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缘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32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居住在拥挤嘈杂的城市里,听腻了大街小巷软绵无力的流行曲,心烦时老会回想起故乡绿树葱茏、山花烂漫的旷野里,耳畔不时飘过那高亢、悠长,如柔水般漫过草坪花地滋润心田的“花儿”来。因为,我与“花儿”有着千丝万缕难以割舍的联系,便时时牵动着我无尽思念的情愫。
   “花儿”,亦名“少年”,是青海农村里特有的山歌。家乡人用“花儿”来命名山歌,就具有了形象的美、色彩的美、神韵的美、气味的美,是最绝了的形容词。“花儿”,那不正是开放在故乡千万万山野乡民心里、永不枯萎凋谢的花朵吗?
   “花儿”来源于民间,连绵流淌了几千载,滋润了故乡人民干涸的心田。他们高兴时唱,痛苦时唱,把对生活、对人生、对爱情的向往,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可以说,“花儿”便是青海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精神食粮。正如乡亲们说的那样:“饭一天不吃肚子饿了挨住哩,‘花儿’一会儿不唱心慌得跳哩!”“花儿”就是青海人“心头的肉”、“护心的油”,精神的寄托,生活的伴侣。在一首传统“花儿”中也这样唱道:“河里的鱼娃儿寓不开水,没水时它咋能活哩?“花儿”是阿哥们护心的油,不唱时阿们价过哩?”
   我出生在南方赣江边,上世纪40年代随父回故里定居湟水畔。青海气候的确不如南方那样暖和宜人,四季里都能看到山野盛开的鲜花。然而,高原人心田里盛开的这朵朵带有泥土和奶油馨香的“花儿”,却充盈着阳刚之气,不惧风雪寒冷,孕蕾绽花。虽不娇艳,但很朴素,像磁石般紧紧吸引了我的心,与她相依为伴,结下了不解之缘,伴我度过了半个世纪的风雨人生。
   在与乡亲们长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爱上了他们口头创作的“花儿”,这枝秀丽多姿、丰彩闪烁的“花儿”。记得还是十三四岁时,在假日放羊中,我从小伙伴们的口中记录下上百首似懂非懂的“花儿”词,装订成袖珍本子随身携带。后不巧被祖父发现“没收了”,说是“野曲儿”不能学,我挨了一顿训斥,小本子也被投入火炉焚烧了。当时我好心疼,还偷偷地流过几次泪。
   这次挨训和本子的被焚,丝毫没有影响到我对“花儿”的痴爱,相反地,这种痴爱的情愈加浓烈。上世纪50年代上中学,我读了许多民间文学方面的书籍,知道了人民口头创作的伟大的社会作用,正如世界大文豪高尔基说的:“如果不知道人民的口头创作,那就不能懂得人民的真正历史。”于是,逐渐将自己感性的喜爱,上升为一种理性的集辑,坚定了我对“花儿”搜集的决心,常利用假日上山下乡,不辞路远去拜访唱家,参加“花儿会”。不到两年时间,就搜集到“花儿”词上千首,选编为《青海花儿选》集子出版,成了读者的“抢手书”。
   我常舍得花钱购买有关“花儿”的书籍,把手头几本“花儿”集子视为珍宝。文化大革命中怕被红卫兵抄走,冒着挨整批斗的风险,“坚壁清野”于墙壁中,直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得重见光日,捧读起来,字字如春天初绽的花蕾,觉得更艳丽清秀,爱不释手。在积累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我又埋头扎进了“花儿”理论研究,写出论文十余篇,刊在广西《民族艺术》、《青海社会科学》等学术报刊上。《花儿的格律特点和艺术特色》、《花儿的地方性与民族性特色》等几篇论文,被几所大专院校列为民间文学课的参考资料。仿“花儿”创作的二百多首新词,集为《幸福的日月唱上》一书出版,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好唱本。
   在一次文艺晚会上,同仁们再三要我出个节目,我嗓子虽然不亮,但即兴作词,唱了这样一首“花儿”:“花儿是我心上的花,日里夜里地爱她;年过了八十掉完牙,还要把‘花儿’唱啦!”顿时,会上响起了长时间的掌声,有几个女同志还要与我对唱哩。
   如今,我虽已年过“古稀”,却痴心不改。每年夏天遇到附近有“花儿会”,不怕人笑话,总要去浪一浪,好再听听那来自故乡山野、销魂荡魄的“野曲儿”。因年迈而生的心理疲惫,顿时烟消云散,生活骤然变得如诗如画般地美好,真不负“夕阳无限美”。
   每当听到广播里播送“花儿”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轻声哼唱起来,逗得老伴前仰后合地笑个不停,说我是被“花儿”勾了魂、迷了心。我还爱买“花儿”磁带,像苏平、朱仲禄、马文娥、马俊等著名唱家的专辑我都有。闲暇时放上几盘,听起来悠然自得,心旷神怡,又宛如回到了山乡旷野里,听着乡亲们在引颈高唱“花儿”。一时像老翁返童,觉得年轻了许多。“花儿”,真成了我终身的欣慰,给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和韵味。
  
其他文献
文章从系统的角度,分析了校企合作这个的系统和传统的高校、企业两个系統的不同之处与特点。从多方面的分析校企双方的进行合作的动力入手,认为校企合作是符合双方共同利益的共赢之举,并进一步谈到了从利益分配、产权归属等几个方面关注如何保护这个共赢机制的问题。  一、引言  校企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的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中国使用校企合作教育一词始于
期刊
