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媒体上刊登了癌症病人抽烟喝酒,病情反而好转的消息,这些传闻有科学依据吗?对现代肿瘤的治疗又有什么启示意义?本期,请何教授解说——
烟酒抗癌只是表象
【主持人】何教授,最近重庆市綦江县出了一桩奇闻。綦江县打通镇的女子田梅,11年前查出患有宫颈癌和直肠癌,体重从60公斤减到40公斤。3年前,身患两种癌症的田梅,想到“大去之期不远”,故意放纵自己,把医生的嘱咐当耳边风,每天抽3包烟,喝12瓶啤酒。出乎意料的是,3年过去了,她的病情不但没有加重,反而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如今她体重从40公斤增加到50公斤,快活依旧。请问您怎么看这个病案?
【何教授】首先从药理学上说,烟酒没有抗癌作用。不仅如此,从临床医学大量的调查结果来看,过量的烟酒还对胃、肝、肺等器官起到诱发癌症、增加癌症病情恶化的作用。
其次,不能排除当初放化疗的缓解作用。有时放化疗的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对于田梅身体状况越来越好的问题,也不能排除当初放化疗对癌症起到的治疗作用。
第三,重点要考虑心身因素。田梅能抛开病情,把心情放开,使精神状态转好,调动了全身的免疫功能,使身体的抵抗能力增强,这是一个癌症好转的重要原因。
所以,田梅抽烟喝酒抗癌只是一种表象,更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才是她病情好转的关键。
作为一类现象来研究
【主持人】虽然田梅抽烟喝酒抗癌的例子有点特殊,但实际生活中也常听到某人癌症不治而愈或自行好转的消息,这不应该是个案范畴吧。
【何教授】的确,医学界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比如去年《美国医学会杂志》——这是一份很权威,很有影响的专业杂志,刊载了一份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值得一读。
超链接
【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10月27日报道】
一些癌症未经治疗就能消失,但如何会这样?
记者吉纳·科拉塔
癌症,本应就像时间之箭,指向一个方向,随着它的生长越来越恶化。但上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20多年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检查数据对上述观点表示怀疑。除了发现肿瘤如果放任不治疗会致命外,检查似乎发现许多小瘤子在未被检查出来的情况下如果放任不管,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它们注定会自动停止生长或萎缩,甚至(至少在一些乳腺癌病例中)消失。
启示1
癌症不一定是线性发展
【何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疾病预防部副主任巴尼特·克雷默博士说:人们的老观念是癌症是线性发展过程。一个细胞获得了一个突变因子,渐渐地,它获得了越来越多突变因子。而突变因子不会自发修复变异。但实际上,癌症是动态发展过程。
【主持人】估计一些治疗、研究癌症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很难接受这个观点。
【何教授】是的,但是事实证明某些癌症可以自我消亡,或者说完全自愈。上个世纪30年代,有人就证据确凿地确定了近百例癌症患者自然痊愈了。而从我们的临床来看,纯用中医药治疗,不少癌症患者(包括胰腺癌多例)也临床完全痊愈。前年,美国专家报道了在有效的免疫监管下,癌细胞可以自我限制,处于长期“休眠状态”,这些都表明一点:过去对癌症的认识,有偏差,需要改正。
癌症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慢性病,癌细胞只是体内的“坏孩子”,“调教”(而不是杀死他)、诱导分化、诱导凋亡,亦不失为重要且合理的治癌途径之一,而不能只知道手术、化放疗的程咬金“三斧头”!
