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如何准确定位空间资源对课程的支撑作用,打造适宜幼儿发展的游戏环境,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从儿童需要、儿童兴趣、儿童经验出发,关注环境的空间规划、功能设置、材料开发对幼儿的游戏导向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在审议与分析、思考与实践的螺旋式创设过程中让幼儿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体,建立良好的游戏秩序,推动课程的内涵建设。
【关键词】幼儿园;空间资源;课程;开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虞永平教授说:“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环境的状态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状态。一个精心创设的环境可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能为幼儿提供满足个体需求和兴趣的不同材料与活动。”如何准确定位空间资源对课程的支撑作用,打造适宜幼儿发展的游戏环境,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我们应考虑从儿童需要、儿童兴趣、儿童经验出发,关注环境的空间规划、功能设置、材料开发对幼儿的游戏导向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在审议与分析、思考与实践的螺旋式创设过程中让幼儿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体,建立良好的游戏秩序,推动课程的内涵建设。
【审议分析】
面对幼儿园的空间环境,困惑我们的往往有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将场地利用最大化,为孩子的游戏提供充足的场地?2.如何将空间功能最优化,为孩子的游戏带来无限可能?3.如何将空间布置格局合理化,丰富孩子的游戏内容,从而获得经验的进阶深化?我们追随儿童脚步,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在幼儿园空间资源开发与幼儿园课程中实现两者的互动与平衡点。
一、空间资源开发从儿童需要出发,回归课程本质
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将会为儿童提供通过第一手经验建构他们知识多样性的机会,而课程的建构和实践又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为此,我们深刻的理解课程构建和实践的本质,从儿童发展需要出发,考虑空间环境能为儿童带来什么。我园教师与幼儿面对全新的室内外环境,采用预留充足墙面、空间等供儿童主导环境创设。一个布置妥当的环境仿佛一个已完成的故事,幼儿只能阅读不能续编创编,一个处处融合、留白的环境则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时时刺激并吸引幼儿参与其中,创生新的情节,延展出新的结局。
二、空间资源开发从儿童兴趣出发,探寻课程路径
孩子喜欢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舒适的庇护所,它富于感官体验,充满了探索、选择和自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孩子的状态是开放的,积极的,接纳的,这也是高质量课程的先决条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通过挖掘纵向空间的可利用资源,如楼梯、墙壁、草坪等场地的利用,实现孩子游戏的完美体验,建构高质量课程的内容,探寻出课程的路径。
三、空间资源开发从儿童经验出发,启发课程内容
面对幼儿园的空间资源,唯一不变的主旨是要把儿童的天性、个性和谐统一在个体生命中,通过空间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表现力。我们在支持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幼儿园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的同时,打开时空,跨越班级,优化材料,在充裕充沛的场域中,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和快乐体验获得新经验和能力。让幼儿在与环境充分互动观察中体验,挖掘课程内容。
【思考与实践】
案例一:地图探秘——认识空间,课程在孩子与环境的互动中
大班幼儿正在开展“幼儿园啥模样”参观活动……,幼儿A:“哇,幼儿园好大”幼儿B:“这个楼梯好长,还是转起来的。”“这里还有大阳台!”幼儿C:“老师老师,门口有黑板,可以画画吗?”……
我们这样做:当幼儿对于空间环境进行再审视,重新建构的空间认知推动着孩子强烈的探索欲望。就像麦斯威尔所描述的:“环境的物理属性,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它与师资教育和经验同样重要。”利用好空间环境对孩子经验点、对课程的支撑作用,让空间环境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在孩子们最原始与本能的驱使下,大四班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地图探秘”主题活动,开始了孩子与幼儿园环境的互动。在整个活动的进行中我们看到每个孩子主动参与、自主讨论,遇到问题时,孩子们喜欢上了探究。教师更是通过细致观察,及时察觉并分析幼儿想法和意图,捕捉到孩子的需要来进一步设计活动支持孩子。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他们从常常询问老师“对不对?”、“是不是?”变成了“我想把这里画下来。”、“我能在这里贴个标记吗?”这些主观表达,我们发现孩子能自己主动探究、记录、解决问题,这个变化是令人惊喜的。
