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穆致宋良璧短札小议

来源 :书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oebe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孝穆(一九一六—一九九八)是二十世纪卓有建树的雕刻家和篆刻家.他是江苏吴江人,系『南社』诗人柳亚子(一八八七——一九五八)的外甥,长于刻竹、刻砚及刻茶壶等,兼擅篆刻与绘画.因其供职于上海博物馆,基于同行的关系,再加上在雕刻方面的突出成就,与重要书画家及各大博物馆同仁均有交往.在笔者曾服务的广东省博物馆,书画鉴定家苏庚春(一九二四—二○○一)和陶瓷鉴定家宋良璧(一九二九—二○一五)也与其保持密切的关系.在一通徐孝穆致宋良璧的短札中,便可看出此点.(图一)
其他文献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工作提供了目标性的指引。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组成,其培育效果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将核心素养贯彻于教学全过程中,以便高效培育初中学生的政治认同。
本文将学科教育改革实践与学科教学结构优化作为研究背景,将培养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研究目的,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优化以及教学评价的改善四个方面展开分析,期望能够为一线教学工作者提供教学理论参考。
高等教育阶段,大学生德育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也逐渐成为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基于文献综述法、观察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德育状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德育对创新创业的影响十分明显,但想要将相应的积极影响充分发挥出来并不简单,多种因素的制约也不容小觑。本文将对相应影响的表现予以具体分析,并结合相应难点,提出更为有效的德育建议。
在中学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渗透德育内容,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增强学生的理解,加强学生的体会,让他们的德育素养得到切实提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加全面地成长和发展,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文章基于立德树人的理念,对在中学思政课中渗透德育进行了探析。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班级管理工作是完善学校管理的“第一步”,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班集体,一切关于教育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背景下,如何将德育渗透于班级管理的每一处,让班级管理更具深度和广度,已然成为每个班主任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模式。随着国外教育资源的不断引进,中外的文化差异为中外合作办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较大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时差和地域的限制下,选择何种载体来做好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网络已成为当代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借助网络载体,塑造传播正能量的“红色网红”形象,树立起“红色网红”榜样,以“红色网红”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为学生呈现出一堂堂鲜活的思政课。
董其昌以其出色的艺术才华为后世留下了大量书画作品和书画题跋,当代中外学者已对此作过较为全面的研究.董其昌精于书画鉴藏,是艺术上的全才,其书法直接影响了明末至清初的书风.尤其是清初康熙朝至清中期,可谓一直为董氏书风所笼罩,许多文人学士,均以其书法为宗.直至包世臣、康有为等人提倡北碑,习董书风才渐渐冷却下来.近人裴景福在《壮陶阁书画录》中对此有精当论述:『明末及国初,仍兼习赵米,未尝以香光为宗师也.至圣祖仁皇帝(康熙,一六六二——一七二二)始诏华亭沈荃(一六二四—一六八四)供奉内廷,专重董法.乙酉(一七○五)
在蔡邕『书肇于自然』的基础上,刘熙载辩证地提出『书当造乎自然』的论说,构建了书法『立天定人』至『由人复天』的生成总路径.具体展开为『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的三段进路、『书要有为,又要无为』的基本方法、『有法而无法』的最高技法以及以自然、古人和心性为师法的主要途径.据此而『造乎自然』的书法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总体本色,具体呈现于『无欲而静』 『无饰』而朴、不率易而『真』 『有规矩绳墨』等特质.
简经纶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以甲骨文入印的篆刻家,其甲骨文印在当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时至今日,对于我们的篆刻创作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是针对简经纶的甲骨文印创作进行的专题研究.文中具体论述了简氏甲骨文印的艺术风格特征,并从字法、刀法、章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简经纶的篆刻艺术,以及其在印外求印道路上的实践探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古玉印汇》(以下简称《印汇》,图一、图二)是一部集古玉玺录.方介堪勾摹并考释.共勾勒古玉印三百七十方,每页表里各一至二方,印下注勾摹出处,部分有考释文字.所引用诸家印谱计二十一种.马公愚、赵叔孺题签,王禔题写扉页,扉页后又『玉篆楼印学丛书之一』字样,有诸宗元、马衡、王禔等人序记及方介堪自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