当然,癌症不会像例行程序般消失,没人建议癌症患者因为此类偶然现象而放弃治疗。
启示2
早期诊断效果不一定明显
【何教授】此外,美国专家通过研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指出应该重新评估癌症早期诊断的作用。他们认为,20多年前开始实施的预防性检查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降低病人的死亡率,相反地造成大量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主持人】早期诊断计划的重要作用和出发点应该是:早发现和早治疗可以防止肿瘤进入晚期或转移吧。
【何教授】原则上,不能否认这种预防措施的作用。但问题是,这种好处远远没有像我们所希望的那么大,并且是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代价换来的。
早在一年多前,我治愈的一位有重要背景的胰腺癌患者就告诉我一个消息,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找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全球最著名的肿瘤治疗机构)专家看病,有些专家与他私交不错,并十分惊讶于他的胰腺癌借助中医药完全控制。美国专家与其一起打高尔夫球时就告诉他,美国人在反思早期诊断的价值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起美国对癌症投了大量的钱,虽未能有效控制癌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却发明了许多有助于早期发现癌症的手段与方法。但问题又来了,这些方法不见得降低了癌症的死亡率,因为有些早期癌症患者原本无任何症状,活得好好的,一诊断出早期患癌,免不了一场大折腾,最后却死了。
故而那位美国专家调侃地说:“不如不早期发现,也许,早期癌在体内被自我限制不发展了,很长时间不致命,一去动它,反而捅了马蜂窝。特别是高龄老人”。我赞同此见解。
启示3
养生不妨当当阿Q
【主持人】由这个病例,我想起了一则酒类广告词,“有舍才有得”。
【何教授】对,该放下就得放下。我这也有一个例子:美国心理专家威廉,32岁前极能算计,他甚至知道华盛顿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哪家快餐店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虽然得到了一些小好处,威廉也落得了一身疾病。
32岁那年,他终于醒悟,并开始了关于“能算计者”的研究。他跟踪了数百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惊人的成果:凡是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很不幸,甚至是多病与短命的。太能算计的人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到痛苦的时间和深度比不善于算计的人要多很多倍。
“能算计”的对立面是“糊涂”。人们常说: “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对于大事、原则性的问题,应该头脑清醒,毫不含糊,弄得清清楚楚。对那些无原则的不中听的话、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种“小事糊涂”的处世态度,其实也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因此,要换一种方法思考,改变认知、态度与自身行为(心理学称其为认知疗法)。我们把这一点总结为“二分认真,八分糊涂”,有点像阿Q。能认识到这一点,对心身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何裕民谈抗癌
何裕民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上海民生肿瘤诊疗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带头人。
烟酒抗癌只是表象
【主持人】何教授,最近重庆市綦江县出了一桩奇闻。綦江县打通镇的女子田梅,11年前查出患有宫颈癌和直肠癌,体重从60公斤减到40公斤。3年前,身患两种癌症的田梅,想到“大去之期不远”,故意放纵自己,把医生的嘱咐当耳边风,每天抽3包烟,喝12瓶啤酒。出乎意料的是,3年过去了,她的病情不但没有加重,反而身体状况越来越好。如今她体重从40公斤增加到50公斤,快活依旧。请问您怎么看这个病案?
【何教授】首先从药理学上说,烟酒没有抗癌作用。不仅如此,从临床医学大量的调查结果来看,过量的烟酒还对胃、肝、肺等器官起到诱发癌症、增加癌症病情恶化的作用。
其次,不能排除当初放化疗的缓解作用。有时放化疗的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对于田梅身体状况越来越好的问题,也不能排除当初放化疗对癌症起到的治疗作用。
第三,重点要考虑心身因素。田梅能抛开病情,把心情放开,使精神状态转好,调动了全身的免疫功能,使身体的抵抗能力增强,这是一个癌症好转的重要原因。
所以,田梅抽烟喝酒抗癌只是一种表象,更不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保持良好的心身状态,才是她病情好转的关键。
作为一类现象来研究
【主持人】虽然田梅抽烟喝酒抗癌的例子有点特殊,但实际生活中也常听到某人癌症不治而愈或自行好转的消息,这不应该是个案范畴吧。
【何教授】的确,医学界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国外也有类似的报道。比如去年《美国医学会杂志》——这是一份很权威,很有影响的专业杂志,刊载了一份相关的研究成果,很值得一读。
超链接
【美国《纽约时报》2009年10月27日报道】
一些癌症未经治疗就能消失,但如何会这样?