案例二:躲猫猫游戏——熟悉空间,课程在孩子与游戏的互动中
“主题游戏日”马上要到啦!这次的游戏主题是“躲猫猫”。教师:“我们的‘躲猫猫’游戏马上要举行了,小朋友们觉得我们要准备些什么呢?”幼儿A:“老师,我们谁躲谁找呀?”幼儿B:“老师,幼儿园这么大,我们可以到处躲吗?”幼儿C:“老师,有的地方很危险,不能躲在那里的。”
我们这样做: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相互影响的关系,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接收到儿童兴趣点的信息,是实现课程资源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前期组织幼儿对新家进行参观活动和“地图探秘”活动后,幼儿对新家已经初步有了一个了解。开展“躲猫猫”游戏,鼓励幼儿继续主动探索的意识,让幼儿经验点继续得到深化与拓展。游戏前期的排查行动、规则制定,游戲时的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游戏后的反思评价,教师和幼儿将环境对活动的支撑作用最大化,探寻到了课程实施的最佳路径。 案例三:“自然角”的风景——丰富空间,课程在孩子与大自然的互动中
班级自然角对于班级来说,常常是幼儿参与度较低的存在,如何重新定义“自然角”这一概念,我们应创设适合幼儿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并且可以持续探究的空间。虞永平提出:“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老师跟孩子共同行动的过程。文本是一种静态表现,只有幼儿活动才是幼儿最本质的课程,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我们这样做: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渴望。我们可以将班级自然角提供泥土、种植箱、种植工具等材料,让“自然角”这个环境向孩子发出邀请,种植活动悄然开始了……在种植初期,我们让幼儿参与了发芽、挖土、填埋等活动;种植中期,我们就要引导幼儿制定相应的种植计划,如准备多久浇一次水、多久松一次土、多久除一次虫,孩子们尝试着去管理班级的阳台种植。种植后期,如何采摘,如何制作,都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热点。一个小小的“自然角”,带来的课程资源让我们惊叹,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制定计划,调整计划,从学习管理植物到学会了自主管理,学会了同伴间的协调合作,更收获了全新的种植经验。
案例四:可玩可画的墙壁——重构环境,课程资源在孩子与材料的互动中
教师:“孩子们,这里有一面墙,你们能找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幼儿A:“这上面是格子。”幼儿B:“格子像积木。”教师:“你们可以去玩一玩这面神奇的墙壁,玩的时候可以跟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我们这样做:在幼儿园里,类似墙壁、黑板等区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它们相对比较固定,不容易被移动,但其实这类纵向空间在区域内往往是最值得挖掘的,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纵向空间,往往能起到令人惊叹的效果。我园大厅有一面文化背景墙,它起到了凸显我园“玩美”课程文化的作用,但我们巧妙的将其设计成了一格一格的格子,里面用原木色的小木块填满,小木块可以任意的抽取,于是这块文化背景墙成了孩子最喜欢玩的“墙壁”。孩子们将小木块取出进行了涂色活动,上了色的小木块又能随意的拼搭,瞬间这块墙壁变成了每天都不同的墙壁,给孩子带来了每天的期待。同时,里面的小木块可以取出作为建构活动、体育活动的材料,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我们关注到一面简单的墙壁,给孩子们带来了涉及到建构、美术、体锻三方面的学习机会,在孩子们一次次与墙壁的互动中,他们的三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
【实践行进中的再思考】
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学习、观察、思考、实践、感悟,在空间环境创设过程中对于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还有新的困惑:
如何在不同功能区域尊重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寻找环境当中的平衡点?
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那同样,空间环境对每个儿童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在创设空间环境时提供了不同的材料,但孩子选择开放式材料或者封闭式材料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如何去找到在同一环境下儿童不同发展需要的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开放、多元、生长式的环境,应利用好现有的空间资源,追随儿童,更好地支持每一个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应该力求让空间最大化地蕴含各类课程资源,更好地呼唤、引发儿童按照自己的活动方式和节奏展开各种沉浸式探究活动,这将是今后不断研究和追寻的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朱莉布拉德(美).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盖伊格朗兰德(美).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陈扬.小空間大智慧——幼儿园有限空间的合理利用[J].新教育时代,2019,28.