说课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内容、教法运用、目标确认以及学情的把握等基本内容。而对说课者进行量化或质性评价则是说课评价,是为了服务更高质量的教学。  历史新课标的三维目标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自身能力的提高。就说课来讲,其内容也就变了,包括教学设计、目标策略都要随之变化。最重要的是理念必须转变,变“重教”为“重
期刊
《写文化》一书以其犀利的后现代风格对传统民族志的研究模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几个关于民族志的著名悖论尤其引人注意。本文将试图探讨这些悖论及其背后的意义,以此说明反思在当代人类学和民族志中所起的作用。  《寫文化:民族志的诗学与政治学》一书于1986年问世。该书一经出版便在人类学界引发了巨大震动,其影响甚至波及到了其他人文学科,它以尖锐的语言和犀利的观点反思了传统的科学民族志和人类学研究范式。文章
期刊
现今的大学音乐教育已步入了普及教育之行列。声乐更为如此,年年扩招,我校的音乐专业中声乐课都是必修的,所学专业方向也不同以往是为专业声乐工作者培养的。音乐教育已从精英走向普及。这样就给我们教学提出新的课题,声乐课还能实施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吗?我经过多年的学习教学,认为可以设立声乐学习小组课,对高校或业余培训声乐课都是可行的,更适合声乐普及教育。但是音乐学院的精英专业声乐教学还是要以专为本,小组课是不适
期刊
一、“农家书屋”在新农村的重要作用  1、“农家书屋”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  “农家书屋”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一种深受广大农民欢迎、利国惠民的德政工程和民生工程。它由政府规划主导,社会各方参与,农民自主管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书难、借书难、看报难的问题,满足农民求知成才和丰富精神文明的愿望。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开
期刊
一、青海“花儿”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现状    “花儿”是流传在西北五省(区)的经典民歌,由汉、藏、土、回、东乡、保安、裕固、撒拉等九个民族共同传唱。我省河湟地区为其主要起源和传唱地,历史悠久,曲令众多,歌手辈出,且高原特色突出,与宁夏、甘肃等地的“花儿”有着明显区别,被称作“青海花儿”。史料记载,“花儿”在明代就已唱红,距今至少有六百年的历史。据不完全统计,流传于我省的“花儿”曲令有二百多种,居
期刊
五、“花儿”的时间    在这里,我们不探究“花儿”形成的时间。关于“花儿”的起源,已经有很多专家学者考证过了,从远古时代的新石器人类开始,最直接的证据便是大通县上孙家寨村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上面有一组手拉着手跳舞的原始人类。就有专家学者说他们在一边跳舞一边唱“花儿”。又有学者反驳说那不是唱“花儿”,也可能在唱别的,或者是在祭祀、祷告、念咒语等等等等。反正彩陶盆上也没写着他们在唱什么,这就给后人留
期刊
2003年,杭州律师张子年购买了一张40元的电影《英雄》的电影票,观看时竟发现影片有长达10分钟的贴片广告,随后其以强迫消费者消费、损害消费者权益为由,将浙江翠苑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北京新画面影业有限公司告上了法庭。这例中国首起有关电影贴片广告的消费者诉讼案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热议,也使广告应如何恰当地与电影相融合这一问题成为新时期中国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挑战。而这几年来,在电影前粘贴广告、在电影中
期刊
我的父母1956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建设青海!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他们从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支边来到青海。那时我还没有出生,听我母亲说,初来青海的时候,他们带着铺盖、家当坐火车先到兰州,后又坐了一天的汽车,一路颠簸来到西宁。那时的西宁条件很艰苦,光秃秃的山上没有树,街上没有柏油马路,到处都是土路和石头路,四周是用黄土垒起来的泥墙和房屋,晚上点的是煤油灯,早晨起来牛羊在路中穿梭,每天下午黄土风
期刊
辫套是手工艺品的一种,是藏族妇女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之一,是表现卓仓妇女独特风姿的一种发饰兼服饰,也是藏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更是中华民族服饰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蕴含丰富的深层文化内涵。辫套用料考究,制作精致,色彩艳丽,极富装饰效果,深受广大藏族妇女的喜爱。辫套不仅在藏区极富盛名,随着藏学热、旅游业的发展,在海内外也备受欢迎。如今独具特色的卓仓辫套作为民族服饰的一种也已成为中华民族众多非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