记者吉纳·科拉塔
癌症,本应就像时间之箭,指向一个方向,随着它的生长越来越恶化。但上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指出:20多年对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检查数据对上述观点表示怀疑。除了发现肿瘤如果放任不治疗会致命外,检查似乎发现许多小瘤子在未被检查出来的情况下如果放任不管,不会带来什么问题。它们注定会自动停止生长或萎缩,甚至(至少在一些乳腺癌病例中)消失。
启示1
癌症不一定是线性发展
【何教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疾病预防部副主任巴尼特·克雷默博士说:人们的老观念是癌症是线性发展过程。一个细胞获得了一个突变因子,渐渐地,它获得了越来越多突变因子。而突变因子不会自发修复变异。但实际上,癌症是动态发展过程。
【主持人】估计一些治疗、研究癌症的医生和研究人员很难接受这个观点。
【何教授】是的,但是事实证明某些癌症可以自我消亡,或者说完全自愈。上个世纪30年代,有人就证据确凿地确定了近百例癌症患者自然痊愈了。而从我们的临床来看,纯用中医药治疗,不少癌症患者(包括胰腺癌多例)也临床完全痊愈。前年,美国专家报道了在有效的免疫监管下,癌细胞可以自我限制,处于长期“休眠状态”,这些都表明一点:过去对癌症的认识,有偏差,需要改正。
癌症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慢性病,癌细胞只是体内的“坏孩子”,“调教”(而不是杀死他)、诱导分化、诱导凋亡,亦不失为重要且合理的治癌途径之一,而不能只知道手术、化放疗的程咬金“三斧头”!
当然,癌症不会像例行程序般消失,没人建议癌症患者因为此类偶然现象而放弃治疗。
启示2
早期诊断效果不一定明显
【何教授】此外,美国专家通过研究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指出应该重新评估癌症早期诊断的作用。他们认为,20多年前开始实施的预防性检查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降低病人的死亡率,相反地造成大量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
【主持人】早期诊断计划的重要作用和出发点应该是:早发现和早治疗可以防止肿瘤进入晚期或转移吧。
【何教授】原则上,不能否认这种预防措施的作用。但问题是,这种好处远远没有像我们所希望的那么大,并且是用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的代价换来的。
早在一年多前,我治愈的一位有重要背景的胰腺癌患者就告诉我一个消息,他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找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全球最著名的肿瘤治疗机构)专家看病,有些专家与他私交不错,并十分惊讶于他的胰腺癌借助中医药完全控制。美国专家与其一起打高尔夫球时就告诉他,美国人在反思早期诊断的价值问题。
上个世纪70年代起美国对癌症投了大量的钱,虽未能有效控制癌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却发明了许多有助于早期发现癌症的手段与方法。但问题又来了,这些方法不见得降低了癌症的死亡率,因为有些早期癌症患者原本无任何症状,活得好好的,一诊断出早期患癌,免不了一场大折腾,最后却死了。
故而那位美国专家调侃地说:“不如不早期发现,也许,早期癌在体内被自我限制不发展了,很长时间不致命,一去动它,反而捅了马蜂窝。特别是高龄老人”。我赞同此见解。
启示3
养生不妨当当阿Q
【主持人】由这个病例,我想起了一则酒类广告词,“有舍才有得”。
【何教授】对,该放下就得放下。我这也有一个例子:美国心理专家威廉,32岁前极能算计,他甚至知道华盛顿哪家袜子店的袜子最便宜,哪家快餐店比其他店多给顾客一张餐巾纸。虽然得到了一些小好处,威廉也落得了一身疾病。
32岁那年,他终于醒悟,并开始了关于“能算计者”的研究。他跟踪了数百人,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得出惊人的成果:凡是太能算计的人,实际上都很不幸,甚至是多病与短命的。太能算计的人90%以上都患有心理疾病,这些人感到痛苦的时间和深度比不善于算计的人要多很多倍。
“能算计”的对立面是“糊涂”。人们常说: “大事聪明,小事糊涂。”对于大事、原则性的问题,应该头脑清醒,毫不含糊,弄得清清楚楚。对那些无原则的不中听的话、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种“小事糊涂”的处世态度,其实也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因此,要换一种方法思考,改变认知、态度与自身行为(心理学称其为认知疗法)。我们把这一点总结为“二分认真,八分糊涂”,有点像阿Q。能认识到这一点,对心身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何裕民谈抗癌
何裕民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学会主任委员、上海民生肿瘤诊疗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学科“中医内科学”的学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