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鹰潭市第二中学
【摘 要】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下面我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引导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语,以情引情,拨动心弦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善于设计课堂导语,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进入教学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可先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被激昂动听的歌声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现无数个梁山好汉形象,加上再辅以简短导入语,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学习。有位老师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们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
二、挖掘教材内涵,体悟真情,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属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已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时而“情绪激昂”、时而“寂静无声”、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悲凉凄苦”,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聚集而来的,是情感的海洋。冰心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在水一般清澈的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样的炽烈的感情波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理,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动的语言,移情动情,激发学生情感
首先是老师的教学语言。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言”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可以说,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是以诵读悟情。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四、通过教师体语,移情传神,进行情感引导
语文教师的许多体语,如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简单的会意,只要是包含着教师的感情的,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老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均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情感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用体语,以此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喜欢学、愿意学,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熏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我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摘 要】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情感在从认识到形成能力、习惯的转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列宁也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所以,语文教学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下面我就“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 引导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语,以情引情,拨动心弦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新颖独特的导入语可以起到一鸣惊人的效果,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善于设计课堂导语,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进入教学环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利用情感导入的方式很多,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可先播放电视剧《水浒》主题曲《好汉歌》,学生被激昂动听的歌声所吸引,眼前仿佛出现无数个梁山好汉形象,加上再辅以简短导入语,有效地唤起学生学习这篇小说的积极性,积极主动地进入课文学习。有位老师在教学《我的母亲》一文时,曾用这样的导语:“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曾写过赞美母亲的名诗佳篇,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颂扬母亲的诗篇,情挚意浓,脍炙人口,历经传诵。同样,人们也经常把祖国、黄河比作“母亲”。母爱历来被公认为是世上最无私,最神圣的爱。
二、挖掘教材内涵,体悟真情,陶冶学生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属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已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时而“情绪激昂”、时而“寂静无声”、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悲凉凄苦”,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產生自己的主观体验,进而陶冶学生的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
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中充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同志亲友的深挚情意,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作者自己的血和泪凝聚集而来的,是情感的海洋。冰心说过:“文章写到了有风格,必须是作者自己对他所描述的人、物、景有着浓厚真挚的情感。他的抑制不住冲口而出的,不是人云亦云东抄西袭的语言,乃是浓厚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语言。”在水一般清澈的冰心的散文中,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火一样的炽烈的感情波涛?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引导学生经历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感染他们的心理,陶冶他们的性情,叩开他们的情感之门。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文章中这些优美的感情移植到学生的心灵中去,使之产生共鸣,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从而使道德情操变得高尚,审美趣味得到提高。
三、利用生动的语言,移情动情,激发学生情感
首先是老师的教学语言。古人云:“情乎于辞。”语文作为语言文学课,它始于情终于情,因而语文教师在授课时,应饱含热情,力求以最简洁明了的语言,绘声绘色,绘情绘景,生动而形象地传达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语言”中感受到作品的美,激发他们对作品的情趣,这时,学生的学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再把语文课只看作是教师满堂灌,而是一种享受。可以说,良好的教学语言,是触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也最有利于学生口头能力的提高和书面表达能力迁移。因此,教师应尽量用新颖、优美、恰当、富有感情色彩的词汇结合自己的语言,力求新鲜、丰富、生动、洗练,既有情有味,又有艺术性。这样,学生就爱学乐学,在教师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自觉地溶入到语文教学情景之中,情感也就必然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是以诵读悟情。诗歌、散文的精彩片断和神韵会通过朗读这个媒体,变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当然,有表情地朗读,要求语文教师有较高的艺术功底,有真情的投入,只有如此,才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涟漪,形成"物我同一情融融"的意境,产生求知的渴望。
四、通过教师体语,移情传神,进行情感引导
语文教师的许多体语,如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简单的会意,只要是包含着教师的感情的,都会对学生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老师的手势、表情及走动等均能传递管理信息,是课堂上师生相互感知到的各种意识信号。语文教师的手势具有状物、言志、传情的特殊本领,当它被“引进”语文课堂领域后,就成为辅助课堂管理的非语言的外部表现形式,可以对学生作情感上的导向,可以把课文的表现意图和学生的接受意向牵引到一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空中按照自己所启示的思路去领悟,去融会贯通,并有所发现。脸面是心灵之镜。语文教师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潜在调控作用,表现理解的微笑和思考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鼓励和期待;表示满意的微笑和赞许式的点头,则流露出教师对学生的热诚和喜爱,可以收到移情传神之功效。眼睛是心灵之窗,课堂上,教师要用期待的目光,尽可能地去平视和环顾大多数,不应老是两手着案,猫着腰,视线紧盯着课本或前几排学生,其余则视而不见;也不应站在讲台的一侧而使视野顾此失彼。教师不论实施哪一教学环节,都要不时地环视前后左右,特别是后排的左右两角,要给予满腔热忱的关注。教师的视野所及,以目传神,促进学生专心听讲,偶尔有个别学生面朝窗口,思想“开小差”,教师可运用目光注视的办法,通过目光把教师想要表达的愿望、态度、思想感情和言语迅速地传送给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善用体语,以此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觉得课堂生动有趣,喜欢学、愿意学,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熏陶。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在这个土壤上”(《家长教育学》),只有在肥田沃土上,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我深信,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春风,情感教育一定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潜移默化中滋润每个学生的心田,使语文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光彩,进而促进学生自身各方面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