【关键词】幼儿园;空间资源;课程;开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虞永平教授说:“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根基,环境的状态会影响幼儿学习的状态。一个精心创设的环境可以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能为幼儿提供满足个体需求和兴趣的不同材料与活动。”如何准确定位空间资源对课程的支撑作用,打造适宜幼儿发展的游戏环境,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我们应考虑从儿童需要、儿童兴趣、儿童经验出发,关注环境的空间规划、功能设置、材料开发对幼儿的游戏导向与幼儿园课程的影响,在审议与分析、思考与实践的螺旋式创设过程中让幼儿成为环境真正的主体,建立良好的游戏秩序,推动课程的内涵建设。
【审议分析】
面对幼儿园的空间环境,困惑我们的往往有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在有限的空间中将场地利用最大化,为孩子的游戏提供充足的场地?2.如何将空间功能最优化,为孩子的游戏带来无限可能?3.如何将空间布置格局合理化,丰富孩子的游戏内容,从而获得经验的进阶深化?我们追随儿童脚步,挖掘课程资源,努力在幼儿园空间资源开发与幼儿园课程中实现两者的互动与平衡点。
一、空间资源开发从儿童需要出发,回归课程本质
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将会为儿童提供通过第一手经验建构他们知识多样性的机会,而课程的建构和实践又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为此,我们深刻的理解课程构建和实践的本质,从儿童发展需要出发,考虑空间环境能为儿童带来什么。我园教师与幼儿面对全新的室内外环境,采用预留充足墙面、空间等供儿童主导环境创设。一个布置妥当的环境仿佛一个已完成的故事,幼儿只能阅读不能续编创编,一个处处融合、留白的环境则是一个未完成的故事,时时刺激并吸引幼儿参与其中,创生新的情节,延展出新的结局。
二、空间资源开发从儿童兴趣出发,探寻课程路径
孩子喜欢的环境,应该是一个个性化的、舒适的庇护所,它富于感官体验,充满了探索、选择和自由。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孩子的状态是开放的,积极的,接纳的,这也是高质量课程的先决条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通过挖掘纵向空间的可利用资源,如楼梯、墙壁、草坪等场地的利用,实现孩子游戏的完美体验,建构高质量课程的内容,探寻出课程的路径。
三、空间资源开发从儿童经验出发,启发课程内容
面对幼儿园的空间资源,唯一不变的主旨是要把儿童的天性、个性和谐统一在个体生命中,通过空间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表现力。我们在支持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幼儿园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的同时,打开时空,跨越班级,优化材料,在充裕充沛的场域中,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和快乐体验获得新经验和能力。让幼儿在与环境充分互动观察中体验,挖掘课程内容。
【思考与实践】
案例一:地图探秘——认识空间,课程在孩子与环境的互动中
大班幼儿正在开展“幼儿园啥模样”参观活动……,幼儿A:“哇,幼儿园好大”幼儿B:“这个楼梯好长,还是转起来的。”“这里还有大阳台!”幼儿C:“老师老师,门口有黑板,可以画画吗?”……
我们这样做:当幼儿对于空间环境进行再审视,重新建构的空间认知推动着孩子强烈的探索欲望。就像麦斯威尔所描述的:“环境的物理属性,是高质量幼儿教育的一部分,它与师资教育和经验同样重要。”利用好空间环境对孩子经验点、对课程的支撑作用,让空间环境发挥它的最大效能。在孩子们最原始与本能的驱使下,大四班开始了为期两周的“地图探秘”主题活动,开始了孩子与幼儿园环境的互动。在整个活动的进行中我们看到每个孩子主动参与、自主讨论,遇到问题时,孩子们喜欢上了探究。教师更是通过细致观察,及时察觉并分析幼儿想法和意图,捕捉到孩子的需要来进一步设计活动支持孩子。我们发现了孩子们的变化,他们从常常询问老师“对不对?”、“是不是?”变成了“我想把这里画下来。”、“我能在这里贴个标记吗?”这些主观表达,我们发现孩子能自己主动探究、记录、解决问题,这个变化是令人惊喜的。
案例二:躲猫猫游戏——熟悉空间,课程在孩子与游戏的互动中
“主题游戏日”马上要到啦!这次的游戏主题是“躲猫猫”。教师:“我们的‘躲猫猫’游戏马上要举行了,小朋友们觉得我们要准备些什么呢?”幼儿A:“老师,我们谁躲谁找呀?”幼儿B:“老师,幼儿园这么大,我们可以到处躲吗?”幼儿C:“老师,有的地方很危险,不能躲在那里的。”
