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创新思维的激活和培养是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学生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这一切都应该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知识时代赋予教育的责任。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创设情景,孕育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够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孕育而生。
如在教学“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简单应用题”时,出示题目:李叔叔家养了黑兔和白兔一共20只,黑兔有8只,请问白兔有多少只?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上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这道题有几种解法?看谁想的办法最多。当学生说出一种正确的方法时,我就在幻灯屏幕上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表扬语:“你真聪明!”并奖励一朵红花。这时小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如果学生说错了,我就出示:“请你再想一想。”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思维,说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孕育而生。
二、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推动创新的原動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我都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注意把握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被除数、除数尾数有0的简便算法”时,出示4100÷200,学生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20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100,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20,余数为什么不是17我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100,并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百位上,所以表示余数是100;(2)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余数是100。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了,不严谨的变得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既不局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归一应用题”练习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了2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6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读题和画完线段图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接着全班交流算法。(1)220÷2×6,(2)220×(6÷2),(3)220x 2×6,(4)220÷6÷2,答案出来了,不管对与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听。第(3)、(4)种答案没有算理,所以是错误的。第(1)、(2)种才是正确的。特别是第(2)种答案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独特和新颖,这个同学的解释是:先求出6小时是2小时的3倍,根据题意速度不变,可知6小时行的路程是2小时行的路程的3倍,所以列式是220×(6÷2)。这样就使疑惑的同学顿时思路明朗了,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如果教师只是拘泥于书中的解法,势必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注重转化。提高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完成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转化法”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向学生提出能否用转化的方法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一展身手,于是,我及时出示图形(如图一),让学生试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然后提问,让学生说出过程、结果,有些同学的解答方法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如图二),把它们的面积相加,即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18×3 3×3=63(cm2)。
有些同学的解答方法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如图三),把它们的面积相加,即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15×3 3×6=63(cm2)。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及时表扬做对的同学,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尝试了求异创新,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更加喜欢钻研问题,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创新思维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展示想象的空间,教给思考的方法,有目的地激励学生不断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活动过程,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为其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情景,孕育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教材中所蕴涵的创造性因素,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创设富有变化且能够激发新异感的学习情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研究问题,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孕育而生。
如在教学“列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解答简单应用题”时,出示题目:李叔叔家养了黑兔和白兔一共20只,黑兔有8只,请问白兔有多少只?运用多媒体教学,在课件上出示这样一个问题:这道题有几种解法?看谁想的办法最多。当学生说出一种正确的方法时,我就在幻灯屏幕上出示事先准备好的表扬语:“你真聪明!”并奖励一朵红花。这时小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如果学生说错了,我就出示:“请你再想一想。”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思维,说出了不同的答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孕育而生。
二、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推动创新的原動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我都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他们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注意把握学生提出的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这样,就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被除数、除数尾数有0的简便算法”时,出示4100÷200,学生确定余数时出现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学生认为商20余数是1,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余数是100,双方争得面红耳赤。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了质疑:这个除法算式的商是20,余数为什么不是17我并没有马上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同学们终于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应该是100,并说明了理由:(1)根据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并没有说余数不变,余数1在百位上,所以表示余数是100;(2)通过用除数和商相乘再加余数等于被除数的方法也可以检验出余数是100。通过鼓励学生质疑、释疑,既深化了知识,思路不清晰的变清晰了,不严谨的变得严谨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鼓励求异。培养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既不局限于一种思路也不局限于既定形式,而是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思路,使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这样,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归一应用题”练习中,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2小时行驶了22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6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读题和画完线段图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答。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接着全班交流算法。(1)220÷2×6,(2)220×(6÷2),(3)220x 2×6,(4)220÷6÷2,答案出来了,不管对与错,我都不先下结论,而是把它们写在黑板上,逐一让学生对照黑板上的线段图把自己的思路讲给同学听。第(3)、(4)种答案没有算理,所以是错误的。第(1)、(2)种才是正确的。特别是第(2)种答案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独特和新颖,这个同学的解释是:先求出6小时是2小时的3倍,根据题意速度不变,可知6小时行的路程是2小时行的路程的3倍,所以列式是220×(6÷2)。这样就使疑惑的同学顿时思路明朗了,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如果教师只是拘泥于书中的解法,势必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思维。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暴露和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不拘一格,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注重转化。提高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探索发现新的概念和方法,完成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转化法”是数学学习中常用的思考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间的转化,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教学“简单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向学生提出能否用转化的方法来求组合图形的面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一展身手,于是,我及时出示图形(如图一),让学生试算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然后提问,让学生说出过程、结果,有些同学的解答方法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如图二),把它们的面积相加,即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18×3 3×3=63(cm2)。
有些同学的解答方法是把这个图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如图三),把它们的面积相加,即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15×3 3×6=63(cm2)。
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及时表扬做对的同学,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尝试了求异创新,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学生更加喜欢钻研问题,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小学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把握创新思维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展示想象的空间,教给思考的方法,有目的地激励学生不断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概括的活动过程,达到全面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的,为其在未来社会中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