失方向,抓来一个农民为向导,不料此农民将其引致登仙桥附近,为红军围歼,陈时骥被俘。
李默庵奉令率所部赶往登仙桥救援,当他到达登仙桥时,第五十二、第五十二两个师已被红军消灭。
大战在即,林彪表现了他那特有的细心和审慎,静如山岳耸峙,动如雷霆奔涌,这是他的作战风格。他再一次亲自检查后将侦察员放了出去,并一再叮嘱部下胆子要大,动作要猛。这种大局着眼,小事着手的工作作风,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必须具备的素质素养。
接到五十二、五十九师相继被歼的消息,陈诚抱头痛哭。蒋介石也很不满,“陈辞修太轻敌了,我早提醒过他,林彪很狡猾,不易对付,如今果然付出了代价。”于是口授了一封电报,不免有几份责备的口气,其中有语云:“接诵噩耗,悲愤填膺。”一向与陈诚不和的黄埔一期生,军中骁将陈明仁落得看笑话,私下里和人开心地道:
“那陈小鬼的能耐就是如何讨得校长喜欢,眼高手低,轻视天下英雄,林彪这一仗打得好,好歹杀一杀陈小鬼的傲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