我们这样做: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儿童游戏水平的提高有着不可相互影响的关系,帮助孩子进一步熟悉幼儿园的各个角落,接收到儿童兴趣点的信息,是实现课程资源对儿童发展的重要依据。我们在前期组织幼儿对新家进行参观活动和“地图探秘”活动后,幼儿对新家已经初步有了一个了解。开展“躲猫猫”游戏,鼓励幼儿继续主动探索的意识,让幼儿经验点继续得到深化与拓展。游戏前期的排查行动、规则制定,游戲时的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游戏后的反思评价,教师和幼儿将环境对活动的支撑作用最大化,探寻到了课程实施的最佳路径。 案例三:“自然角”的风景——丰富空间,课程在孩子与大自然的互动中
班级自然角对于班级来说,常常是幼儿参与度较低的存在,如何重新定义“自然角”这一概念,我们应创设适合幼儿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并且可以持续探究的空间。虞永平提出:“幼儿园课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老师跟孩子共同行动的过程。文本是一种静态表现,只有幼儿活动才是幼儿最本质的课程,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我们这样做:在平时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喜爱与渴望。我们可以将班级自然角提供泥土、种植箱、种植工具等材料,让“自然角”这个环境向孩子发出邀请,种植活动悄然开始了……在种植初期,我们让幼儿参与了发芽、挖土、填埋等活动;种植中期,我们就要引导幼儿制定相应的种植计划,如准备多久浇一次水、多久松一次土、多久除一次虫,孩子们尝试着去管理班级的阳台种植。种植后期,如何采摘,如何制作,都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热点。一个小小的“自然角”,带来的课程资源让我们惊叹,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中,幼儿学会了制定计划,调整计划,从学习管理植物到学会了自主管理,学会了同伴间的协调合作,更收获了全新的种植经验。
案例四:可玩可画的墙壁——重构环境,课程资源在孩子与材料的互动中
教师:“孩子们,这里有一面墙,你们能找出它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幼儿A:“这上面是格子。”幼儿B:“格子像积木。”教师:“你们可以去玩一玩这面神奇的墙壁,玩的时候可以跟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我们这样做:在幼儿园里,类似墙壁、黑板等区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因为它们相对比较固定,不容易被移动,但其实这类纵向空间在区域内往往是最值得挖掘的,开发和利用好这些纵向空间,往往能起到令人惊叹的效果。我园大厅有一面文化背景墙,它起到了凸显我园“玩美”课程文化的作用,但我们巧妙的将其设计成了一格一格的格子,里面用原木色的小木块填满,小木块可以任意的抽取,于是这块文化背景墙成了孩子最喜欢玩的“墙壁”。孩子们将小木块取出进行了涂色活动,上了色的小木块又能随意的拼搭,瞬间这块墙壁变成了每天都不同的墙壁,给孩子带来了每天的期待。同时,里面的小木块可以取出作为建构活动、体育活动的材料,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我们关注到一面简单的墙壁,给孩子们带来了涉及到建构、美术、体锻三方面的学习机会,在孩子们一次次与墙壁的互动中,他们的三方面能力得到了提升。
【实践行进中的再思考】
经过了一个阶段的学习、观察、思考、实践、感悟,在空间环境创设过程中对于课程资源的挖掘利用开发还有新的困惑:
如何在不同功能区域尊重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寻找环境当中的平衡点?
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差异,那同样,空间环境对每个儿童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在创设空间环境时提供了不同的材料,但孩子选择开放式材料或者封闭式材料由他们的发展水平决定,我们如何去找到在同一环境下儿童不同发展需要的点,值得我们思考。
一个开放、多元、生长式的环境,应利用好现有的空间资源,追随儿童,更好地支持每一个幼儿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应该力求让空间最大化地蕴含各类课程资源,更好地呼唤、引发儿童按照自己的活动方式和节奏展开各种沉浸式探究活动,这将是今后不断研究和追寻的教育方向。
【参考文献】
[1]朱莉布拉德(美).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盖伊格朗兰德(美).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陈扬.小空間大智慧——幼儿园有限空间的合理利用[J].新教育时代,2019,28.